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初中数学旋转的专项培优易错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答案一、旋转1.(操作发现)60°角与∠ACB重合,再将三角板绕(1)如图1,△ ABC为等边三角形,先将三角板中的点 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大于0°且小于30°),旋转后三角板的一直角边与AB 交于点 D,在三角板斜边上取一点F,使CF=CD,线段AB 上取点E,使∠ DCE=30°,连接AF,EF.①求∠ EAF的度数;②DE 与 EF相等吗?请说明理由;(类比探究)(2)如图 2,△ 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CB=90°,先将三角板的 90°角与∠ ACB 重合,再将三角板绕点 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大于0°且小于 45°),旋转后三角板的一直角边与 AB 交于点 D,在三角板另一直角边上取一点F,使 CF=CD,线段 AB 上取点 E,使∠D CE=45 ,°连接 AF, EF.请直接写出探究结果:① ∠EAF的度数;②线段 AE, ED, DB 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 1)①120°② DE=EF;( 2)①90°② AE2+DB2=DE2【解析】试题分析:( 1)①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C=BC,∠ BAC=∠ B=60°,求出∠ACF=∠ BCD,证明△ ACF≌ △ BCD,得出∠ CAF=∠ B=60 ,°求出∠ EAF=∠BAC+∠CAF=120 ;°②证出∠ DCE=∠ FCE,由 SAS证明△ DCE≌ △FCE,得出 DE=EF即可;(2)①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 AC=BC,∠ BAC=∠ B=45°,证出∠ ACF=∠ BCD,由SAS证明△ACF≌△ BCD,得出∠ CAF=∠ B=45 °,AF=DB,求出∠ EAF=∠ BAC+∠ CAF=90 °;②证出∠ DCE=∠ FCE,由 SAS证明△ DCE≌ △FCE,得出 DE=EF;在 Rt△ AEF中,由勾股定理得出 AE2+AF2=EF2,即可得出结论.试题解析:解:(1)① ∵ △ ABC是等边三角形,∴ AC=BC,∠B AC=∠B=60 .°∵ ∠DCF=60 ,°∴∠ ACF=∠ BCD.在△ ACF和△ BCD中,∵ AC=BC,∠ ACF=∠ BCD, CF=CD,∴ △ACF≌△ BCD(SAS),∴∠ CAF=∠B=60 ,°∴∠EAF=∠ BAC+∠ CAF=120 ;°② DE=EF.理由如下:∵∠ DCF=60 °,∠ DCE=30 ,°∴ ∠ FCE=60 ﹣°30 °=30 ,°∴ ∠ DCE=∠ FCE.在△ DCE和△ FCE 中,∵ CD=CF,∠ DCE=∠ FCE, CE=CE,∴ △ DCE≌ △ FCE( SAS),∴ DE=EF;(2)① ∵ △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CB=90°,∴AC=BC,∠B AC=∠B=45 .°∵∠ DCF=90 ,°∴ ∠ ACF=∠ BCD.在△ ACF和△BCD中,∵ AC=BC,∠A CF=∠ BCD,CF=CD,∴△ ACF≌ △ BCD( SAS),∴∠ CAF=∠ B=45 ,°AF=DB,∴∠ EAF=∠ BAC+∠ CAF=90 °;②AE2+DB2=DE2,理由如下:∵∠ DCF=90 °,∠ DCE=45 ,°∴ ∠ FCE=90 ﹣°45 °=45 ,°∴ ∠ DCE=∠ FCE.在△ DCE和△FCE中,∵ CD=CF,∠ DCE=∠ FCE, CE=CE,∴ △ DCE≌ △ FCE( SAS),∴ DE=EF.在 Rt△ AEF中, AE2+AF2=EF2,又∵ AF=DB,∴ AE2+DB2=DE2.2.如图所示,(1)正方形 ABCD及等腰 Rt△ AEF有公共顶点A,∠ EAF=90°,连接 BE、 DF.