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学习目的】本讲将为学员分析中国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趋势,借此使学员了解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同时使学员认识到中国进入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就是调整经济结构,并寻找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学习安排】8学时【学习内容】2008年9月自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向世界蔓延,形成了一场波及全球且影响深远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指标剧烈下降,实体经济遭受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冲击。
各国政府在这场危机面前表现出积极合作的态度,共同采取了经济刺激计划,到2009年第二季度,这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开始显现效果,无论是新兴经济体还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都显示企稳的迹象,因此,许多人认为全球已经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
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也受到较大的冲击,但由于中国政府的积极而有效的行动,率先进入后危机时代。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一)什么是后危机时代后危机时代是经济危机演进过程的一个阶段。
该阶段表示危机已渡过了最严重的时期而进入相对稳定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世界经济仍有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本次世界金融危机肇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演变为一场金融危机,并且由于美国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又迅速地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无能幸免地被卷入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中。
为了避免危机对各自国家造成更大灾难,各国政府表现出少有的共同行动,一致采取积极的经济刺激计划。
正是这种联合干预行动,世界经济并没有表现为长期的萧条,而仅仅用了1年半的时间就渡过了危机最严重的时刻,而进入后危机时代。
当然,对于是否进入后危机时代是有争论的,而争论的焦点在于后危机时代的判断标准。
对于是否进入后危机时代,有两个主要的指标,一个是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指标,即经济增长速度;另一个是在虚拟经济(金融市场)层面上的指标,即金融市场是否恢复到危机前的“正常状态”。
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到2010年,世界经济、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在2009年全球经济“触底”后出现较强劲的反弹,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从2009年的-1.3%恢复到2010年的正增长,并且达到3.6%的增长速度,发达经济体平均增长率从2009年的-3.8%也恢复到2010年的正增长,新兴经济体平均增长率从2009年的2.5%恢复到2010年的5%。
从金融市场来看,用以衡量金融市场是否稳定的利差指标也在恢复正常,从美国金融市场的利差看,进入2009年5月份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正常状态。
(二)中国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国际形势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会更加复杂。
这既有来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也有中国经济“树大招风”引起的挤压。
具体表现为如下三方面挑战。
1.国际性的流动性过剩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各国都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因此投放了大量的流动性。
进入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清楚地认识到,它们经济恢复的根基并未巩固,而其财政扩张的空间又非常有限,因此货币政策不仅不能紧缩还要继续扩张。
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欧洲和日本采取了思路高度清晰的救市方针,那就是以国家信用做后盾,以国家信用做担保来修复私人部门的信用,来修补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
为此,美国大量发行国债、发行货币,英国也在大量印钞,欧洲中央银行也在间接地通过各种各样从私人银行购买一些资产的方式来扩大基础货币的发行,同时利息率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尤其美国连续推出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投放流动性,而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又使这些货币变成世界的流动性。
而这些流动性会推动大宗商品的价格,也会推高各国的资产价格,结果导致全球性通货膨胀。
当然,这对我国的物价带来巨大影响,对我国的通货膨胀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天中国通胀的最大风险不能不说与此有关。
2.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本次世界金融危机为发达国家认为是全球经济不平衡的结果,因此,恢复全球经济平衡成为发达国家解决危机的一个选项,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虽然发达国家把全世界经济不平衡归咎于德国、日本和中国,但针对的矛头则直指中国。
美国针对中国的轮胎案、特保案等反倾销调查和增加关税,以及要求人民币升值,把中国推动了贸易保护的最大对象国。
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土耳其也对中国有贸易保护的行动。
这使得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到最严重的贸易保护的挑战,长期以来依赖出口的增长方式也难以为继。
3.气候变化引起的世界性碳减排行动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而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
在形成温室气体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
为此,一个以碳减排为目标的世界行动具有的共识越来越多。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开始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提出更多的减排要求。
这对于中国来说,确实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一方面我们还处于发展进程中,工业化的目标尚没有完成,因此,过多的减排义务可能影响我们的发展;另一方面无论是我们自己的要求,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碳减排是决不能忽视的。
(三)中国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国内形势中国是较早从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走出来的国家,因此也是最先进入后危机时代的国家。
然而,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形势也因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通货膨胀的风险不断的增加受国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一方面是流动性大量涌入,另一方面是因美元贬值导致国际大宗产品的价格上升,这些因素对于国内物价高启起到了推动作用。
