利用区域特色资源,建设“航天”校本课程——闵行区中小学“航天科技”教育资源开发现状调查综述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课程研究室《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明确“充分利用与开发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0年1月,上海市教委等印发了《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施方案(试行)》,提出要“进一步促进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沟通、协调和融合,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努力营造和谐育人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闵行区各中小学紧紧依托闵行特有的航天资源优势,把航天科技课程作为提供学生科学和技术两大学习领域的重要载体,在“拓展学生学习时空、完善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学习经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火箭总装厂和卫星研究所就在闵行诞生。
如今落户在闵行颛桥镇的上海航天局总部、第805研究所、闵行航天研究院、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将在浦江镇建造的大型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航天博物馆,使闵行区不仅成为上海航天事业的发祥地,还有望成为全国的“航天硅谷”。
自2005年,市政府、市教委确定了“航天闵行”的功能定位以来,为进一步优化航天教育资源的教育功能,几年来,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院对区内现有的有关航天教育的资源状况,“航天闵行”区本课程开发的学校基础等方面开展了多次调研,基本理清了航天资源的分布情况,调查中发现:区内通过开发航天科技教育资源推动自身发展的学校日渐增多,由过去的一所学校发展为今天的12所学校;各校挖掘航天教育资源的方法与途径也日趋丰富,由原来仅仅是“零散”、“点状”的活动开始向学科教学、基地建设、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拓展。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航天闵行’区本课程”开发计划》(讨论稿),确定了“基于航天特色,边开发边实验,逐步与课程教材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航天教育区本课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闵行区学校积极挖掘利用航天教育资源,精心设计丰富多彩活动,开发多种航天校本课程有如下特点:一、积极挖掘各种航天资源,感悟“航天魅力”各校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航天科技教育资源,努力营造航天科技教育大环境,丰富学生学习经历。
(一)挖掘校内外人力资源1、挖掘校内人力资源。
汽轮小学的师生们,多年来一直与航天人分享成功遨游太空的喜悦。
五、六十年代,这里建校初期学生的父辈就献身祖国西北航天基地;七十年代,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丁肇中博士纷纷去学校参观访问;学校培养出航天总厂厂长孙建华等一代航天工作者。
如今,学生们又与这些英雄共同生活在闵行航天城中。
学校紧紧依托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听取本校69届校友——上海航天设备制作总厂孙建华厂长介绍“航天闵行”的发展史及相关的航天知识,开展多种活动学习他奉献航天事业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认真学习,不断进取。
如今,学校又把这些资源汇集起来,编辑了校本教材《航天在童年的梦中》,以迎接2010年世博会的来临。
2、挖掘社区人力资源。
闵行三中的“航天节,进社区”科技宣传活动,把视角引入了社区,区宇航协会、区教育局、区科协、区少科站、航天设备总厂等各方面的人员都来参加“航天节”,师生以项目实施的方式,通过编书印刷、办网站、拍摄DV、出报纸和制作宣传航模等方式向社区宣传闵行的航天事业。
营造了一种让更多的人了解航天事业,共同参与“航天闵行”建设的社会氛围。
3、挖掘航天专家资源。
丽江小学请专家讲邮票上的航天知识,闵行三中请市航天研究院专家讲座,复旦万科实验学校邀请美国卓越华裔宇航员、科学家——Franklin R. Chang-Diaz到学校做报告。
4、建设校内基地资源。
复旦万科实验学校先后建成了学校科技中心、开辟了航天模型专用制作室和实验室,营造校内航天科技教育环境,力图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在上海航天局申航进出口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系统工程分公司等单位的协助下,汽轮小学于迎世博倒计时100天之际正式启动了学校“太阳能光伏发电一期装置”发电设备。
这套光伏采用单晶硅电池组,集成了太阳能应用的诸多先进技术,总容量为500瓦,预计年均发电285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5.19千克、二氧化硫7.14千克、氮氧化合物3.57千克、烟尘64.73千克,促进了新能源课程在学校的全面推广。
5、建立校内网络资源。
申莘小学还专门建立了航天教育网站,提供丰富的资源给学生选择学习。
(二)主动利用校外基地资源闵行区各中小学抓住上海市和本区丰富的航天科技教育基地资源,充分利用上海科技馆、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航天设备制造厂、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宇科普中心、上海市航天科技工业展示馆、上海航天第805研究所、闵行博物馆、闵行航天研究院、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航天飞控中心、天象馆、航天展示厅等教育基地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深度走访。