将 Rt△ AEF绕点A 旋转,在旋转过程中,BE、DF 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结合图(1)给予证明;ABCD,等腰Rt△AEF 变为Rt△ AEF,且AD=kAB,(2)将 (1)中的正方形ABCD变为矩形AF=kAE,其他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结合图(2)说明理由;ABCD,将Rt△ AEF变为△ AEF,且(3)将 (2)中的矩形ABCD变为平行四边形∠B AD=∠ EAF=a,其他条件不变. (2)中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结合图 (3),如果不变,直接写出结论;如果变化,直接用 k 表示出线段 BE、 DF的数量关系,用 a 表示出直线 BE、DF形成的锐角β.【答案】( 1) DF=BE且 DF⊥ BE,证明见解析;( 2)数量关系改变,位置关系不变,即DF=kBE, DF⊥BE;( 3)不改变. DF=kBE,β =180-α°【解析】【分析】(1)根据旋转的过程中线段的长度不变,得到 AF= AE,又∠ BAE与∠ DAF 都与∠ BAF 互余,所以∠BAE=∠ DAF,所以△ FAD≌ △ EAB,因此 BE 与 DF 相等,延长 DF 交 BE于 G,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和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求出∠ EGF= 90°,所以 DF⊥ BE;(2)等同( 1)的方法,因为矩形的邻边不相等,但根据题意,可以得到对应边成比例,所以△ FAD∽ △ EAB,所以 DF= kBE,同理,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和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360°求出∠ EHF= 90°,所以 DF⊥ BE;(3)与( 2)的证明方法相同,但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和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求出∠ EAF+∠ EHF= 180 °,所以 DF 与 BE 的夹角β= 180 °﹣α.【详解】(1) DF 与 BE 互相垂直且相等.证明:延长DF 分别交 AB、 BE于点 P、 G在正方形ABCD和等腰直角△ AEF中AD= AB, AF= AE,∠BAD=∠ EAF= 90 °∴∠ FAD=∠ EAB∴△ FAD≌ △ EAB∴∠ AFD=∠ AEB, DF=BE∵∠ AFD+∠ AFG= 180 ,°∴∠ AEG+∠AFG= 180 ,°∵∠ EAF= 90 °,∴∠ EGF= 180 ﹣°90 °= 90 °,∴D F⊥ BE(2)数量关系改变,位置关系不变. DF= kBE, DF⊥BE.延长 DF 交 EB于点 H,∵AD= kAB, AF= kAEADk ,AF∴k AB AEAD AF∴AEAB∵∠ BAD=∠ EAF=a ∴∠ FAD=∠ EAB∴△ FAD∽ △ EAB∴DF AFk BE AE∴D F= kBE∵△ FAD∽ △ EAB,∴∠ AFD=∠ AEB,∵∠ AFD+∠ AFH= 180 ,°∴∠ AEH+∠AFH=180 °,∵∠ EAF= 90 °,∴∠ EHF= 180 ﹣°90 °= 90 °,∴D F⊥ BE(3)不改变. DF= kBE,β= 180°﹣a.延长 DF 交 EB的延长线于点 H,∵AD= kAB, AF= kAEADk ,AF∴k AB AE∴ AD AFAB AE∵∠ BAD=∠ EAF=a ∴∠ FAD=∠ EAB∴△ FAD∽ △ EAB∴DF AFk BE AE∴D F= kBE由△ FAD∽ △ EAB得∠ AFD=∠ AEB∵∠ AFD+∠ AFH= 180 °∴∠ AEB+∠ AFH= 180 °∵四边形 AEHF的内角和为360 °,∴∠ EAF+∠ EHF= 180 °∵∠ EAF=α,∠ EHF=β∴a+ β= 180 ∴° β= 180 ﹣° a【点睛】本题( 1)中主要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以及正方形的性质进行证明;(2)( 3)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证明,要解决本题,证明三角形全等和三角相似是解题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3.在等边△ AOB 中,将扇形 COD按图 1 摆放,使扇形的半径OC、OD 分别与 OA、 OB 重合, OA= OB= 2,OC= OD= 1,固定等边△ AOB不动,让扇形COD 绕点 O 逆时针旋转,线段 AC、 BD 也随之变化,设旋转角为α.( 0<α≤ 360)°(1)当 OC∥ AB 时,旋转角α=度;发现:( 2)线段 AC 与 BD 有何数量关系,请仅就图 2 给出证明.应用:( 3)当 A、 C、 D 三点共线时,求 BD 的长.