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观教育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观教育

龙源期刊网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观教育
作者:陈尾香
来源:《文理导航》2020年第10期
【摘要】在初中阶段,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模糊,道德意识不清晰的阶段,其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

所以,在初中阶段增加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让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价值观教育;措施及意义
一、道德与法治价值观教育现状
首先,《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基本就是让学生背诵知识点、做练习题以应对考试,完全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

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忽视这一点,只关注中学生的考试成绩,那么这门课程的存在就丧失了一开始的教学目的。

教师让学生背诵知识点应对考试,学生也会感觉得枯燥和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落后,是价值观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发挥它的作用的原因之一。

再者,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即使凭借自身的不断学习和与其他教师交流的经验,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但还是存在没有利用好除课程以外资源的现象。

对于教学上,教师自然是认真负责的,但对于课程以外的社会变化、时事热点、环境政策等没有合理的融合进课程当中,导致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也只局限于课内的知识,学生也就变成了一群“纸上谈兵”的人。

想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适当给学生拓展一些课外内容,利用一切可以从日常融入生活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道德与法治价值观教育措施
(一)联系日常实际
想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这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解决的,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进行。

因此,教师要将日常生活的内容融合进课堂教育中,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所学的内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从生活中学,从生活中接受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青春期活泼好动的时候,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自然无法打起精神,更不用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