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在艺术设计作品中的审美分析艺术设计是当今使用极其广泛的词汇之一。
对于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而言,设计是无处不在、无所不需的的,可以说是一切需要设计。
从小的物件到大的空间设计,从物质环境到非物质环境,从造物的功能环境到产品的样式和符号,从使用方式到生活方式,都需要设计,离不开设计。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的增长,设计已经成为我们文明和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又创造着新文化和新文明。
艺术设计是设计师将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而进行的创作。
作为使产品或者艺术以及空间具有美学和实用双重价值的重要手段,艺术设计在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艺术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审美分析产品设计即是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在学科目录上为“工业设计”。
它是指在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下,运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的一种创造性方法。
主要解决在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工业产品的功能与形式,结构与符号等的关系。
通过产品造型设计将功能、结构、材料和生产手段、使用方法统一起来,实现具有较高质量和审美向度的合格产品的目的。
工业产品设计的主要类型有生活用品类、公共性商业服务用品类、工业和机械设备类、交通运输工具设备类。
艺术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美主要体现在形式美、功能美、材料美、技术美几个方面。
下面就丹麦设计师维纳的著名作品“椅”(TheChair)及他设计的系列“中国椅”为例说明艺术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审美分析。
分析维纳的设计,不能不提的是明代家具。
明代家具在中国乃至国际史上具有很高声誉,在当时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
明代家具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从设计上来说有四方面的重要因素。
(1)注意意匠美(2)注意材料美(3)注意结构美(4)注意工艺美维纳设计的椅子不仅保留了明代椅子的优点,还将这些与现代设计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结合起来,不论在造型上还是使用上与明代家具有过之而无不及。
形式上,维纳设计的椅子继承了明代家具椅子造型简洁,逻辑功能性鲜明的特点,将椅子的腿变成笔直的,有一种挺拔的建筑美,扶手的曲线自然,端头圆润,及靠背兼顾使用功能处理成面并进一步简化,又与扶手形成线面对比。
也更趋向功能性的特点。
椅子靠背的曲线与腿的笔直形成对比,致使设计简洁而不单调。
造型合理,美观大方,又有一种雕塑之美。
功能上,椅子有适当的比例与尺度,完全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所有的造型结构在体现美的同时也为使用服务。
材料上,椅子继承了明椅忠实材料体现材料自身特点,给人一种亲近自然,温和的心理感受,加上新材料的使用,使椅子的使用和外观达到完美的统一。
技术上,椅子采用榫卯结构连接,使椅子很有整体感,反映了木质家具特有的风韵和设计者的匠心。
可以说,维纳将明代家具的设计理念继承并发扬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完美的诠释了艺术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艺术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审美分析平面设计又称图形设计、印刷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主要是将图形、文字等形象和信息要素的综合设计,其图形,既可以是插图、摄影照片、纹样、标志、符号,也可以将整个平面设计作品看成一个完整的图形,它用易为人所接受的艺术化的图形方式,传达或表达信息,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表达和传达的图式系统。
在平面设计领域中,日本的自由设计师五十岚威畅在业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尤其是他的字体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高度的评价。
五十岚威畅革命性的创新就是将平面设计发展为三维形式,将产品设计与平面设计融合起来,他说:“我不拘泥于是产品设计还是平面设计,更不会区别它是二维的还是三维的……我认为平面设计有助于产品设计。
”五十岚威畅的字体设计总的来说有四种不同的处理手法·建筑体字母手法“建筑体字母”设计独树一帜,采用体块变化,叠加交错,拉伸旋转等方式,将字体建筑体块化,把视觉常态上存在于二维空间的字体扩展到三维空间的设计领域,并特别注重字体设计本身的趣味性与交互性,使得数字和字母单体本身看起来像一座美丽的建筑。
“日本CS设计奖”的奖杯设计,该奖杯由两个立体字母“C”和一个底座构成,并采用黄铜镀金的材料、字母“C”的两层的下侧边缘固定,可以展开,展开后原来的字母“C”的两层交错排列变成了字母“S”,大大地增加了奖杯和获奖者之间的动态互动。
着便是从分利用了体块文字的优势,通过叠加、分离的方法进行设计,不仅表现出CS设计奖的主题,而且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和变化感。
·点线面体这是设计家五十岚威畅在1980年和1983年期间根据轴侧原理设计的多款DESIGN。
这个作品由上到下分别是:通过点的汇集构成面的设计;突出字体轮廓的设计;由线到结构、由面到体的设计。
充满了构成的韵味,体现出点、线、面作为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所发挥的作用。
完美的再现了设计美学法则在实际设计中的运用。
相当一部分被应用在日本设计促进会主办的杂志《设计新闻》的年度封面上。
·镜面反射五十岚威畅采用镜面反射的方式,将字母中蕴含的被人们习以为常以至于忽略掉的对称美展现了出来。
他做出字母对称轴侧的一部分,人后将其固定在一面镜子上,利用镜面反射的虚像与实体组成观众眼中完整的字母形象,让欣赏者通过对虚实的把握与思考,发掘并惊叹这种因对成而产生的美感。
五十岚威畅还把这种手法运用在户外雕塑设计中,镜子除了“完整”的字母形象之外,还把是周围环境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万千气象二次展现在人们面前,加上作者对字母材质的精心选择,使得字母、美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产生让人叹为观止的自然与艺术设计之美结合的美。