拓展:( 4) P 是线段 AB 上任意一点,在扇形 COD 的旋转过程中,请直接写出线段PC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答案】( 1) 60 或 240; (2) AC=BD,理由见解析;(3)13+1或13 1;(4)PC的22最大值 =3, PC的最小值 = 3 ﹣1.【解析】分析:( 1)如图 1 中,易知当点 D 在线段 AD 和线段 AD 的延长线上时, OC∥ AB,此时旋转角α=60°或 240°.(2)结论: AC=BD.只要证明△ AOC≌ △ BOD即可.(3)在图 3、图 4 中,分别求解即可.(4)如图 5 中,由题意,点 C 在以 O 为圆心, 1 为半径的⊙O 上运动,过点 O 作OH⊥ AB 于 H,直线 OH 交⊙ O 于 C′、C″,线段 CB的长即为PC的最大值,线段C″H 的长即为 PC的最小值.易知PC的最大值 =3, PC的最小值 = 3 ﹣1.详解:( 1)如图 1 中,∵ △ ABC是等边三角形,∴ ∠ AOB=∠ COD=60°,∴当点D在线段AD 和线段 AD 的延长线上时,OC∥ AB,此时旋转角α =60或° 240°.故答案为60 或 240 ;( 2)结论: AC=BD,理由如下:如图 2 中,∵ ∠COD=∠ AOB=60 °,∴ ∠ COA=∠ DOB.在△ AOC和△BOD 中,OA OBCOA DOB ,∴ △AOC≌ △BOD,∴AC=BD;CO OD( 3)①如图 3 中,当 A、 C、 D 共线时,作OH⊥AC 于 H.在 Rt△ COH中,∵ OC=1,∠COH=30 °,∴ CH=HD= 1, OH=3.在Rt△AOH中,22AH= OA2OH 2=13,∴ BD=AC=CH+AH=113 .22如图 4 中,当 A 、C 、 D 共线时,作 OH ⊥ AC 于 H .易知 AC=BD=AH ﹣ CH=131.2综上所述:当 A 、 C 、 D 三点共线时, BD 的长为13 1 或 13 1;22( 4)如图 5 中,由题意,点 C 在以 O 为圆心, 1 为半径的 ⊙O 上运动,过点 O 作OH ⊥ AB 于 H ,直线 OH 交 ⊙ O 于 C ′、C ″,线段 CB 的长即为 PC 的最大值,线段C ″H 的长即为 PC 的最小值.易知 PC 的最大值 =3, PC 的最小值 =3 ﹣1.点睛:本题考查了圆综合题、旋转变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圆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值问题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利用辅助圆解决最值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4.如图 1,在锐角 △ ABC 中, ∠ ABC=45°,高线 AD 、 BE 相交于点 F .( 1)判断 BF 与 AC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 2,将 △ ACD 沿线段 AD 对折,点 C 落在 BD 上的点 M , AM 与 BE 相交于点 N ,当 DE ∥AM 时,判断 NE 与 AC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1【答案】( 1) BF=AC,理由见解析;(2) NE= AC,理由见解析.2【解析】试题分析:( 1)如图 1,证明△ADC≌△ BDF(AAS),可得BF=AC;(2)如图 2,由折叠得: MD=DC,先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推论可得: AE=EC,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 AB=BC,则∠ABE=∠ CBE,结合( 1)得:△ BDF≌△ ADM ,则1∠DBF=∠ MAD,最后证明∠ ANE=∠ NAE=45 ,°得 AE=EN,所以 EN=AC.2试题解析:(1) BF=AC,理由是:如图 1,∵ AD⊥ BC, BE⊥ AC,∴∠ ADB=∠ AEF=90 ,°∵∠ ABC=45 ,°∴△ A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BD,∵∠AFE=∠ BFD,∴∠ DAC=∠ EBC,在△ ADC和△ BDF 中,DAC DBF∵ADC BDF ,AD BD∴△ ADC≌ △ BDF( AAS),∴B F=AC;1(2) NE= AC,理由是:2如图 2,由折叠得:MD=DC,∵DE∥AM,∴AE=EC,∵BE⊥AC,∴A B=BC,∴∠ ABE=∠ CBE,由( 1)得:△ ADC≌ △ BDF,∵△ ADC≌ △ ADM,∴△ BDF≌ △ ADM,∴∠ DBF=∠MAD ,∵∠ DBA=∠ BAD=45 ,°∴∠ DBA﹣∠ DBF=∠ BAD﹣∠ MAD,即∠ ABE=∠ BAN,∵∠ ANE=∠ ABE+∠ BAN=2∠ ABE,∠N AE=2∠NAD=2∠CBE,∴∠ ANE=∠ NAE=45 ,°∴AE=EN,1∴E N= AC.2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原点,点A( 3, 0),点 B( 0, 4),把△ ABO 绕点 A 顺时针旋转,得△ AB′O′,点 B, O 旋转后的对应点为B′, O.