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检测的一些思考一:物理试卷质量情况从试卷的整体来看,难度与去年相当,但全省的平均分比去年低了4个百分点二:物理试卷答题情况(一)实验题失分大(二)科学解题习惯不好(三)双基不扎实(四)数学计算能力不好三: 对部分学校针对中考质量调研情况(一)调研形式1、深入课堂,观察教师教学情况,了解师情。
2、分别到城区和乡镇的部分学校与原初三教师和科组长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情况。
3、查看他们原来的整个备课记录4、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及教研主任交流(二)存在问题1、领导责任主体不明确2、备课组计划没有或有但流于形式,根本不符合学校实际3、有相当一部分初三教师没有教案,只用一本买来的资料做教案4、通过和教师交流了解到,有些学生在物理课上从来没进过实验室或很少去实验室。
原因有多种,有些是学校不让差班去,怕学生把仪器搞坏;有些是学校没有实验员,自己忙不过来;有些干脆是没有仪器等等。
5、学校对教学质量分析基本流于形式,根本没有相应的对策及下一步整改的方案,更不用说相应的落实跟踪了6、科组建设相当薄弱,老师教学积极性消极,领导与老师之间相互埋怨,感觉教学团队不和谐7、教师上课基本一言堂,严重缺少学生体验过程,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建立四:下一步工作建议要想真正把“C率”和“D率”提高,把低分率降低,对初中物理这一学科本人认为应做如下工作:(一):与领导沟通,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行政执行能力,让他们重视与我们教研部门的紧密配合,让我们形成合力去提升教学质量,而不是应付我们教研部门。
有些领导觉得我们下去调研是给他们找麻烦。
(二):建立调研帮扶团队若干组,进行有效的蹲点帮扶指导。
1、通过派一些优秀教师到校进行示范引领,让一些物理教师知道我们初中物理科的各种课型应该怎么来教。
2、结合本次中考物理试卷答题情况来看,我们物理团队应该从理论上进行指导。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老师进行指导:(1)加强实验教学,教师应尽最大可能地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所占分值的比例很大,经过近几年中考的导向,大部分老师和学生对科学探究都比较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有所加强,学生在实验题得分也比以前有所提高。
整个试卷中,关于实验的分值为28分,占28%,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从学生的答卷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实验设计、分析实验数据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在今年的试题考查中,只有真正经历了实验,进行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才能对实验现象、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思考,任何凭空想象、闭门造车的假实验学习,用多媒体的模拟实验替代实验等没有亲身经历过实验的教学行为,都会导致不科学、准确地评价。
例如实验第19题,第一个问,很多学生错误作答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导致这道题丢分严重。
科学的研究方法,只能在自主探究的实验的实验设计过程中去体会,而不是死记硬背。
还有部分学生在选哪两个图进行比较,选速度不同的甲、丙两图比较,没有注意到控制变量,这些都是平时的教学当中对于探究实验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注重和培养探究能力所导致的现象。
第三个问中,部分学生写的实验结论不科学严谨。
这些要在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分析与论证的过程,养成物理严谨的答题习惯。
例如实验题第20题,很多同学没有观察使用过电流表电流表读数错误,还有部分同学可能没有使用过滑动变阻器和经历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实验,导致司空见惯的实物图连接错误。
平时实验教学的拓展性不够,使一些中等生在这道题第三小题丢分严重。
而物理用数学的代数式表达,学生错误得五花八门,可见结合数学代数和物理规律间接测量和处理数据的能力需要今后的教学加强训练。
这些错误答题的现象,学生有可能经历的是,听黑板上“讲实验”,看讲台上“演示实验”,即使亲身经历实验也是按照老师预先拟定的实验操作要求和步骤完成,学生没有真正体验探究的全过程,没有在实验过程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物理的学习中起着不可估量地作用。
重视实验教学而不能拘于“纸上谈兵”,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思维的火花在交流和合作中碰撞出来,尤其是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探究方法要在每节课堂中得到强化。
另外,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而探索性实验的主体是学生,由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验过程中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
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有资源的的学校要大胆让学生去做实验,没条件没资源的创造条件,通过教师的自制教具、学生自制的学具以及充分利用当地的地方教育资源来实施教学。
