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试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摘要所谓审美特征也就是对象符合人感性需要的知觉特征。

对于音乐艺术来说,也就是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符合人感受性需要的知觉特征。

所以,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官刺激、知觉体味和情感想象都成为了音乐显著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音乐艺术审美特征感觉知觉想象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音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像其他艺术一样具有鲜明的特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审美特点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

音乐属听觉艺术,由于它的特殊性,它不像绘画、雕塑、舞蹈等可视艺术那样对客体对象有着形象鲜明的确定性,所以,也很少受到反映对象的具体约束。

它是在音响的不断起伏、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来表现人类主体的审美情感的。

我们感受音乐时一定要对音乐的表现要素和表现手段有所反映才能够得到美的享受。

那么,对于音乐艺术来说,它所具有的审美特征都将是我们在了解和理解音乐时会影响到我们思维的条件。

一听觉赋予的审美感觉我们将欣赏音乐称为“听”音乐,是因为音乐是一种通过声响来传递情感的艺术,它主要以乐音作为基本素材,配合多种音乐要素和表现手段从而形成旋律声响来揭示音乐内容。

“听”是我们接触音乐所必须的第一步骤,同时,我们也通过“听”在心中对所接触的音乐产生第一印象。

这里所说的“听”,是包括听觉里的全部过程的。

所以,要了解音乐的特性,我们首先要了解听觉所带给我们的所有表象和内涵的东西,这样才能由最浅的审美层次进入到高级审美体验中去。

1 听觉的重要性艺术与科学等其他人类实践活动的区别在于,想要得到艺术享受和审美愉悦就必须由参与者亲身去体验。

我们需要直观地去感受艺术才能够获得审美快感,任何间接的经验都不能使我们对艺术产生真正的美感。

所以,我们要与艺术亲密地接触才能感受到艺术魅力之所在。

对于音乐艺术来说,“听”是我们与它最直接的接触。

音乐旋律就是音乐的语言符号,在听到音乐响起的一刹那,我们的大脑都会自然地做出反应。

当然,音乐声响在我们耳中听来并不是分解的符号,它通过不同的音高、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和声和节奏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一条流畅完整的旋律线条,从而给我们带来音乐的感受。

因此,听觉对于音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将帮助我们在第一时间对音乐旋律有所判断,进而产生好恶。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在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中也许它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对于不可视的音乐艺术来说它就是最重要的。

我们通过听觉来实现对音乐的接触,离开了听觉,很难谈得上欣赏音乐。

所谓音乐外部听觉,外部是指外界音响对人体听觉器官的刺激,经过大脑的处理我们会对音乐产生个别属性的反应。

音乐外部听觉是产生音乐感觉的基础。

例如,听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时,我们可能还没有理解作品其实是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着重体现音乐的抒情性时,就会为他在音乐中所描述的潺潺流水声和鸟鸣声所感动,从而产生放松惬意的心情。

对于音乐艺术来说,无论是想获得外部听觉还是形成内心听觉,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听”,因此,听觉无疑是音乐审美中最关键的一部分。

2 听觉引发的感知艺术的审美特征是我们要从事审美活动时才会触及的范围。

而真正的审美开始,应当是从对艺术作品有所感知算起。

音乐也是如此,当听觉带给我们音乐感受与认知之后,在我们的联想与想象展开以后才真正进入到审美实践中。

作为音乐听知觉来说,虽然要动用大脑去记忆、分析,但这几乎是一种自动自觉的行为。

而对于音乐作品所传递出的思想的思考,则是听觉所引发的艺术感知,它是一种更积极的、更主动的音乐审美心理活动。

例如,我们在听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第四乐章时,会由3/4拍的慢板曲调中感受到那悲凉凄寂的情感,体会到作曲家对人生哀伤、悲叹和苦恼的情绪,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

我们在听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序曲时,会由那些由弱渐强、跌宕起伏的旋律中感受到大海那翻滚的浪花和汹涌的波涛,并由此想象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产生舒适畅快的感觉。

音乐艺术是参与艺术,我们要想领略其艺术境界,就必须要审美主体通过听觉的感知,融入到主观情感和思想活动里去。

因此,我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就是听觉所引发的音乐感知。

二节律赋予的审美知觉赋予我们审美知觉的主要是音乐中的构成要素。

我们必须通过对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程、音阶、音区、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的辨别和认识才能够感受到音乐美的含义。

一般情况下,单一要素本身是只具有局部性的音乐特征。

而当我们对每一要素进行充分认识,将它们整体把握后,就会得到一种完整的音乐印象和总体知觉。

因此,审美知觉是音乐的节奏、韵律等因素赋予我们的。

1 构成音响的要素音乐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它往往具有优美的韵律感和动人心弦的独特旋律。

但要知道,这些优美的韵律感和独特的旋律并不是乱无章法、随意发声的,它也不仅仅是简单声响的组合,它们的形成一定要通过有组织有规律的创作方法才能实现。

音乐音响的构成具有特殊的组织规律,对音乐所包含的各种元素有机地组合和安排会直接影响到音乐的表现,同时也会直接作用于我们对音乐的感受。

(1)节奏“节奏”作为单个词语的解释是:自然界或人文艺术界因变化而丰富进化,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简称节奏。

在音乐中,音乐家或学者对音乐节奏的认识多样不一。

例如,中国古代《国语·郑语》中谈论音乐时有言,“清浊、大小、短长、疾徐”是“文”,“哀乐、刚柔、高下、周旋”是“采”,两者合之便是“文采”。

其中“文采”是指音乐的文采,而音乐的文采是什么呢?《礼记·乐记》中曾有句:“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