(1)如图 1,当旋转角为 90°时,求 BB′的长;(2)如图 2,当旋转角为 120°时,求点 O′的坐标;(3)在( 2)的条件下,边 OB 上的一点 P 旋转后的对应点为 P′,当 O′P+AP′取得最小值时,求点 P′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答案】( 1) 52;( 2)O'(9,33);( 3)P'(27,63) .2255【解析】【分析】(1)先求出AB.利用旋转判断出△ AB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出结论;(2)先判断出∠ HAO'=60 °,利用含30 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H, OH,即可得出结论;(3)先确定出直线O'C 的解析式,进而确定出点P 的坐标,再利用含30 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 A( 3,0), B( 0, 4),∴OA=3, OB=4,∴AB=5,由旋转知, BA=B'A,∠BAB'=90 ,°∴△AB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B'=2 AB=52;(2)如图 2,过点 O'作 O'H⊥ x 轴于 H,由旋转知, O'A=OA=3,∠ OAO'=120 °,∴∠ HAO'=60 ,°∴∠ HO'A=30 ,°∴ AH=1AO'=3,OH= 3 AH=33,∴ OH=OA+AH=9,2222 933);∴O'(,22(3)由旋转知,AP=AP',∴ O'P+AP'=O'P+AP.如图 3,作 A 关于 y 轴的对称点C,连接 O'C 交 y 轴于 P,∴ O'P+AP=O'P+CP=O'C,此时, O'P+AP 的值最小.∵点 C 与点 A 关于 y 轴对称,∴ C(﹣ 3, 0).∵O'(933),∴直线 O'C 的解析式为 y=333,令 x=0,∴ y=33,∴P( 0,2,25x+5533),∴ O'P'=OP= 3 3,作 P'D⊥ O'H 于 D.55∵∠ B'O'A=∠ BOA=90 ,°∠ AO'H=30 ,°∴ ∠ DP'O'=30 ,°∴ O'D=1O'P'= 33 ,2109,∴ DH=O'H﹣ O' D=63,O'H+P'D=272763).P'D= 3 O'D=5,∴ P'(5,5105【点睛】本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含 30 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如图 1,在 Rt△ ADE中,∠ DAE=90°, C 是边 AE 上任意一点(点 C 与点 A、 E 不重合),以 AC 为一直角边在 Rt△ ADE 的外部作 Rt△ABC,∠ BAC=90°,连接 BE、 CD.(1)在图 1 中,若 AC=AB,AE=AD,现将图 1 中的 Rt△ ADE 绕着点 A 顺时针旋转锐角α,得到图 2,那么线段 BE. CD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2)在图 1 中,若 CA=3, AB=5, AE=10, AD=6,将图 1 中的 Rt△ ADE绕着点 A 顺时针旋转锐角α,得到图 3,连接 BD、 CE.①求证:△ ABE∽ △ ACD;②计算: BD2+CE2的值.【答案】( 1) BE=CD, BE⊥ CD,理由见角;(2)①证明见解析;②BD2+CE2=170.【解析】【分析】(1)结论: BE=CD, BE⊥ CD;只要证明△ BAE≌ △CAD,即可解决问题;(2)①根据两边成比例夹角相等即可证明△ ABE∽ △ ACD.②由① 得到∠AEB=∠CDA.再根据等量代换得到∠DGE=90 °,即 DG⊥ BE,根据勾股定理2222得到 BD+CE =CB +ED ,即可根据勾股定理计算.【详解】(1)结论: BE=CD, BE⊥ CD.理由:设BE 与 AC 的交点为点F,BE 与 CD的交点为点G,如图 2.