·原色对比五十岚威畅除了注重文字的构成效果外,用色也非常讲究,他的大部分作品用色鲜艳,且多采用对比强烈的颜色,特别是三原色的巧妙运用。
形成强烈的色彩冲突效果,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1987年五十岚威畅应邀前往澳大利亚的悉尼和墨尔本进行学术交流,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并开设专题讲座,左图便是此次讲座的宣传海报设计。
作品采用大片黄色作为背景,衬托出他本人的英文名“IGARASHI”的红蓝立体字体,蓝色作为间隔色将红色字体表面与黄色背景隔开,使得字体的建筑感更加突出,并将澳大利亚国家地图轮廓形状作为装饰点整幅海报中,点明“五十岚威畅在澳大利亚”这一主题。
平面设计和产品设计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平面设计不一定就是平面的。
从设计的本质上看,平面设计和产品设计基本上是面向大众的,但传播是其本质之一,因而平面设计的传播和大众性至为重要。
将产品设计的手法以及设计美学应用于平面设计中,能使平面设计更具有表现力。
·艺术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分析环境艺术设计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
主要从事建筑物内部的陈设、布置和装饰,塑造一个美的且适宜人居住、生活、工作的空间。
也包括大型的单元环境设计、一个地区或城市环境的整体设计等多方面。
它是与建筑、室内、园林的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设计艺术。
建筑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体。
建筑是对艺术最敏感的东西,一种有影响的艺术流派或风格的出现很多时候都是最先体现在建筑上。
下面就以贝律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来说明艺术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分析。
建筑设计是一门立体的艺术,他之所以具有承载文化的功用在于其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关乎精神,精神寄身于材料、造型、艺术形式,东西方文化只有在形式材料的重新组合中才能实现创新。
简单套用现代图型模式和新的建筑材料,认为这样就现代化、民族化了,是不了解建筑形式与材料精神属性关系的缘故。
目前许多城市远看非常现代,稍近观察则感觉苍白空洞,既无西方现代建筑的内涵也无中国文化的意韵,只有材料的豪华、造型色彩的虚妄。
毫无疑问,文化与设计形式结合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建筑设计现代化民族化的根本问题,而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这方面已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造型上的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及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这使得人们首先从图形构成认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张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交织在一起,西中有中,苏中有西,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空间封闭而又通透,折射出禅宗文化、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参观者尽管在犹如在超级魔方的现代气息中穿行,却仍然被东方园林强大的传统文明牵引着,确立起建筑景观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素有机的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
色彩的运用色彩总是首先进入人们的视线,色彩比形式更能表现空间的情趣。
中国传统空间美学十分讲究以景叙情,情景交融,色彩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往往有自己固有的基本色调,中华民族勤劳善良,具有“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苏州青白相间的地域色调体现了这种精神特质,黑白灰延续千年已成为苏州城的文化色。
贝聿铭先生意识到这一点,采取了与设计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不同的手法,保留了苏州温和、清淡、俊秀的黑白基调。
为了与周围民居环境协调,博物馆尽管用的全是现代新材料,但外墙与内墙都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基调,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色的线条来勾勒外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相融合,新瓶老酒,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
把建筑和室内空间的色彩归纳为黑白灰几种色彩,是贝聿铭对于苏州传统文化的深刻诠释。
如同创作一件绘画作品,设计师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空间心理的把握融会贯通,最终抽象出最合适的色彩,这是一种继承传统的本质方式,把握住了原始的韵味和精神内涵。
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固然重要,但对建筑艺术设计来说,更为重要的则是找到与民族精神相表里的材料特质,使建筑具有独特的形式与风格。
”在新馆设计中,贝聿铭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和苏州建筑设计,大量运用了新技术、新材料设计手法,使这座建筑既有传统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又处处散发着古雅现代的气息。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采用了钢化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不仅可确保整座建筑不变形不蛀蚀,更重要的是保留了传统文化信息,使建筑从根本上与环境取得深层的联系。
建筑色彩采用苏州传统民居建筑的黑、白、灰色,固守传统苏州粉墙黛瓦的建筑形象,但在屋面材料的运用上,则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代青瓦,这种产自内蒙古和山西一带俗称“中国黑”的花岗岩质地坚硬,不易开裂,避免了传统青瓦在寒冷天气下易开裂,需定期更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