而我们自身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推动的产业振兴计划等,造成国内流动性泛滥,以M2、现金和存款占GDP的比重衡量的资金充裕程度,中国已经达到170%,而美国是65%,日本是110%。
如此的货币对价格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再加上一些结构性因素,中国的通货膨胀确实已成为中国当前经济的头等大事。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发展的主线中国改革开放后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一个明星。
一直到本次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增长是粗放的,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三高一低”式增长。
同时,出口拉动和引进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不容忽视。
但是,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这一增长方式提出挑战。
而中国长期高速经济增长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包括结构失衡、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等都表明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因此,未来中国的经济前途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经济发展方式。
3.地方快速积累的债务潜在着危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中,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可低估。
盘点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都能发现一个积极进取且效率较高的政府。
然而,在最近几年,随着各地政府的功能放大,政府的公共支出和财政投资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
地方政府为了解决资金缺口,通过各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筹集资金。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中央政府迅速地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4万亿的财政投资刺激计划和9.6万亿的新增贷款,较过去都达到成倍的增长。
而大量的流动性被放出,这在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经济形势下,较少地流入民营经济,绝大部分流向国有经济或地方政府。
因此,地方政府的债务迅速地增长,据国家审计署2010年的一项审计报告显示,2009年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
其中,有7个省、10个市和14个县本级的债务余额与当年可用财力的比率超过10%,最高的达364.77%。
地方政府过重的、或具有风险的债务,不仅会消弱地方政府的惯性作用,而且还会阻碍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在金融危机开始冲击我国经济时,保增长无疑是政府关注的主要目标,因此,危机前提出的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被搁浅了。
随着中国走出危机进入后危机时代,被搁浅了的结构调整问题又突出出来。
中国现阶段面临着几个较为严重的失衡问题,它们关系着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包括储蓄与消费或投资与消费失衡;经济增长过分倚重第二产业;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太大;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并未扭转;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一)投资与消费失衡及调整投资和消费是构成经济增长动力的两个国内因素,也被称为内需。
投资与消费应该有一个大致均衡的比例,尽管这个比例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差别,但是,中国目前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有些过高,已经失去了平衡。
这最终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最终消费率自1981年以来呈逐步下降趋势,到2008年降至48.6%,大大低于世界平均70%以上的水平。
特别是居民消费率,2008年已经降至35.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60%的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投资率却始终趋于较高水平,并且呈持续上升的态势,2003年到2008年连续6年投资率都在40%以上,大大过于世界平均22—23%的水平。
中国投资持续上升而消费日趋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一方面源于政府主导投资的体制性冲动;另一方面源于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对消费增长的制约,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
过高的投资率虽然在短时间内有利于经济增长,而且在推动上成本也比较低,但是这种方式的持续性不强。
投资一直维持在高位,给其他经济结构调整预留的空间很小,并且中国投资的资源性特征非常突出,因此给资源环境的压力很大,这使我们在当下的世界性碳减排中面临更大的压力。
对于中国现实提出的这一投资与消费不平衡问题,决策者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带给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诸多不利因素。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十二五”规划对未来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非常重视,并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其中调整投资与消费结构是调整整个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及调整中国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
产业结构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的作用依然最大,2008年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达到50.6%、对GDP增长9%的贡献为4.5%,相应地,第三产业的两个比率分别为42.9%和3.8%。
这样的一个产业结构与中国目前达到的经济水平严重地不相称,因为从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来看,中国目前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不仅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而且与主要发展中国家也有一定距离。
中国产业结构的这一现状同样不利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因为过度地依赖第二产业来推动经济增长,会产生产能过剩,积累危机的可能性。
同时,过剩的产能也不利于实现贸易的平衡,承担造成国际经济失衡这样的责任,引起的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还有一系列的政治问题。
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代表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具体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