∵∠ CAB=∠ EAD=90 ,°∴ ∠ CAD=∠BAE.AB AC在△ CAD和△ BAE中,∵BAE CAD ,∴ △CAD≌ △BAE,∴CD=BE,AE AD∠A CD=∠ ABE.∵∠ BFA=∠ CFG,∠ BFA+∠ABF=90 ,° ∴ ∠ CFG+∠ ACD=90 ,°∴∠CGF=90 ,°∴BE⊥CD.(2)①设 AE 与 CD 于点 F, BE与 DC的延长线交于点G,如图 3.∵∠ CABB=∠EAD=90 ,°∴∠ CAD=∠ BAE.∵CA=3, AB=5, AD=6, AE=10,∴AE AD=2,∴ △ ABE∽ △ACD;=ACAB② ∵△ ABE∽ △ ACD,∴ ∠ AEB=∠ CDA.∵∠ AFD=∠ EFG,∠ AFD+∠ CDA=90 ,°∴ ∠ EFG+∠ AEB=90 ,°∴∠ DGE=90 ,°∴ DG⊥BE,222, BD222,∴BD222222.=CG +EG=BG +DG+CE =CG +EG +BG +DG,22222222222222∵CG +BG =CB, EG +DG =ED ,∴ BD +CE=CB +ED =CA +AB +AD +AD =170.【点睛】本题是几何综合变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旋转变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的综合运用,运用类比,在变化中发现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7.如图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甲转盘被等分成 3 个扇形,乙转盘被等分成形,每一个扇形上都标有相应的数字.同时转动两个转盘,当转盘停止后,计算指针所指4 个扇区域内的数字之和.如果指针恰好指在分割线上,那么重转一次,直到指针指向一个数字为止.(1)请你通过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分析,并求指针所指区域内的数字和小于10 的概率;(2)小亮和小颖小亮和小颖利用它们做游戏,游戏规则是:指针所指区域内的数字和小于10,小颖获胜;指针所指区域内的数字之和等于10,为平局;指针所指区域内的数字之和大于 10,小亮获胜.你认为该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请说明理由;若游戏规则不公平,请你设计出一种公平的游戏规则.【答案】( 1)1;( 2)不公平.3【解析】试题分析:( 1)依据题意先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分析所有等可能的出现结果,然后根据概率公式求出该事件的概率.( 2)判断游戏的公平性,首先要计算出游戏双方赢的概率,概率相等则公平,否则不公平.试题解析:( 1)共有 12 种等可能的结果,小于 10 的情况有 4 种,所以指针所指区域内的数字和小于10 的概率为1.3(2)不公平,因为小颖获胜的概率为;小亮获胜的概率为5.小亮获胜的可能性大,所以不公平.12可以修改为若这两个数的和为奇数,则小亮赢;积为偶数,则小颖赢. 考点: 1.游戏公平性; 2.列表法与树状图法.8.在 △ AOB 中, C , D 分别是 OA , OB 边上的点,将 △ OCD 绕点 O 顺时针旋转到 △ OC ′ D .′(1)如图 1,若 ∠ AOB=90°, OA=OB , C , D 分别为 OA , OB 的中点,证明: ①AC ′=BD ′;② AC ′⊥ BD ′;( 2)如图 2,若 △ AOB 为任意三角形且 ∠ AOB=θ, CD ∥ AB , AC ′与 BD ′交于点 E ,猜想 ∠AEB= θ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答案】( 1)证明见解析;( 2)成立,理由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1) ① 由旋转的性质得出 OC=OC ′, OD=OD ′,∠ AOC ′=∠ BOD ′,证出 OC ′ =OD ,′由 SAS 证明 △ AOC ′≌ △ BOD ′,得出对应边相等即可; ②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 OAC ′=∠ OBD ′,又由对顶角相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BEA=90 ,°即可得出结论;(2)由旋转的性质得出OC=OC ′,OD=OD ′, ∠AOC ′=∠ BOD ′,由平行线得出比例式,得出,证明 △AOC ′∽ △ BOD ′,得出 ∠ OAC ′=∠ OBD ′再由对顶角相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 AEB=θ.