学校一方面与这些单位建立活动和实践基地,如申莘小学与上海航天805研究所、汽轮小学与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及上海航天局申航进出口有限公司、梅陇中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空卫训队及航宇中心、闵行三中与中国真空网和中国真空学会纷纷建立了航天知识科普活动(实验)基地、共建活动基地、文明共建单位,成为学校落实“两纲”精神的又一个“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复旦万科实验学校2003年就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航空(航天)模型活动重点单位。
另一方面,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进行深度走访。
汽轮小学少代会代表采访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孙建华厂长后得知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的前身创办于1921年,经过八十八年中国航天人夜以继日的奋斗,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在近些年里已经成功发射了41枚火箭、52颗卫星,做到了连超级大国都无法做到的“百发百中”,师生们为祖国的强盛而感慨万千;2008年,平阳小学师生一行80余人,到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805研究所进行了“专题片拍摄”活动。
师生们通过参观卫星装配车间、对接技术和电池板研发的工作场所、收看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录像资料,通过遥感技术亲身体验火箭发射时分离、脱节等模拟场景,深深地被中国航天事业的丰功伟绩所打动。
(三)及时捕捉社会热点资源对社会热点资源,学校善于抓住契机,借题发挥。
当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安全着陆的伟大时刻,七宝二中预备班黄冠中同学随市代表团一行前往北京采访航天英雄杨利伟并代表学校师生向杨利伟赠送了学生创作的版画,为神舟英雄喝彩,杨利伟欣然接受并愉快地与他合影留念,初二、初一两名同学还与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连线对话。
2005年,丽江小学抓住举世瞩目的神舟六号宇宙飞船成功遨游太空的时刻,拉开了学校“航天科技特色周”活动的序幕。
整个活动人人参与,每个年级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实践,同学们动手动脑,用稚嫩的双手,把废旧碟片、蛋糕盒、草帽、电动玩具、塑料瓶等物品,搭建形式各异的“航天飞船”,小画家们用它们的彩笔勾勒出未来科技的美好蓝图,学生们在参与中体验活动的快乐,体验当航天员、设计员的幸福,全校同学庄严宣誓:“学航天英雄,扬民族精神,立鸿鹄之志,做科技少年”,并一笔一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最终以电脑小报的形式汇报探究结果。
二、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航天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些学校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归纳如下几种类型。
(一)特色活动类曹行中心小学在科技节上开展的“会标征集”活动、“金点子”主题征集活动、利用废旧物品开展创意航天模型制作活动,申莘小学的“航天墙”、“电子报”的创意展示活动,平阳小学的“专题片拍摄”活动,复旦万科实验学校的航天科技夏令营活动,汽轮小学的唱响“我是汽小四好少年之歌”迎世博倒计时100天阳光特别行动,闵行三中的“感受航天、献身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等等,充分体现了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航天科技活动,学校航天科技教育研究性学习活动自成系列,如,“感受航天、献身科学”开题报告答辩会活动、“我为闵行航天出份力”宣传策划活动、“我为闵行航天出份力”总结反思会活动、“我为闵行航天出份力”成果报告会活动,把航天教育内容纳入到学校研究型课程中,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航天知识、航天精神的认识与理解。
(二)主题活动类不少学校的主题活动有目的、有内容、成系列。
如曹行中心小学以“插上理想翅膀,走进航天世界”为主题的第十六届科技节活动;丽江小学“航天科技特色周”主题活动;龙柏中学以“我们爱科学、我们爱航天”为主题的科技周活动;闵行三中的“我为闵行航天事业出份力”主题实践活动;汽轮小学的“航天精神激励汽小师生发展”主题实践活动;梅陇中学的“走近航天科技,飞向美好未来”主题实践活动;七宝二中的“航天闵行、志在腾飞”系列主题活动等等。
申莘小学航天教育起步较早,五年来,学校把学习航天人精神作为学校发展的源动力。
学校四届“心向天空”主题教育活动常规化、系列化。
将每年五月定为“心向太空—航天闵行”科技节,把航天实践作为每年春秋游的项目之一。
2009年成功组织了以“放飞心愿共迎世博”为主题的第四届航天科技节活动,使学校航天教育迈入了系列化、课程化的轨道,他们根据学生的年龄不同、知识的难易程度不同,不仅对航天知识进行了分年级的划分,如一年级:航天人、二年级:神舟飞船、三年级:运载火箭、四年级:卫星、五年级:嫦娥、空间站;还对航天制作进行了分年级的划分,如一年级:纸飞机、二年级:降落伞、三年级:风筝、四年级:水火箭、五年级:热气球。
使孩子们不仅有丰富的航天知识,而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他们还注重实践反思,即时总结,使每一次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
我们从学校四届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学生航天作品的成果以及校园“航天墙”、“电子报”的创意等等,看到了申莘小学特有的“航天文化”特质。
(三)模型制作类不少学校都成立了校航模制作小组并在拓展课上开展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大批航模制作小能手。
申莘小学、莘庄镇小学、复旦万科实验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航空模型竞赛等方面成绩突出。
申莘小学在三至五年级组建了航天模型制作兴趣小组,何老师带领学生学做航天火箭模型,练就制作本领。
在“六一”节,航模组的同学大显身手,为全校师生进行了火箭发射和航模放飞表演,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喝彩。
队员们在区市各类航模比赛中获得近二十项团体和个人等第奖,科技总辅导员获得市级“优秀指导老师奖”,是闵行区唯一获上海市航模指导的优秀教师。
莘庄镇小学仅2009年在市第二十三届“上航杯”青少年航空模型竞赛中,有7项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