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发表时间:2006-12-30 10:25:29访问次数:2283你能认识自己吗?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不成问题。
谁又能连自己都不认识呢?事实上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完全了解自己并不容易,当然个体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及健康程度等,倒是有工具可以测量或自己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有些还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因而我们有机会知道自己这方面的情况。
而对自己内心的认识却不那么容易了。
一般情况下,人对自己都有一种看法或评价。
这种看法或评价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往往是不同的。
有消息报道:在日本这样高度文明富裕的国家里,许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也对自我失去了正确的估价。
于是他们为了能够真正地把握自己,让爱人和朋友了解自己,就不惜花上一笔钱雇人去调查自己,然后让侦探或别人告诉自己调查的结果,再把调查结果送给爱人或朋友,告诉他们一个真实的“我”。
可见,一个人要真正了解自己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通过个体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说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中小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自己的,不断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
一个人能够全面地认识自己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自我意识的概述(一)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1。
“自我”是相对于“非我”来说的。
英语中的I和Me能很好地区分这一含义,用作主语的是行为的主体,如我想干什么,我做什么,我要什么等;用作宾语的我是行为的客体,如别人对我怎么样,给我什么,要我做什么等。
作为客体,别人可以对我做出各种对或错、好或坏、善意或恶意的评价。
但作为主体的我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分析、评价别人对我的评价,或在行动中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并对环境施加相应影响。
所以我既是行为的主体,又是行为的客体,两者是融为一体的。
(二)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人们常常这样说:“我认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
这里有两个对立部分的自我。
句子开头主语部分的“我”是主观的我、自然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意识者;句子里宾语部分的“我”是客观的我,社会的我,即被主观的我意识到的自己身心活动。
因此,也可以认为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意识。
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区别人和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
动物没有意识,更没有自我意识。
只有人才能在意识中明确地把“我”与“非我”区分开。
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等心理成分构成的。
这三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等问题。
它是自我意识的基础。
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核心成分。
自我体验是指自己对自己怀有一种情绪体验,即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
它主要包括自尊感(自尊心)、自信感(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
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进行的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能获得发展,那么个性的发展就难以实现。
同时,自我意识也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起着制约的作用。
在相同的环境中,人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对相同的教育措施,学生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这都与自我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意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和集体中的地位、作用,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或义务,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能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好地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最终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可见,健康的、成熟的自我意识会给个人带来快乐和积极的社会效应,因此,在教育工作中,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一)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途径形成的,也是在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认识外部世界、对他人认识、逐步认识自己;从分析周围的环境,分析他人的心理,转向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品质。
总之,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是由低到高逐渐发展起来的。
1.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儿童进入学校后,不仅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而且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完成各项任务,遵守各种行为规范。
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评价能力以及自我调控的能力都有了新的发展。
小学生都有一定的好胜、好强的心理,他们积极向上,自我表现的愿望强烈,都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为了引起同学、老师和家长的注意,他们开始考虑自己的学习和行为,开始关注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就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总之,在整个小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
韩进之等人通过对7千多人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但在不同的阶段发展速度是不相同的,其中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发展速度较快;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相对平稳阶段;到了五、六年级又出现了第二个上升期。
在小学四年级开始,儿童抽象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这就促进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加深刻。
他们的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独立性都有了新的发展。
从自我意识的各个成分来看,他们之间的发展并不同步。
由于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主要部分,它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自我体验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因此,小学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致的。
在自我监控方面表现为低年级比高年级自我监控分数高的奇特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低年级学生处在他律阶段,易受权威人物(老师、家长)控制。
这实际上是“外部控制”的结果。
而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表现为自我监控的分数降低,这实质上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小学教师常这样议论:“小学生越小越讨喜、好管;越大越讨厌、难管”。
这一变化的实质,正表明了儿童自我控制自觉性的增强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即:由权威的外部控制到自我内部控制的结果。
2.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核心,它在自我意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前儿童在经常听到成人对他人或对自己的评价过程中逐渐获得了相互的情绪体验,同时他们也从模仿成人评价中逐渐形成了自我评价能力。
进入小学后,评价的内容、对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就使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点:⑴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教师和父母的评价,此时,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主导作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要做到客观、公正,让每个学生都能知道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明确他们努力的方向。
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和调控儿童的自我评价。
那些对学生随意的、轻率的和不恰当的评价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中年级开始,儿童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开始学会将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而不是简单的依据老师的评价。
如果教师对他们作出不公正的评价,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抗议”。
⑵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常常是片面的和表面的,并且有很大的具体性。
如“我认为上课认真听,不骂人、不打人就是好孩子”。
他们往往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
在评价自己时容易看到优点,而不易看到自己的缺点。
从中、高年级起学生自我评价的全面性进一步的发展,这时不但可以指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可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但是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还处在由具体性、外显性逐步过渡到对自己个性进行综合评价的阶段。
⑶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低年级儿童由于尚未学会根据一定的道德观点和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所以他们的自我评价有很大的易变性,前后评价的一致性很差。
从中、高年级开始,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儿童越来越能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使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统一起来,提高了自我评价的稳定性。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发生急剧变化,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时期。
进入青春期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中学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但这种生理变化过于突然,使身心上的发展暂时处于一个相对不平衡的状态。
这一时期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既不同于小学儿童,又不同于成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1.关注自己的体态、容貌和内心世界(1)首先表现在对自己体态、容貌的关注。
小学儿童关心和感兴趣的多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到了中学,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中学生除了感到惊讶、兴奋外,还产生了“长大了”的感觉,这时开始关注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第二次飞跃(第一次是在1-3岁)。
他们很在意自己的仪表,如高矮、胖瘦等。
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中学生因担心过胖而不敢吃饭;一些学生因有了青春痘而产生烦恼、痛苦和焦虑的心理;甚至那些流行的发型、时尚的服装也往往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
(2)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关注。
科恩在1986年曾指出:“青少年初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是发现自己的内部世界”。
例如在写日记时,小学生写的内容多是记述当天发生的具体事件以及对这些事情的表面认识,一般写得具体、坦率,即使被老师、父母看到也不介意。
但是中学生写的多是以细心的自我观察和深刻的自我体验为内容的,所写的内容多是由感而发,以记述自己的快乐、痛苦和愿望,以及对身边人所持有的态度。
因此,他们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常可以看到他们把自己的抽屉锁上。
可见,中学生的认识兴趣已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心目中的“自我”更加清晰、更加丰富、更加稳定。
2.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心智发展不平衡,自我评价有很大的主观性,他们已意识到自己是成人了,他们渴望独立,摆脱依赖的要求非常强烈,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和意见,认为别人总是用挑剔的态度对待自己,自己要求独立的做法常常与父母、老师心目中期待的依赖产生矛盾,从而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学生常常表现为易怒、固执、情感淡漠,甚至负气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