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1、教材内容及分析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教材,本框属于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
内容主要分两目,第一目主要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等内容。
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内容包括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2、学生分析学生学习基础分析:第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前三单元内容。
因此,学生已经有相应的知识铺垫,具备学习相关知识基础。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哲学常识知识,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哲学生活知识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生活基础知识,为本框题的学习准备了一定知识的基础。
学生能力分析:高二学生拥有一定生活体验,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的一定的探究能力,伙伴合作能力;学生心理分析:学生的心理包括情感、意志、注意、思维、能力、气质与性格等。
高二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因此,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疑惑。
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我们社会的发展应该持什么态度和观点,学生已经有了思考的需要和希望得到解惑的需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在独生子女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大多是不太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
索取多而奉献少,因此学习本框题有它特有的意义。
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3、设计思想教育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把学生看作是纯粹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
同时要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获取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本教学设计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带动教学内容的讲授。
较多的学生活动设计使学生能够充分思维、积极合作、加强交流,学会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
整节课的设计都贯穿着情感教育,促进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1)结合经济领域的价值,深入领会哲学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丛飞等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及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
(3)结合趣味哲学案例,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4)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3、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从中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评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
能力目标:1、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5、教学重难点1、识记价值的含义、价值观的含义。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6、教学过程7、教学小结与反思:本框主要介绍了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为它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感恩父母。
反思:哲学思想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学习哲学可以让人的思维更深刻,我想让学生理解一点,就是哲学并不是说教,不是用这个理论来说明我们的政策是多么的正确,多么符合马克思理论。
因此,我们所编写的教材存在一些问题。
它有时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为了不让政治课成为学生考试的工具。
能够让学生在思维上有所收获。
我在备课过程中比较注重以兴趣来带动学生,希望他们学了以后,真正有所得。
我想让他们知道学习哲学后,它对于我们而言有意义,尤其是对我们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政治老师在学生品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应充分发挥这一功能,让政治课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
8、附件:上课资料:1、天堂与地狱有人曾向上帝请教有关天堂与地狱的事情。
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看到一群人正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都瘦骨嶙峋,一脸饿相。
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子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到嘴里。
有肉汤喝不到肚里,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上帝把这个人领人另一个房间。
这里的一切和前一个房间没有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个个心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
这个人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能喝到肉汤呢?"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每个人都会喂别人。
"师:同样的条件,为什么会有两种结果?2、富穷爸爸导致不同价值观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穿名牌、用手机,贫困生却要靠到处打工维持学业和生活。
大学校园里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现象给大学生心理成长造成冲击,也使校方的学生管理面临难题。
专家认为,社会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反映,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他们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缩小“象牙塔”里的贫富差距。
现象生活上穷学生连菜都吃不起富学生月消费超千元记者在西安几所高校发现,许多贫困生将很大精力用在勤工助学上,他们在食堂买最便宜的饭菜,有的甚至不吃菜只吃些主食,一天的花销仅三四元钱。
而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贵族”学生却是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样样俱全,月消费达千元以上。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附近的餐馆,生意十分火爆,记者看到来这里消费的大多是高校学生。
一些正在就餐的同学告诉记者,通常在节日、同学生日或有同学得奖学金的时候,他们就出来聚餐,埋单一般是大家凑份子,一顿饭两三百元左右。
也有有钱的同学轮流“坐庄”请客的,一顿吃四五百元是常事。
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某班上,“富学生”一个月消费至少在2000元以上,“手机费就要1000多元”,而“穷学生”一般靠助学贷款维持学业,消费窘迫,“几年没见买过一件新衣服的同学有好几个”。
据了解,富裕的学生基本上属于两大群体,一是政府和金融机构官员的子弟,二是私营企业主的下一代。
而贫困的学生也来自两大群体,一是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二是城市低收入阶层。
贫富分堆皆因话题各不同分析:西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张舒拉说,一些大学生追求“高消费”已成为普遍现象,尤其是那些家庭富裕的学生,花起钱来更是大手大脚。
西北大学物理系大四学生苏斌说,现在大学生交往多是以经济条件的好坏来划分的,能穿得起同等品牌的衣服、用同等品牌的化妆品、有笔记本电脑等等,就有共同语言。
相反,贫困生因为生活都比较拮据,在一起相处的共同语言也多些。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石英认为,大学校园中的高消费者与贫困群体的出现,是社会上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体现。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这种差异带到大学里,必然导致学生中出现贫富差距、优越感差距。
应该高度重视这一校园新现象,特别是它对贫困生心理的不利影响。
社交上穷学生少进学生组织富学生多数交游广阔韩东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担任过所在系一个班的辅导员。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毕业的他很感慨于现在大学生内部的差异,“贫富差距在显著拉大,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了一条逐渐蔓延的裂痕”。
“和以前不同的是,现在家境贫寒的学生加入到学生组织中去的较少。
而活跃在学生组织中的,大部分是家庭条件优越的所谓‘富学生’”,韩东晖说。
在韩东晖带过的那个班级里,进入到系里、学校里学生会等学生组织里的是几个家境宽裕的孩子,而来自西部以及农村地区的几个“穷孩子”基本上和学生组织绝缘。
社交消费高令交际圈迥异分析:“并不是学生本身产生了不同的对学生组织的看法,而是一个‘钱’字作祟。
”韩东晖说,“进入到学生组织里,必然要增加大量的交际,这就需要你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因此,有钱的学生更容易、更喜欢到学生组织中去,交朋结友、开展社交,而贫困一点的学生自然就敬而远之。
”由于在学校社交范围的宽窄迥异、消费能力上的差别,学生之间的精神状态也显现出很明显的差别,“一般是富裕一点的学生比较活跃,而贫寒一点的学生则相对自我封闭”,韩东晖说。
虽然金钱无法评判一个人的价值,但财富拥有量上的不同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活动范围和价值取向。
这在当前的大学校园内体现得尤为明显。
近忧富学生优越感强穷学生难免妒忌西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张舒拉认为,校园中的贫富差距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更大,他们本身就承受着一定的经济压力,有钱学生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优越感,会使他们感到另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冲击他们经过多年主流教育而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石英认为,贫富差异客观上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
大学生处在同一个年龄段,又同处校园,有的学生花钱如流水,有的学生为一日三餐发愁,如此近距离的对比反差更大。
加之大学生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生活需求旺盛,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尤其对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韩东晖深切感受到:“相对于富裕一点的同学来说,一些贫困同学身上表现出了更多的心理问题。
除了一般讲到的封闭、自卑、缺乏自信外,偏激、悲观和仇视感也有所体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陈鹏教授认为,大学生的自尊心的伤害比其他伤害带来的挫折感更强,会影响到他们走向社会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行为选择。
远虑富学生享受生活穷学生担忧求职大学校园毕竟是一个青春合唱的熔炉,从表面上看,都是一群莘莘学子在积极求学、展望人生、勃发青春。
“裂痕,更多的是体现在隐性的方面”,韩东晖说。
由于贫富差距造成的交往范围的不同,实际上大学校园内学生们对未来之路的期待和看法完全不同。
“贫困一点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生存问题。
”韩东晖说,“而‘富学生’由于有家庭提供强大的经济来源,往往不担心就业。
”两种心态,事实上造成新一代的大学生自迈入大学校园起就注定不会唱同一首“毕业歌”了。
“大学四年,从穷、富学生的感受来说,他们的学习、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韩东晖说,“‘穷学生’在考虑生存,在担心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物质上的匮乏成为压在他们心中的一块石头;‘富学生’更多的是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