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辅导特殊情况的学生,你有什么体会?写出你的策略。
关注和帮扶特殊学生是学校的重点工作,我们为每名特殊学生建立发展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特殊学生类型”、“家庭状况说明”、“监护人基本情况”、“学生校内外表现及主要存在问题”、“帮扶措施及教育过程记录”等信息,全程记录特殊学生的成长发展轨迹。
老师在充分把握特殊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和帮扶措施。
运用好特殊学生发展档案,记录好各类信息,并及时汇总研究。
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准确把握特殊学生的发展情况。
通过和特殊学生的家长、朋友或同学座谈,了解特殊学生的闪光点和困难点,在教育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辅导。
根据特殊学生帮扶计划,确定一对一帮教形式进行教育,同时将每次帮扶活动记录存档。
跟踪观察与适时指导。
每名导师需要拿出时间、精力和爱心对特殊学生进行帮扶指导,从而实现学生的有效转化。
各学科老师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从细节入手,进行信心教育。
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已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校定时与公安、司法等部门联系,充分使用社会各界的力量,扎扎实实地在学生中开展普法教育,强化学生法律观念,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3.教育的价值在哪里?答:人类从还是动物的时候就有了教育,个人从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受到了教育——胎教。
人类就是通过教育,把丰富的知识、经验、技能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也是通过教育,将灿烂的文明、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传承至今以致永恒!可以说,没有教育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延续。
李镇西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是错误的,我深以为然。
人生而为善,教师不但没有塑造孩子的灵魂,其实更多时候能做到不要污染学生的“赤子之心”就难能可贵了。
既然如此那不如让孩子来教育我们吧?我们确实在很多时候要向孩子学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还是有必要传授给孩子们知识和技能,我们在孩子“摸着石头过河”时要不断地帮助孩子校正方向,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做灯塔,指引孩子们人生的前进方向。
教育的价值在哪里?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在我看来,这个论断依然那么准确,有永恒的指导意义。
传道:师者之根本,教育的灵魂。
“道”原文指儒家之道,我看现代可以扩展意义。
道还可以指法家之道,也可以指西方之道。
一切人类精神文明的财富,都可以当做道。
所以,教育,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的教育,都应该以传承优秀精神文明作为首要目标。
受业:师者之专业。
“业”原文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我把他理解为知识、经验、技能。
没有教育之受业,则必然不会有人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新的历史成为新的巨人,农业、工业、科技等领域再无发展之可能,甚至可以说传承都做不到,因为传承也属于教育的受业之功劳。
所以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没有专业知识,那么他连作为教师的资格都不具备。
解惑:师者之引领。
解惑不仅仅是某个知识点的深刻剖析,更在于对于孩子们精神的引领。
孩子们从邯郸学步到展翅翱翔,从懵懂幼学到时代巨人,无不是跌跌撞撞摸着石头过河的。
泛舟于知识的海洋,如果不能明确前进的方向,必然被浩瀚的知识所淹没,最后窒息而亡。
孩子迷惘的时候教育者一句轻轻的点播,也许能让孩子少在原地转十个圈。
至于一句话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这种独特个例却也不独特的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都是教育解惑之价值的体现。
教师,以及教师的同事——学生的家长——清楚地知道教育的价值所在,才可以更好地为孩子的成长服务,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未来公民。
4.看完这个视屏你有何感悟?答: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教育意义的电影,是一部充满爱的电影。
《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一个小男孩,他有着读写障碍症,却被认为弱智,因此差点崩溃,所幸被美术老师鼓励,展现绘画天赋,重拾自信。
“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每一个人都可以用爱点亮星星,每一颗星星又会用自己的光照亮这个世界。
最终伊桑的才华得到认可,笑容重新回到他的脸上。
正是因为很少有人会耐下心来寻找、欣赏那些非正常人身上的优点,才造成了诸多我们未曾见到的悲剧发生。
那些我们忽视,甚至蔑视的人,但当他们的理论公布于众时,世界震惊了,他们才是真正的赢家。
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那些人可能就出现在我们当中”。
平凡的我们虽然没有伯乐那样的能力可以发掘千里马的潜在能力,却可以用爱温暖他们,帮助他们,而希望多一点的人可以拥有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我们也需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每个学生的美的地方。
