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考练习题[理论法学]

司考练习题[理论法学]

1.关于法的本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因为法具有社会性,所以它就是社会全体公众意志的反映B.法的阶级性强调法的主观意志性,法的物质制约性强调其客观决定性,从本质上讲,两者是相互矛盾的C.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法的本质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不受历史、民族等其他因素的影响D.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意志、阶级意志与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2.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法具有自己的特点,下列关于法的特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只有经过公共权力机构(即有权的国家机关)的制定或认可才能成为法B.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法具有普遍约束力C.法律强调是一种合法的国家强制D.与道德一样,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3.关于法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法的作用是指法对社会的影响(促进或延缓)B.法的作用直接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行使C.法的教育作用有示警作用和示范作用两种形式D.法的预测作用意味着人们可能根据法律预先知道自己应当如何作为和可能引发何种结果4.马克思曾说:“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限制自由的法不是真正的法B.虽然自由是神圣的,但自由也应有限度,这个限度应由法来规定C.自由对人至关重要,因此,自由是衡量法之善恶的唯一标准D.自由是法律其他价值的基础(秩序)5.历史法学派是19世纪兴起的一个西方法学流派,下列哪些选项代表该学派的观点?A.法是一种历史现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B.法像语言、风俗、政治一样,是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的C.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D.法是在所有的人中确立的,并得到全人类平等遵守的自然理性6.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侵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该条款的内容属于哪种规范?A.授权性规则B.义务性规则C.命令性规则D.禁止性规则7.下列关于表述法的效力的选项哪个是正确的?A.法律不经公布,就不具有效力B.一切法律的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所规定的C.“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没有溯及力”,这项规定在法学上被称为“从新原则”D.法律生效后,应该使一国之内的所有公民知晓,所谓“不知法者得免其罪”8.甲(男)与乙(女)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结婚,婚姻登记机关依法予以登记并发给结婚证书。

在法学上,产生甲与乙法律上的婚姻关系的事实被称作什么?A.法律事件B.法律事实C.事实行为D.事实关系9.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没有正确揭示这一关系?A.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B.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C.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D.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10.下列有关公民权利能力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权利能力是公民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一种资格B.所有公民的权利能力都是相同的C.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D.权利能力也包括公民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11.关于法的意志性,在下列表述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点的是A.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法律首先是一种国家意志B.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C.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高度统一性和权威性D.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内部各党派、集团及每个成员意志的相加12.有人认为,立法者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

对于这种观点,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法律归根到底是由客观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B.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描述法律,不应有所创造C.立法者的工作往往就是将现实存在的社会关系及其社会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D.法律是客观规律的真实体现,不掺杂任何主观性、意志性因素在内13.对于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保护了社会公共卫生,体现了法的社会作用B.法律的调整范围是有限的,法律不可能是万能的C.法律具有局限性,在某些社会问题方面可能无能为力D.虽然法律不是万能的,但与其他方式相比,法律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经济和最便捷的途径14.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历史的产物,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下列关于法的产生的论述正确的为A.法的产生的主要标志是特殊公共权力系统(即国家)的产生、权利义务观念的形成以及司法、法律诉讼的出现B.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性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从一般规范性调整到法的调整的发展过程C.法的产生经历了从法与宗教、道德规范浑然一体到法与宗教、道德规范分化并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D.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习惯——习惯法——制定法的发展过程15.下列关于法律制裁和法律责任关系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法律责任是法律制裁的结果或者体现B.法律责任不等于法律制裁C.承担法律责任必然受到法律制裁D.有法律制裁时,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也有轻有重16.法与国家具有共同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

