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ppt

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ppt

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系统研究方法体现了唯物 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是当代科学水平的
辩证思维方式。
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深入挖 掘,对系统科学思想成果的提炼,社会 系统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 整体性 • 结构性 • 层次性 • 开放性
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横看社会) 社会大系统三个子系统划分法: 生产力系统
列宁对社会有机体思想作为辨证方法的揭示
“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 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 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
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
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 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 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 展规律。”
2. 社会形态理论(纵看社会) ① 经济社会形态(五形态说)
按照生产关系的变化,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划分为
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 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社会由低级 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
系统的分类 封闭系统:与外界没有物质能量信息 交换和传递的系统 开放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 息交换和传递的系统。
开放系统就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能量、信息交换和传递的系统
环境 系统
物质、能量、信息
用系统理论的语言表述:
• 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
• 开放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社会有机体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
系统研究方法产生的一个主要基础就是对有机 体的研究。有机体不同于无机物,有机体更为鲜明 地体现了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密切 联系、制约关系下的发展变化,更为鲜明生动地体 现了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
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强调系统思想是一种
不同于机械论的“有机哲学”,道理就在此。
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一些对社会大系统的划分的遗漏

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包括非意识 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 就没有包括到这个社会大系统中来。这是 一个缺憾。 把社会大系统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来讲授,这样可以 弥补上述缺憾
邓小平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 守都不可能。”“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的贫穷 落后,愚昧无知。”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 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 由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 国的快速崛起。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 观察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 成绩,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系统开放性
既要提出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的任务,又要提出
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改革开放前,我们偏重从经济社会形态分析我国
的社会发展状况,忽略从技术社会形态认识我国的发 展,导致了生产关系超阶段发展的错误倾向。
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深入挖 掘,对系统科学思想成果的提炼,社会系统 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整体性 结构性
2.系统的结构性原则 •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 结构的变化决定功能的变化。
结构性原则的启示
• 合理的结构促进系统功能的优化; • 不合理的结构造成系统功能的内耗; • 通过结构调整才能实现功能优化。
马克思对社会结构变化引起社会形态变
化非常重视。他指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
终是生产的因素,凡是要进行生产,就必须 使它们结合起来,而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 式也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 不同,使社会形态区分为不同的时期,社会

三、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社会有机体、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 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具体体现。马恩运用唯物 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 统称为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内部的组成 要素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发展,形成不同的社 会形态。
1.社会有机体

为什么把社会有机体思想作为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 社会有机体所体现的辨证法的发展和联系的原则 列宁对社会有机体思想作为辨证方法本质的揭示
史必然性。
② 技术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是从生产力视角研究社会发展变化。
技术社会形态一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划
分社会形态: 石器时代
铜器时代
铁器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电子时代
二是以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
人类社会的演进:
渔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技术社会形态的不可逾越性
技术社会形态各个历史阶段依次递进,每一
三、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
系统研究方法是20世纪随着系统科学的兴
起而引起广泛重视并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研究之中。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 马恩科学地使用了“系统” 概念,大量论述了
系统思想。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296页。
2008年1月19 日,胡锦涛总书记 到钱学森同志家中 看望。锦涛同志对 钱老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就读 过您的有关(系统科学)的报告。您这个理论 强调,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 加以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很有创见。 现在我们强调科学发展,就是注重统筹兼顾, 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联系原则的体现
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
存的社会机体”,“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发展原则的体现
“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 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这种有机体制本身 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 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 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在历史上就是 这样向总体发展的。
系统各个层次上的特有属性和特殊规律,研
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进而揭示出其各
组成要素所不具有而为系统所独具的整体涌 现性。 社会系统层次研究能够达到系统各个层 次协调有序,功能优化。如社会经济系统, 只有在宏观经济层次上管住管好,微观经济 层次上放开放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 功能优化。
4.系统的开放性原则
个阶段都是不可超越的。在当代,对于欠发达国
家来说,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马克思指出: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
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它是“以铁的必
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3.经济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的结合
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 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社会发展水平;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系统
上层建筑系统
社会大系统三个子系统划分法: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大系统四个子系统划分法: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社会大系统五个子系统划分法: 生产力系统
生产关系系统
上层建筑系统 人口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
社会大系统五个子系统划分法: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
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是社 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的 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 骼”;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的,则是政 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诸因素。三者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内在 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自我发展能力的生命有机整体。
层次性
开放性
1.系统的整体性原则
• 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 • 系统整体功能具有非加和性 • 系统整体对于组成部分具有制约性
整体非加和性 系统整体的功能不是各孤立的
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整体不等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
--亚里士多德
“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
“如果我们把数学上整体等于它各部分的 总和这一原理应用于我们的主题上,那就是 错误的”。
社会建设(人口、民生)
生态建设(自然地理环境问题)
社会系统五个子系统划分的合理性

具有文本根据 符合当代现实
更加具有理论的解释力涵盖力


马克思唯物史观 对构成社会大系统子系统的经典论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
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 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 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 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
原则最出色的运用。
一.如何在坚持实践原则的基础 上,做到以问题为导向?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世界不是 既 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 的集合体。” 研究社会历史 过程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三.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和特
一.如何在坚持实践原则的基础 上,做到以问题为导向?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世界不是 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 程的集合体。” 研究社会 历 史过程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三.何谓主体?如何把握评价历 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结构的变化则标明了社会形态的变化。
在当代社会实践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结构性原则 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生 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