试题解析:( 1)证明:① ∵ △ OCD 旋转到△ OC′D,′∴OC=OC,′ OD=OD′,∠ AOC′=∠ BOD′,∵OA=OB,C、 D 为 OA、 OB 的中点,∴OC=OD,∴OC′ =OD,′在△ AOC′和△ BOD′中,,∴△ AOC′≌ △ BOD′( SAS),∴AC′ =BD;′②延长 AC′交 BD′于 E,交 BO 于 F,如图 1 所示:∵△ AOC′≌ △ BOD′,∴∠ OAC′=∠ OBD′,又∠ AFO=∠BFE,∠ OAC′+∠ AFO=90°,∴∠ OBD′+∠ BFE=90 ,°∴∠ BEA=90 ,°∴AC′⊥ BD′;(2)解:∠ AEB=θ成立,理由如下:如图 2 所示:∵△ OCD旋转到△ OC′,D′∴OC=OC,′ OD=OD′,∠ AOC′=∠ BOD′,∵CD∥AB,∴,∴,∴,又∠ AOC′=∠ BOD′,∴△ AOC′∽ △ BOD′,∴∠ OAC′=∠ OBD′,又∠ AFO=∠BFE,∴∠ AEB=∠ AOB= θ.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9.边长为 2 的正方形ABCD的两顶点A、C 分别在正方形EFGH的两边 DE、 DG 上 (如图1),现将正方形ABCD绕 D 点顺时针旋转,当 A 点第一次落在DF 上时停止旋转,旋转过程中, AB边交 DF 于点 M,BC边交 DG 于点 N.(1)求边 DA 在旋转过程中所扫过的面积;(2)旋转过程中,当 MN 和 AC平行时 (如图 2),求正方形 ABCD旋转的度数;(3)如图 3,设△ MBN 的周长为 p,在旋转正方形 ABCD的过程中, p 值是否有变化?请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 1);( 2);(3)不变化,证明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1)将正方形ABCD绕 D 点顺时针旋转,当 A 点第一次落在DF 上时停止旋转,旋转过程中,DA 旋转了,从而根据扇形面积公式可求DA 在旋转过程中所扫过的面积 .(2)旋转过程中,当MN 和 AC平行时,根据平行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求正方形 ABCD旋转的度数为.(3)延长 BA 交 DE轴于 H 点,通过证明和可得结论.(1)∵ A 点第一次落在DF 上时停止旋转,∴ DA旋转了.∴DA 在旋转过程中所扫过的面积为(2)∵ MN ∥AC,∴∴.∴.又∵,∴.又∵,∴,...∴.∴∴旋转过程中,当MN (3)不变化,证明如下:和AC 平行时,正方形.ABCD旋转的度数为.如图,延长BA 交DE 轴于H 点,则,,∴.又∵.∴.∴.又∵, ,∴.∴.∴.∴.∴在旋转正方形ABCD的过程中,值无变化.考点: 1.面动旋转问题;2.正方形的性质; 3.扇形面积的计算; 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10.思维启迪:(1)如图1, A, B 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亮想用绳子测量A,B 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聪明的小亮想出一个办法: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B点的点 C,连接 BC,取 BC 的中点 P(点CD∥ AB 交 AP 的延长线于点D,此时测得P 可以直接到达 A 点),利用工具过点CD= 200 米,那么A, B 间的距离是C 作米.思维探索:( 2)在△ABC 和△ ADE 中, AC=BC, AE= DE,且 AE< AC,∠ ACB=∠ AED=90°,将△ ADE 绕点 A 顺时针方向旋转,把点 E 在 AC 边上时△ ADE 的位置作为起始位置(此时点 B 和点 D 位于 AC 的两侧),设旋转角为α,连接BD,点P是线段BD的中点,连接PC,PE.① 如图② 如图2,当△ ADE 在起始位置时,猜想:PC 与 PE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分别是3,当α= 90°时,点 D 落在 AB 边上,请判断PC 与 PE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③当α= 150 °时,若 BC= 3, DE= l ,请直接写出PC2的值.