二者关系主要表现为A.法律的存在是国家存在的前提B.法律的实施离不开国家强制力C.法律的特征、表现形式和内容要受国家的特征、形式、职能等方面的影响D.法与国家的产生、发展以及运行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二者属于同一种社会现象17.下列关于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关系的论述正确的为A.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B.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惟一表现形式C.法律条文与法律规则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D.一个法律规则只能由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条法律条文来表述18.法制和法治是有联系的,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法制的体现和保障。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A.法制是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并列的概念,是一国法律制度的总和,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和原则B.有国家就必然有法制,但只有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C.法治是资本主义国家产物,法制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物D.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法治的基本要求则是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实行法律至上,靠法律管理一切社会事务19.下列关于立法含义和特点的论述正确的为A.立法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制定、修改、废止宪法和法律的活动B.立法是为了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调控而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国家职能活动C.在一定意义上,立法是对社会资源进行制度性分配D.立法是以一定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主观意志活动20.下列关于法律汇编和法律编纂的论述正确的为A.法律汇编、法律编纂都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的基本方法(系统化)B.法律汇编也称法规汇编,属于国家重要的立法活动C.法律编纂的目的是为了修改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法律规定,制定新法典D.法律编纂可以改变原来法律规范的内容,也可以增加新的内容21.法与政策具有辨证统一的关系。

下列关于法与政策关系的论述正确的为A.法律与国家政策、执政党政策彼此之间没有本质上的矛盾B.执政党的政策是法律的核心内容和基础C.在执行法律时,既要严格依法办事,也要考虑国家政策和执政党政策D.法律是实现国家政策和执政党政策的最重要的手段22.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的区别主要表现为A.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B.法律体系和立法体系都只能是一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构成的体系C.法律体系的纵向结构是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部门等,立法体系的纵向结构与发布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国家等级结构相一致D.法律体系的横向结构是不同的部门制度,立法体系的横向结构是不同法律部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23.我国《刑法》第97条规定:“本法所称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这条规定属于何种解释?A.立法解释B.有权解释C.字面解释D.限制解释24.“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

”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表明A.法市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B.法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C.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D.法不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25.法律体系与法系的区别主要表现为A.法律体系是由一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构成的内容和谐统一、有机联系的系统,法系则是资产阶级法学家根据法在形式上的特点和历史传统的联系而对各国法进行分类时使用的概念B.法律体系只能由一个国家现行的法律规范构成,法系则是一个国家具有相同历史传统的法的总称C.一个国家一般只能有一个法律体系,但在不同历史阶段却可以归属于不同的法系D.法律体系只能由一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构成,而构成一定法系的法则是跨历史时代的26.有人认为,“任何不符合自由意蕴的法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法律的最高价值就是保障人的自由B.从应然层面上讲,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应当以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为根本目的C.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不会对人的行为进行任何限制和约束D.是否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是评价法律好坏的一种标准27.下列关于违法的论述正确的为A.违法行为包括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B.判断违法行为的关键因素是看该行为是否违背了有关法律规定C.违法必须是损害他人或者社会利益的行为D.违法一般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28.我国司法机关进行辨证推理时的依据主要有A.立法目的B.国家政策C.国际惯例D.行业规范29.下列有关法的作用的论述中,哪些属于法的规范作用?A.确认、执行生产技术规范、标准B.为人们提供进行一定行为的模式、标准C.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判断、评估D.对人们今后的行为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引导、劝诱30.按照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研究,下列有关法的产生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法的产生意味着在社会成员之间财产关系上出现了“我的”、“你的”之类的观念B.最早出现的法是以文字记录的习惯法C.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的过程D.法的产生标志着公力救济代替了私力救济1.在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中,由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的程序,通常称作A.纳吉B.问名C.纳采D.请期2.关于西周时期的契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借贷契约称为“质剂”,买卖契约称为“傅别”B.“质”长“剂”短C.“质剂”由官府制作,但没有专门管理D.“傅”是在简札中间写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别)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郑国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B.郑国子产公开“竹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邓析)C.晋国赵鞅将其所编刑书铸于刑鼎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范宣子)D.《法经》是中国第一部公布的成文法(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4.中国清末修订法律馆于1911年8月完成《大清民律草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