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体育教学目标【篇一:体育教学目标的编制】体育教学目标的编制、制定教学策略、编写教学方案基本要求教学目标的编制(一)体育和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学习水平目标,它使该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更加具体化、明确化。
1.课程目标五个方面:体育和健康课程目标应是学生通过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学习在以下五个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1)增强体能,掌握和使用基本的体育和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1)增强体能,掌握和使用知识、技能;(2)培养兴趣、爱好,形成习惯;(3)良好心理品质,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健康责任感,健康的生活方式;(5)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学习领域目标课程目标细分为学习领域目标。
课程目标可细分为学习领域目标,使课程对每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
(1)运动参和领域的目标是:(a)具有积极参和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b)用科学的方法参和体育活动。
(2)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是:(a)获得运动基础知识;(b)学习和使用运动技能;(c)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d)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3)身体健康领域的目标是:(a)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b)发展体能;(c)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d)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心理健康领域的目标是:(a)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b)正确理解体育活动和自尊、自信的关系;(c)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d)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是:(a)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b)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和健康知识的方法。
(1)运动参和:(a)参和的态度和行为;(b)用科学方法。
(2)运动技能领域:(a)获得知识;(b)学习和使用技能;(c)安全活动;(d)获得野外技能。
(3)身体健康领域:(a)正确姿势;(b)发展体能;(c)健康意识;(d)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4)心理健康领域:(a)了解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b)体育活动和自尊、自信的关系;(c)学会调控情绪;(d)形成坚强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领域:(a)人际关系,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b)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3.水平目标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
运动技能领域水平四中的一个目标。
每一个学习领域目标又可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并对如何达到某一水平目标提出了若干活动建议或内容建议,而不是硬性规定。
这就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和空间,不管选择什么内容、采用何种方法,只要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就可以。
以运动技能领域水平四中的一个目标为例说明如下。
水平四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
● 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
● 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
● 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
● 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
● 基本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
(二)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方法1.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1)明确性。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标尺的作用,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引导师生围绕目标的实现而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恰当地组织教学过程,并且能以此为标尺,准确地检测教学结果。
目标的明确性有两项标准:①能表明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②能表明检测结果的标准。
(2)整体性。
目标的结构要合理,既有反映具有质和量规定性的行为目标,又不忽视表现内部心理过程的定性目标。
目标的内容要全面,既要有知识性的目标,又要重视情感(兴趣、态度)、意志和动手操作方面的目标。
并且,要注意目标之间纵向和横向的关联性,以充分发挥目标的整体效应。
(3)弹性。
目标的弹性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区别对待。
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水平的弹性目标;二是灵活变通。
目标是教师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在教学过程中,如发现有未预料的变化,应及时调整目标,不要将它视为神圣不可变更的东西。
(2)整体性。
结构合理:行为目标,定性目标。
内容全面:知识性目标,情感、意志、动手操作等目标。
纵向和横向的关联性,发挥整体效应。
(3)弹性。
一是区别对待;二是灵活变通。
2.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主要有三种:(1)认知观的表述方法。
用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含糊动词。
扼要地表述,便于会意和交流。
但缺乏质和量的规定性。
这是我国教师常用的一种表述方法,往往使用只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含糊动词,如“懂得、理解、掌握、领会、欣赏”等等。
