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棒材轧制过程作业指导书

棒材轧制过程作业指导书

棒材轧制过程作业指导书
1.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棒材轧制过程控制点的控制。

2.引用文件
《棒材机组轧制技术规程》
3.控制要求
3.1过程控制点:各道次槽孔的辊缝值,特别是K1道次的控制。

3.2控制特性:圆钢的外径,螺纹钢的内径。

3.3适用规格: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

圆钢Φ12~Φ40mm,螺纹钢Φ
12~Φ40mm。

4.作业内容:
4.1辊缝的调整控制。

4.1.1当轧槽因需更换后,轧钢操作工按规程中轧钢要求,将辊缝设定在标
准值。

(可用轧铁丝的方法测量),并在粗、中轧测量轧槽、槽底尺寸,精轧因辊缝小不宜测出槽底尺寸,以轧铁丝测得的辊缝为依据,进行全线红条尺寸的控制。

其中,粗轧槽底尺寸偏差小于2mm,中轧槽底尺寸偏差小于1mm,精轧槽底尺寸偏差小于0.7mm,成品尺寸以产品标准要求为控制原则。

4.1.2在轧制过程中,轧钢操作工还应根据轧槽磨损情况及时调整辊缝值,
使红条尺寸符合工艺要求。

4.1.3轧件外形尺寸的检查,可用木条来检查轧件的外形是否有耳子、凸疤、
欠充满缺陷。

并及时调整。

4.2速度的控制。

为保证轧制顺利,轧钢工及CP2操作工必须观察每架次速度的变化,并在CP2操作室中进行及时调整。

以保证1~11架间微张力轧制,
11~18架间活套轧制(当甩机架时,活套轧制范围为11~K1机架间)。

同时,要通过速度的调整,控制各机架间张力关系和活套量,防止因拉钢尺寸变化或活套量过大而堆钢。

4.3导卫装置的控制。

4.3.1导卫装置应满足工艺要求。

对滚动导卫导轮间隙、润滑、冷却状况要
注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4.3.2过桥、流槽应无凸起、毛刺,以防止划伤轧件。

4.3.3过桥、流槽磨损严重时要及时更换或修复,避免造成堆钢事故。

4.4取样制度。

4.4.1取样人员:由轧钢调整工按要求取样。

4.4.2取样部位:成品倍尺棒材的尾部。

5.取样时间间隔:正常轧制时,为防突发事故的发生,要求每10分钟
取2米超过轧辊周长以上的长样进行检测,并将轧件尺寸参数报CP2操作人员,由CP2操作人员负责通知调整。

当K1换槽、换辊或间隔轧制时取样人员要将是否调整、是否过钢信息反馈CP2,经CP2操作人员确认后方能继续轧制。

5.1过程控制点记录。

以轧钢调整工取样的结果对轧机进行调整,使产品实物质量满足产品标准的要求。

取样人员每20分钟做一次记录,记录成品道次的内径值。

6.相关记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