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时代下培训如何进行

互联网时代下培训如何进行

互联网时代下培训如何进行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除了激励机制以外,人才培养机制是另一个主题。

员工的知识或能力不一定能够支持他们完成指派的任务,但如果能够根据任务需求对人才进行提前培养,就能够在每个岗位上布局合格的人才。

这样的前提下,传统组织内,成员都能产出预期绩效,组织就是高度健康的。

某种程度上说,员工的能力决定了他们活动的边界。

员工的专业化分工是传统组织中按岗位行动的逻辑基础,但是,如果我们拥有那种无所不能的超级员工,岗位反而成为了束缚。

此时,企业就能够像特种部队一样临时集结去解决各种问题,真正形成无边界协作的云组织。

这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但当前却发生了。

之一:学习地图
传统组织模式中,工作分解到最小的细胞岗位都有固定的职责。

如何选择最适合的人?学者和实践者们经过了漫长的摸索,麦克里兰(McClelland)找到了素质测评这一有效工具,并由后继者发扬光大。

素质测评的理念是,某类岗位族(以职级和专业两个维度进行划分)上的高绩效员工会反映出某些相同的行为特征,决定这些特征的就是素质。

在此之后,基于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逐渐兴起。

除了运用素质测评进行人才选拔外,运用素质模型开发学习地图(learningmaps)也成为了潮流。

这种模式基于不同岗位族的素质模型开发出不同课程包,明确了员工在组织中每个位置上的学习任务,既包括学习内容,也包括学习途径(课堂授课、轮岗交流、行为训练、行动学习等)。

这显然是培训工作的福音:员工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并且被赋予了学习的自主权,不仅被激发出学习热情,也在最大程度上节约了管理成本。

相当于企业给你一张地图,告诉你学习的路径,怎么走,走快走慢,是你自己的事情。

培训经理们终于可以摆脱对项目周而复始、亲力亲为的厄运,不用纠结于调查需求、设计课程、监督课堂秩序、考核培训效果、甚至做ppt亲自授课。

在此基础上,HR摇身一变成为学习规划师,仅仅需要合并相同的需求,进行整体的培训课程规划,并通过自产或外购提供相应课程,把学习地图填满。

这样的模式显然更能够确保培训资源的高效使用。

严格意义上说,学习地图的实施效果基于几个条件:其一,员工的角色必须相对固定,如果角色变化频繁,学习的速度总是会跟不上角色的需求。

其二,员工的角色转化必须基于一定的路径,如果职业发展完全没有规律可言,前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就无法成为后一个阶段的基础,重新学习的成本就会过大。

其三,素质对于绩效的作用要足够明显,否则,基于素质规划的课程就不能够让员工获得最有力的绩效武器。

国内某公司与英国某大学签订了一项培训协议,每年选派2-3名管理人员到该学校攻读管理硕士学位。

学业完成后,员工必须回公司服务5年,服务期满方可调离。

2002年5月,销售部助理小张经过公司几轮挑选,终于与其他两位同事一起获得了推荐。

但小张早有预谋,在此之前已获取了英国另一所学院管理硕士的录取通知书。

经过公司人事部的同意,小张用公司提供的奖学金交了学费,又申请了3万美金的助学贷款,以解决和妻子在英国的生活费。

2003年9月末,小张学成回国,并马上回公司报到。

不过,10月初,他便向公司人事部递交了辞呈,并按合同还清了公司为其支付的英语培训考试费、赴英签证费、学费等一切费用。

不久,他便在一家美国大公司得到一个年收入20万以上的职位。

根据本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司在选派员工出国培训的工作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2)该公司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确立更有效的培训体系,防止此类的事件发生?
(3)如果要为该公司起草一份员工培协议书,应当包含哪些条款?
「案例解析」
(1)该公司在组织员工出国培训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①未进行必要的培训需求分析,选派员工出国培训的目的不明确。

②未选择适宜的培训方式,应当根据具体的培训目的和要求,选择投入较少,收益较大的培训方式,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培训。

③没有确立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像出国培训这样高投入具有一定风险的培训项目,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应当选派那些具有很高忠诚度和很强事业心的员工作为培养对象。

④没有建立规避培训风险机制,如培训合同管理不够健全完善,协议书约定条款缺乏合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