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至今遗失的七大国宝,
6.泰阿剑
7.纯钧剑 • 1965年,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沾
满泥土的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跃入 人们眼帘。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 20余层纸一划而破。这把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 45.6厘米,剑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 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 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 道同心圆圈。结合史书的描述,这把剑很有很可能就是传说中 的纯钧剑,但为慎重起见,科研者称其为勾践剑。
• 候风地动仪是中国古代侦测地震的仪器。 由东汉时期,南阳天文学家张衡在汉顺帝 永建七年(132年)发明,但已失传,据陈 毁于东汉战火。
• 现存的候风地动仪,是由各国考古学家, 根据古书记载与现代科学知识,所复原的 模型
5.候风地动仪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记 载“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 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说明秦始皇曾配此剑。秦始皇死后 将其陪葬。晋代,《晋书·张华传》 记载;「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 有紫外紫气。及吴平之后,紫气愈 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伟象,乃 要焕宿,因登楼仰观。华曰:「是 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 彻于大耳。」华曰:「在何郡」? 焕曰:「在豫章丰城。」华即补焕 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得一石 函,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 一曰泰阿。焕遣使送一剑与华,留 一自佩」。后来张华遭到政治诛杀, 他的剑也在人间悄然蒸发;从此, 泰阿在人间销声匿迹。
4.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了,也是传统医学
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这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包括了脉 象、藏象、经络、病因、病症、诊治等等集大成之作, 但可惜的是《黄帝内经》因为历史的原因流传下来的只 有十八卷,其他三十七卷已经遗失,如果能够找到遗失 的部分将会对医学有很大的帮助。
•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 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 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 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 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 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 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 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 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 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 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后汉 书·张衡传
2.北京人头盖骨
• 北京人头盖骨,是1929年冬天考古人员在北京周口 店所发掘出的60万年前的完整猿人头盖骨。1941年, 为躲避日军践踏,北京人头盖骨随同美国陆战队由 秦皇岛撤离,但由于受到日军攻击,北京人头盖骨 从此下落不明。
3.永乐大典 • 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撰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
献集。全书约3.7亿字,汇集古今图书近八千种。由于 永乐大典对收录书籍未做篡改,保留书籍原始内容, 因而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价值极高。永乐大典共有 正副两套,副本毁于战火,正本传闻陪葬于明嘉靖皇 帝永
中国至今遗失的七大国宝,价 值不可估量,有幸得的乾隆皇帝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古董玩家和收藏者。在他掌权 六十四年间,搜集的珍宝古董可谓不计其数。乾隆死后,这些珍宝中 的大部分也随之埋入地下。其中最为宝贵的,也是下落最为扑朔迷离 的就是著名的“九龙宝剑”。九龙宝剑是借鉴了蒙古弯剑的样式打造 的,剑身略弯而剑柄很长。宝剑上雕刻了九条金,取“真龙天子、九 九归一”之意。剑鞘用名贵鲨鱼皮制成,剑身名贵和上等的金刚钻石, 可谓价值连城,据说宝剑铸成之后寒气渗人,似有人冤魂付于其上, 宝剑周围会产生雾气,剑柄上的九龙在雾气中跃然若腾。1928年,孙 殿英的盗墓之举便令九龙宝剑重见天日,孙殿英为了逃避社会各界的 谴责、惩罚,便用这把宝剑贿赂权贵,后来落入了戴笠的囊中。结果, 戴笠带着九龙宝剑坐飞机的时候,因为天气恶劣,飞机一头撞在江宁 岱山上,机毁人亡,大火烧了数个小时,九龙宝剑的剑鞘和剑柄就这 样烧得一干二净,军统就把残缺的九龙宝剑跟戴笠安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