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与大学生就业

宏观经济与大学生就业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有关理论分析
(一)固内生产总值(GDP)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图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这一定义强调GDP 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二)宏观短济短期目标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
在短期,宏观经济企图达到的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即:不存在自愿失业,同时,物价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2.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曲线作为研究宏观经济均衡的工具,主要是在物价水平与GDP坐标内研究总需求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变动情况,以及因为该曲线的变动对物价水平和GDP(即y)增长率的影响。

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只有在偶然的情况下才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点出,通常情况下,实际的交点会与充分就业点脱离。

当经济萧条需求不足时,就业量下降,社会产能力过剩。

为促经济增长,刺激需求,这可以通过拉升消费、投资、增加政府支出等途径实现。

3.充分就业目标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实施以充分就业为标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消费,以拉伸需求。

而这在增加需求的通时,金使价格上涨,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

换句话说,实现充分就业,会可能使物价上涨,而要维持物价的稳定,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失业。

保持温和的通货膨胀率是有必要的,这可以增加就业。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
1.产业结构基本概念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有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T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2.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西民收人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结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呈现出第一次产业人数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人数增加的格局。

二、大学生就业难。

经济问题是根源
(一)扩招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等院校开始扩招。

十年扩招,使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精英”们变成了普通大众。

现如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社会舆论将责任归咎于大学的扩招。

大学扩招是就业难的原因,但那大学又为什么扩招呢?经济的增长需要三驾马车来拉动,投资、消费、出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与政府投资。

九十年代末,遭遇东南亚金融危机,出口受挫,经济疲软。

这时,依靠内需保增长呼声最高。

而要想让老百姓消费,教育消费为最好的途径。

另外,教育事业作为一项产业,必然贡献于GDP。

GDP是一定时期内所
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其核算有生产法、支出法。

根据“生产法”计算方式,只要产品生产出来即可计人GDP总量,但按照“支出法”计算,必须卖出产品才能计入。

前者即便生产各种各样摆设品也可以贡献于GDP,消耗多少即GDP多少,呈现一种纯粹生产力竞赛场面。

扩招成为教育产业一种“生产法”的GDP增长的手段。

高校只注重“生产”,只要生产出来就会有GDP的增长,不管是否能“销售”的出去。

只要一直存在这样的格局,教育产业就会一直存在者“生产过剩”的局面,大学生就业就会面临困境。

(二)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
在我国,农业向来是根本。

主要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并不协调。

这也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影响。

建国之后,我们就走上了工业化建设的道路,着重发展第二产业。

几十年的时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与固定投资增加迅速,但工业的增长并没带来就业的增长。

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使得在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劳动的需求量减小,能够吸纳的劳动力也就少。

第三产业向来被认为是吸收劳动力能力最强的领域,但是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快,发展水平也不高,其吸收劳动力的潜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从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在第三产业就业也就是服务业的就业比例占大学生就业总人数的幅度较高,但是,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世界水平明显的滞后,其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并不强。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措施的思考
(一)以就业为目标,继续推行积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适当提升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与失业率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的前提下,保持适当的通货膨胀率,有利于就业。

(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

经济发展的趋势,将是第三产业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龙头,其对一国的GDP的贡献将会是巨大的。

第三产业也是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

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已占就业总数的75%以上。

为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国应该通过相应的政策挟持及设施投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诸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金融以及批发零售行业。

(三)改革教育体制
十年的大学扩招,使得高校“风光无限”,但是,“企业扩招”确是勉为其难,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原本就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变得更加迫在眉睫。

改革教育体制,以市场为导向,科学的设置专业学科。

根据每年就业市场需求及行业走向来科学的设置学科专业的招生人数与培养计划。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应本着对大学生,乃至千千万万的家庭负责的态度进行,不应该仅仅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教育产业的生产力”的竞逐。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失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体现了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体制的不和谐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是众多因索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经济问题仍是其产生的根源。

研究我国宏观经济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有重大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