将演示实验与学生操作实验,有机结合进行,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审题获取试题中有用的信息能力偏弱,教师应训练学生读题能力大部分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审题不清,认真审题是学生解答的关键前提。
学生解答中有些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没有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粗心大意,对于试题中的关键文字和图表信息视而不见,错失了本应答对的题目。
读题能力弱,无法从题目中获取关键词。
如第4题,是错误率很高的题目。
学生无法在题目获取有效的“冻”字,来判断末态是固态,也忽略题目中问“水”发生了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而另错误认为初态是冰,导致错选了冰的熔化图像。
第21题第一问,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最小”质量,而造成硬度强密度大的铬铝钢材料来代入计算的错误。
教师在复习当中,指导学生阅读题,划出题目的关键词,培养高效读题能力,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3)双基知识模糊不清,知识应用能力偏弱,教师应注重引导知识与规律建立在理解的基础虽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但是,学习物理的各种能力都必须依赖于扎实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这次考试中学生因为没有理解和掌握好基础知识,造成在答题过程中不少的失分现象。
例如第2题,学生物理常规估测能力差,错率高;第3题学生的声音三大特性概念掌握不清,无法判断三大特性的区别;第4小题,部分学生无法判断出晶体凝固的物态变化或者晶体凝固规律掌握差;第12题学生对相对运动的概念不上升在理解的层次,速度的简单计算,单位换算错误,结果肯定丢分;第13题大部分学生答人的距离应小于透镜的二倍焦距,反映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不熟悉;第15题,太空中传播不可能是超声波,基础知识不牢,阿基米德原理的简单计算,丢分比率很高,出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转换单位,或者乱套公式,把质量当作体积套到F浮=ρ液gV排;第17题,并联电路电流、电压规律掌握差;第18题基础画图,学生错率高的浮力示意图,作用点题目以用黑点表示,可学生作用点出现除已标示点的各个位置,方向也出现各个斜向;第20题简单的读电流表技能,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电阻直接代入公式的简单计算也有部分学生丢分;第22题,学生计算消耗电能,部分学生没有进行单位换算,直接把15min×4kw=60kw.h等。
这些都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不清,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味的死记硬背,死套公式、不求甚解,不注意概念中的关键词、特定条件等,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导致解题时出现判断失误。
因此,对于“双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我们不能停留于知识的表层上,应该引导学生深度理解。
在平时教学中要强调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除了学生知道概念、规律外,还要让他们知道概念形成和规律发现过程。
对于重要的概念和规律教学,并不是单纯牢记定义和公式,而是让学生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弄清这些定义和公式的使用条件和应用范围,以便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对于单位换算错误,教师应安排一定时间教学生如何用科学计数法去处理单位换算的关系。
(4)答题规范不实,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解题习惯从答题的情况来看,学生物理解题规范总体来说是不平衡的,学生答题规范两极分化严重,会做的思路清晰、分析细致;不会做得东平西凑、只求结果没有过程体现。
答题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没有养成良好的物理解题习惯、随意性强,物理学中的物理符合的表达是有意义的(与数学符号略有不同),不同的物理量符号代表不同的物理量,而学生在平时答题对自己要求不严,粗心大意。
例如ρ代表密度,许多考生在答题时写成P(压强),将U写成V;②作图不规范,第18题画光线和力的示意图,没有用尺子作图;③语言表达不规范,例如19题,部分写的实验结论为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动能越大;第22题,第三问解答为电功率过大,造成短路,都存在语言表达不准确、不严谨,漏掉条件或者前后因果矛盾④计算题解题不规范。
计算题中,没有从物理学的角度进行思考与分析,很多学生只重视一个计算结果,而忽视对一个物理现象的过程分析,甚至有的计算题解答过程就象一个数学中的代数计算过程,丝毫没有物理定义、公式、原理的体现,部分学生代数据进公式没有带单位等。
针对这些现象教师的应在平时的试卷、作业批改和讲评中从严要求,在复习过程中的强化学生答题的规范意识,要求学生先分析过程再列式求解,要防止学生把物理问题数学化,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物理评分原则和物理试题减分方式,确保学生合理、科学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