【答案】( 1) 200;( 2)①PC = PE, PC⊥PE;②PC 与 PE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分别是PC= PE, PC⊥ PE,见解析;③PC2=10 3 3.2【解析】【分析】(1)由 CD∥ AB,可得∠C=∠B,根据∠ APB=∠ DPC即可证明△ABP≌ △ DCP,即可得AB =CD,即可解题.(2)①延长 EP 交 BC 于 F,易证△ FBP≌ △ EDP( SAS)可得△ EF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证明 PC= PE, PC⊥ PE.②作 BF∥ DE,交 EP 延长线于点 F,连接 CE、 CF,易证△ FBP≌ △ EDP( SAS),结合已知得 BF= DE= AE,再证明△ FBC≌ △EAC( SAS),可得△ EF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证明PC= PE, PC⊥ PE.③作 BF∥ DE,交 EP 延长线于点F,连接 CE、 CF,过 E 点作 EH⊥ AC 交 CA 延长线于 H点,由旋转旋转可知,∠ CAE= 150°, DE 与 BC 所成夹角的锐角为30°,得∠ FBC=∠ EAC,同②可证可得 PC= PE, PC⊥PE,再由已知解三角形得222= 10 3 3,即可∴ EC=CH +HE求出PC21EC210 33 22【详解】(1)解:∵ CD∥ AB,∴∠ C=∠B,在△ ABP 和△ DCP中,BP CPAPB DPC ,B C∴△ ABP≌ △DCP( SAS),∴DC=AB.∵AB= 200 米.∴CD=200 米,故答案为: 200.(2)①PC 与 PE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分别是PC=PE, PC⊥ PE.理由如下:如解图1,延长 EP 交 BC于 F,同( 1)理,可知∴ △FBP≌ △ EDP( SAS),∴PF= PE, BF= DE,又∵ AC= BC, AE= DE,∴F C= EC,又∵ ∠ ACB= 90°,∴△ EF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EP= FP,∴PC= PE, PC⊥ PE.② PC 与 PE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分别是PC= PE,PC⊥ PE.理由如下:如解图 2,作 BF∥ DE,交 EP延长线于点 F,连接 CE、 CF,同① 理,可知△ FBP≌ △ EDP( SAS),∴B F= DE, PE= PF=1 EF,2∵DE=AE,∴B F= AE,∵当α= 90 °时,∠EAC= 90 °,∴ED∥ AC, EA∥ BC∵FB∥AC,∠FBC=90,∴∠ CBF=∠ CAE,在△ FBC和△ EAC中,BF AECBE CAE ,BC AC∴△ FBC≌ △ EAC( SAS),∴C F= CE,∠FCB=∠ ECA,∵∠ ACB= 90 °,∴∠ FCE= 90 °,∴△F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EP= FP,1∴CP⊥ EP, CP=EP=EF .③如解图 3,作 BF∥ DE,交 EP延长线于点 F,连接 CE、 CF,过 E 点作 EH⊥ AC 交 CA 延长线于 H点,当α= 150°时,由旋转旋转可知,∠ CAE=150°,DE与BC所成夹角的锐角为30°,∴∠ FBC=∠ EAC=α=150 °同② 可得△ FBP≌△ EDP(SAS),同②△ F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P⊥ EP, CP=EP=2 CE,2在 Rt△ AHE 中,∠ EAH= 30°,AE= DE= 1,∴HE=1,AH=3,22又∵ AC= AB= 3,∴CH=3+3,2∴EC 2=CH 2+HE 2= 10 3 3∴PC 2= 1EC 210 33 22【点睛】本题考查几何变换综合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勾股定理和 30°直角三角形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压轴题.11. 我们定义 : 如果一个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等于这条边 ,那么这个三角形叫做“等高底 ”三角形,这条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 “等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