”东汉学者郑玄注对其的解释为:“文采,谓节奏合也。

”也就是说,“文”其实就是节奏。

那么古人认为,节奏就是音乐中音的长短、缓急、强弱。

而在《乐记·疏》中却有如下的论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也就是说,这里的“节奏”含义是指音乐的演奏方式,与之前《国语,郑语》或《乐记》中的含义有着很大的区别。

至于现今,我们一般认为音乐节奏就是旋律中音阶、音符或者音节的长短和强弱等。

节奏在音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作为音乐三大要素之首,节奏影响了音乐的整体风格。

在我们初次接触某个音乐作品时,往往节奏所传递的信息要多过于其他音响要素。

因此,节奏首先会让我们感受到鲜明的音乐风格。

(2)旋律旋律的形成离不开音高线这个基本要素。

音高线也就是旋律线,它是在旋律的进行过程中音高的运动方向。

由低渐高上行的音高方向给人以情绪逐渐明朗、激昂的感觉。

如中国彝族歌曲《情深意长》在歌曲的起始就使用了上行级进:“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

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长征不怕路途遥……”情绪逐步高涨,整个旋律的进行有着明显渐强走向;由高渐低的下行音高方向会给人带来逐渐低落深沉的感受。

旋律也会受到节奏的制约,生动的节奏会使旋律更加富于情感。

虽然我们在了解旋律的时候往往多注重曲调的表现而忽视节奏,但真正旋律的形成是离不开节奏的支持的。

所以,在这里,对于旋律和节奏不应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我们应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当然,作为听众,如果深一步了解调式的特点,就会更容易地分辨出音乐的特色,为音乐审美提供良好的审美基础。

(3)和声作为三大音乐构成要素之一的和声,它在音乐中的作用是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突出。

虽然它的地位位于节奏和旋律之后,但由于在17世纪之后主调音乐的不断发展,和声的作用也就日趋强大,终于成为影响音乐创作的重要因素。

在这里,和声与旋律的关系就像绿叶与红花一样,不同的和声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和声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2 变化的节奏产生不同的效果节奏对于塑造音乐主题形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变化的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使是同一支曲目也会因为演奏时节奏的不同而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并能够适时地改变主题形象的性格,增长音乐情趣。

例如,广东汉乐筝曲《昭君怨》,描述的是昭君出塞时哀怨与无奈的心情,表现了昭君对故土的思念之意。

在乐曲的前半部分,为了突出“哀”的情绪,演奏以缓慢的节奏进行,旋律没有太多的变化,以重复为主,能够使人感到昭君深深的伤感;而为了表现“怨”,乐曲在尾部加快了节奏,使得旋律变得跌宕起伏,仿佛诉说出昭君的满腹幽怨,加强了作品深意。

节奏的变化使听众体会到了主人公“哀”与“怨”两种不同的情绪,也使我们的心情能够随着音乐激动起伏,感受到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乡之情。

这样看来,节奏在音乐中的功能和作用是其他任何要素都不可取代的,它的变化往往能够使乐曲反映出不同的情绪。

三情感赋予的审美想象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激发人类的情感,也可以净化人类的心灵,还可以陶冶人类的情操,而这一切音乐功能是通过音乐本身所实现的。

在音乐中,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体味人生的真谛。

但这些必须通过音乐中情感的传达,我们才有可能激发联想和想象。

任何一部毫无情感的音乐都不能呈现出音乐艺术独特的美,也不能满足人类在音乐中所希望获取的精神需要。

1 音乐的抒情性音乐是抒情的,它被人们用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在音乐中,所有难以言传的感悟或是无法形容的体味,所有精神理想的寄托或是对未来的希望与渴求都随着一段段优美的旋律流淌出来。

当人类的语言、文字或其他舞蹈、绘画等艺术都不能展现我们心中的情感时,音乐就成为了情绪和思想的载体,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并传达给他人一起分享。

人们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态度实际上都是由音乐所传达的感情产生的。

那么,我们可以说,音乐是抒情的,没有蕴含情感和情绪的音乐是不能成为高级艺术的,也不可能存在。

2 旋律带来的联想音乐的情感是需要感受的,在感受中我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任意地去营造我们心中的世界,去感受音乐的美。

在音乐中,能够导致我们联想的要素就是旋律。

旋律是音乐各种思想和情感传达的载体,通过它,音乐才能成为实际,我们才能有声可循,进而才能发挥联想。

每一段不同的旋律都具有丰富的、与众不同的情感。

所以,根据不同的心理体验,听众会进行不同的联想,引发另一种心理感觉。

我们先来看看音乐联想是怎样产生的:首先,是联想产生的步骤。

联想,是我们常会发生的心理过程,它是由于一定的心理影响而引发的。

而在联想之前,我们最先体验的是“联觉”这种心理活动,也就是在人体的感官受到刺激时所引起的另一感觉器官的活动。

一般在欣赏音乐时,我们最先经历的是听觉器官受到声波的刺激,继而才会引起非听觉器官的活动,如视觉体验或情感体验等。

要想越过第一步联觉活动而直接进入联想活动是不可能的。

但音乐旋律的语义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我们只可能保证联觉活动的一致,而联想必须要根据个人的经验产生,因此,在联觉之后,各人的联想会大相径庭。

但无论如何,没有联觉的发生,联想是无据可循的。

其次,是联想的介入。

当音乐的声响刺激到了我们情感记忆中的某个对象时,联想就会随之产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