它有利于扼要地表述教学的意图,便于会意和交流,而且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只能以内部心理过程的概括性的方法加以表述。
但是它缺乏质和量的规定性,容易引起含糊和混乱的认识。
(2)行为观的表述方法。
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来确切地描述。
“abcd”模式为例。
a.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它强调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来确切地描述教学目标。
这类方法又有不同的操作模式,下面以“abcd”模式为例加以说明。
该方法认为明确的行为目标主要包含四个要素:a.教学对象(audience),是指学习者,即行为的主体,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规范的行为目标的开头应是“学生应该??”,书写时可以省略,但目标必须是针对特定的学习者而提出的。
b.行为(behaviour),指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时应能完成的行为,它是目标中最基本的成分。
行为应该用明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例如:对学习新教材的描述一般使用“学习??初步掌握??建立??概念”。
这里的“学习”、“初步掌握”的涵义是指学生基本完成了对技术学习的泛化期的过渡。
对复习旧教材的描述一般使用“复习??改进??提高??进一步提高”。
这里的“复习”、“改进”的基本涵义是指学生初步完成了技术学习的分化期的过渡。
“提高”、“进一步提高”的基本涵义是指学生基本完成了对技术学习向熟练掌握的过渡。
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身体机能方面的描述一般使用“发展??增强??提高??促进??”。
对思想品德方面的描述一般使用“培养??加强??发扬??调动??”。
c.条件(conditions),指学生行为发生的条件,即评定学习结果的约束因素(包括环境、人、设备、信息、时间、问题明确性等因素)。
例如,在x x x时间内,能独立完成x x动作;在提供x x资料的情况下,能编制一个游戏,等等。
d.标准(degree),指评定行为的最低依据,或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水准,包括完成行为的时间限制;完成行为的准确性;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
b.行为(behaviour),指学生完成的行为,是目标中最基本的成分。
c.条件(conditions),指学生行为发生的条件,即评定学习结果的约束因素。
d.标准(degree),指评定行为的最低依据。
(3)内外结合法。
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
这是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描述教学目标的方法。
如格朗伦德(n.e.gronlund)于1978年在《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一书中提出,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陈述一般教学目标,然后用可观察的学生表现使之具体化的方法。
制定教学策略制定教学策略,就是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进行下去的方案。
所谓教学策略,是教学系统论或教育工艺学的术语,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一)拟订教学程序拟定教学程序就是对教学的实施步骤、阶段划分和时间分配作出安排,从而保证有计划、分阶段实现预期目标。
1.传统模式有:(1)新授课的程序:导入新教材——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
(2)练习课的程序:提出目标要求——示范指导——独立练习——检查评价。
(3)复习课的程序:提出复习要求——系统归纳——重点练习——小结。
2.新型模式有:(1)身心发展课的程序:确立目标(基本指标)——自我检测(主观感受)——教师咨询(客观诊断)——练习方法(运动处方)——实施过程(数据积累)——效果检验(信息反馈)。
(2)运动参和课的程序:活动设计(围绕目标)——组织实施(优化结构)—创建氛围(提高情趣)——表扬鼓励(巩固理念)。
(3)技能学习课的程序:导入——模仿——重复——演示——纠偏——改进——使用。
(4)合作交往课的程序:选定目标——寻求途径——设计内容——检验效果。
(二)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首先取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其次,选择教学方法要立足于教学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参和的兴趣,充分发挥教材的能力价值、使用价值和教育功能。
再次,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条件、物质条件和教学时间的局限性。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应安排各种方法交替使用或组合使用,需要通盘考虑,要进行筛选、焊接,形成最佳的教学方法的配搭方案。
选择教学方法并无严格的程序,需要反复构思筛选,新任教师可从回答下述程序性问题入手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序号选择教法时要回答的问题选择的依据1 采用哪些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材的难易;学生的基础和认识水平;设备和时间条件2 采用哪些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中培养能力的需求;学生现有的能力结构,教师的能力3 采用哪些方法激励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和教材恰当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爱好;教学条件4 采用哪些检查、自查、评价学习效果的方法? 学生特点;目标的要求;教学时间允许首先取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其次,立足教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参和的兴趣,发挥教材的价值和功能。
再次,师、生条件、物质条件和时间局限。
形成最佳的教学方法的配搭方案。
可从回答下述程序性问题入手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
(三)设计课堂环境课堂环境指的是为实施教学活动而组织起来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环境(如器械布置,体育设施齐全并美观,电教手段等)和课堂社会心理环境(如课堂中师生关系、班风、教学气氛等)。
课堂教学设计中,创设课堂环境主要包括:(1)创设奥妙有趣、激励探索的体育教学环境,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
(2)创设和谐协同、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环境,满足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
(3)创设积极向上、普遍成功的发展环境,满足学生追求成就的需要。
(4)创设愉悦欢欣、新颖优美的审美环境,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