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
也许他们看起来很平凡,但是我相信每个平凡的学生都有一颗不平凡的心。
也许我们对学生的忽视会造成学生一辈子的遗憾。
所以,我想,不管学生的缺点如何,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只要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通过耐心的引导,每个学生都会走上正确的道路。
家访经历。
家访,对我们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
作为联系家庭与学校的一条纽带,它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家访,说到底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
通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每一个学生不在学校却继续享受学校给予的关爱,耐心倾听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即使现代通信再发达,电话、电脑及网络再普及,家访还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因为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需要面对面、心对心地密切相连。
学生的许多校外表现及家庭背景是难以“一线牵”的,而教育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则需要借助家访直接渠道获得,家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蒙台梭利说过:“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恩格斯也曾经指出:“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
如果孩子们自认为目标不可能达到,就失去自信,从而失去努力的方向。
所以,要争取家长的了解到这一点,并从生活中发掘他们的点滴优点,加以扩大,让孩子在愉悦的心情下茁壮成长。
方法:家访前的准备。
想几条学生的优点,并要有具体的事实。
让家长听了高兴,学生听了感激,为以后的教育铺平道路“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是的,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内心世界也会象外面的世界一样纷繁复杂,不可揣摩。
这样的时代需要的教师,就是能进入学生内心,与学生共同感受,共同欢乐,共同倾听,能与之进行心与心交流的人,不仅在学校,而且能走进学生的生活圈子,了解他们的另一面。
家访就是为我们教师提供的一个这样的平台。
我班有个小男孩,矮矮的个子,沉默寡言,总是用自己那双明亮的眼睛,悄悄的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教了他这么长的时间,从来没见他上课时举过手,回答过问题。
下课后,他总是一个人静静的在一边玩,看书,玩溜溜球,有时自言自语,真是一个孤僻的孩子。
有一次,学生画一幅描写家的画,看了他的画,我那么强烈的感受到了他内心世界的丰富,那么美的世界里,仿佛只有他一个人存在,只有他一个人在尽情的享受,在尽情的玩耍,这个世界是那样宁静,那样空灵,没有喧嚣,没有吵闹。
他的画让我震撼,再这样下去,孩子会更加沉浸在个人的世界里,与外界拉大距离,这样对他的成长极为不利,就这样,我踏进了他家的门。
原来,他的父母在他4岁时就离了婚,他一直跟着父亲,他父亲因为吸毒而坐牢,平时,他就和奶奶一起生活,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造成了他独处的性格.交谈中,他奶奶的眼角一直挂着泪水,如果不是因为父母的原因,他将生活得多么幸福快乐,看到别的孩子星期六、星期天在父母的陪伴下玩耍,他总是在奶奶面前装出一副无所谓的表情,然后躲到自己的房间偷偷的哭。
这一些,全是那个爱他,想把世间所有的美好都给他,但是又无能为力的奶奶哽咽着告诉我的。
作为他老师的我此时此刻只有无尽的悔恨,为什么没在平日多关心他?却让如此小的他尝到这个年龄不应该受到的痛苦?就这样,与家长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动听的话语,没有彼此的客套,有的只是真诚,有的只是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心愿,有的只是对孩子无尽的爱。
因为这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探讨了共同的关于孩子的话题。
这一次的家访,让我的心灵再一次得到了震撼。
父母感情的好坏对一个小小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父母这种轻率的举动对孩子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
回想孩子爷爷说的那些话,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尽量引导他走出自我.让班干部多和他接触,与他成为朋友.我也对他偏爱一些.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
”只有爱孩子,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爱,是通往成功教育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
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与家长之间的一次次短短的接触,一个个小小的故事,可以使我们更加的了解孩子,使我们更加公平的看待孩子,使我们更加恰当的教育好孩子,使我们用期待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使我们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使他们在表扬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避短中看到自己的未来与希望,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期待,而这一次感受,甚至能改变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