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课程组自编)课程编号:04404121 学时数:36 学分数:2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师范类)专业编写说明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地位:专业课程二、课程考核:考试三、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较全面地理解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比较系统地掌握教育政策的分析、制定、执行和评价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认识我国当前的基本教育政策、热点教育政策问题,为日后在本职工作中进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政策研究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从而具备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素养,能胜任普通中、小学学校管理及教育行政部门基层管理工作。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价三部分,难点是概述部分。

五、教材的选编本课程以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袁振国教授编著的<<教育政策学>>为主要教材。

本教材内容全面,观点新颖,文中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最新学术观点及动态,把理论分析、实证研究、资料汇集结合起来,并且突出了教材的特点,因此是本较理想的教材。

与此同时,在教授的过程中,还可以参阅国内外其他学者的著作和科研论文,对主要教授内容,可视情况,做必要的取舍。

六、教学方法本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质的课程,具有客观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特点,以教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为基础,又以教育、社会的发展为现实。

因此,本课程以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相应的案例分析、课外调研等。

《教育政策学》以教育政策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教育政策学的基本理论,阐述了教育政策的制定。

执行与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分析研究了我国当前的主要教育政策。

故教学实践中应经常使用讨论法。

七、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序号章节章节名称学时数1 第一章教育政策学概述 52 第二章教育政策分析73 第三章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 34 第四章教育政策制定 45 第五章教育政策合法化 36 第六章教育政策执行与监测87 第七章教育政策评价 6案例分析、讨论合计36第一章教育政策学概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深刻理解教育政策的含义、本质及其功能以及教育政策学的涵义和研究对象,了解教育政策学的学科特征,认识和理解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政策学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教育政策1.教育政策的概念教育政策的含义。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关系。

2.教育政策的本质和特点教育政策的本质。

教育政策的特点。

3.教育政策的功能第二节教育政策学1.教育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政策学的含义。

教育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政策学的特征。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政策学原则、制定模式、成功经验第二章教育政策分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式、方法,掌握教育政策分析的模式、方法和基本框架。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1.全面理性模式2.有限理性模式3.渐进模式4.混合扫描模式5.最优化模式第二节教育政策分析的理论和方法1.教育政策分析的不同理论2.教育政策分析的多样化方法方法论、技术3.教育政策分析的形式4.教育政策分析的理性与道德规范第三节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1.教育政策分析的代表性框架2.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步骤第三章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着重了解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能熟练掌握运用宏观和微观分析方法对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进行分析。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1.教育政策能力限度2.教育政策能力限度的表现形式第二节教育政策能力限度的宏观分析1.社会各系统间利益关系2.社会控制手段体系3.政府能力第三节教育政策能力限度的微观分析1.教育政策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2.缺乏有效的政策方案3.缺乏有效的政策方案手段4.政策目标群体与政策主体行为的不一致性第四章教育政策制定(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着重掌握教育政策制定的涵义及影响因素,了解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化的意义,掌握教育政策制定的技术性和制度性程序。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教育政策制定1.教育政策制定的含义2.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微观因素第二节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1.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化的意义2.教育政策制定的技术性程序分析教育政策问题;确定教育政策目标;设计教育政策方案;教育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教育政策方案选择;教育政策公布3.教育政策制定的制度性程序第五章教育政策合法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着重掌握教育政策合法化的涵义、原则、意义;能结合第一章的知识区分立法机关教育政策合法化和行政机关教育政策合法化;了解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教育政策合法性的审查机制。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教育政策合法化概述1.教育政策合法化涵义2.教育政策合法性3. 教育政策合法化的原则4. 教育政策合法化的意义第二节立法机关的教育政策合法化1.教育立法机关与立法权2.教育法律制定的过程第三节行政机关的教育政策合法化1.行政机关的授权立法与职权立法2. 行政机关的教育政策合法化的过程第四节教育政策合法性审查1. 立法机关的教育政策合法化审查机制2. 行政机关的教育政策合法化审查机制第六章教育政策执行与监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着重理解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基本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掌握教育政策执行的工具选择;理解教育政策执行的监测得方式及技术;理解教育政策失真;能熟练运用上述理论分析教育政策执行、监测过程,分析教育政策的失真和解决对策,以及分析我国教育政策的执行。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教育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1.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2.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理论模式3.影响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分析第二节教育政策执行的工具选择1.政策工具的研究途径工具主义、过程主义、权变主义、建构主义2.政策工具的特性3.政策工具的分类4.教育政策工具的选择第三节教育政策执行的监测1.教育政策执行的监测概述2.教育政策检测的方式及技术第四节教育政策失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1.教育政策失真的表现2.教育政策失真的主要原因3.减少教育政策失真的对策第五节我国教育政策的执行1.我国政策执行的特征2.我国教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替代执行象征执行选择执行附加执行机械执行3.增强我国教育政策执行效能的思考第七章教育政策评价(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着重理解教育政策评价的概念、目的、意义和性质,掌握教育政策评价的准则,了解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并掌握教育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教育政策评价概述1.教育政策评价的概念2.教育政策效果的多样性3.教育政策评价的目的和意义4.教育政策评价的标准第二节教育政策评价的过程和模式1.教育政策评价的过程准备、实施、结束2.教育政策评估的模式效果模式、经济模式、职业化模式3.教育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第三节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和准则1.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预评价、执行评价、后果评价2.教育政策评价的准则3.教育政策评价面临的问题第四节教育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1.一般性“前后”对比分析2.“投影——实施后”对比分析3.政策“有一—无”对比分析4.“实际与规划”对比分析九、参考书:1.[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3.[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4.[美]叶海卡·德洛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5.[美]戴维·L·韦莫、[加]艾丹·R·维宁.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6. 吴志宏等编.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以)英博(Inbar,D.E.)等著,史明洁等译.教育政策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 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0[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第三节公共政策的自由裁量权一、自由裁量权的概念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拥有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行政权力。

二、自由裁量权的运用1、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2、自由裁量权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政策执行者为执行政策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合理判断,是斟酌选择行为方式的自由。

3、自由裁量权是有一定的范围和限度的,三、自由裁量权的悖论1、自由裁量权有利于调动政策执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2、裁量权运用不够会导致政策功能的萎缩。

3、裁量权超过限制等于越权,会破坏政策的合法性。

第四节政策执行的障碍一、政策规划障碍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有:1、政策方案不合理;2、政策方案含糊不清;3、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4、公共政策缺乏公平性。

二、政策认知障碍1、政策执行主体的态度和能力影响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2、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的利益需求和行为倾向影响着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3、政策执行主体的成本-收益预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重要作用。

三、政策体制障碍政策体制障碍主要表现为:1、政策决策体系和执行中的非科学化、非民主化以及非程序化;2、公共政策执行的权力配置机制不合理;3、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4、政策执行的监控机制欠缺。

四、政策资源障碍资源主要包括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等。

五、外部环境障碍1、宏观环境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2、微观环境是指政策执行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情况以及信息渠道的畅通与否。

第五节我国教育政策的执行一、我国政策执行的特征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执行模式,政府的行政主导性以及行政手段在该模式下得到了很好地运用,确保了国家的重大政策的顺利执行。

这一模式的缺点是:1、执行手段方法单一、手段粗暴;2、法律手段使用不够;忽视思想教育手段的运用;3、政策手段的选择、使用缺少成本效益意识。

二、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1、替代执行替代执行是指执行人员在执行政策时执行与上级政府的政策不相一致的政策方案,使原有的政策方案难以得到贯彻实施。

2、象征执行象征执行是指执行人员在执行政策时敷衍塞责,做表面文章,实际上拒不执行上级政策。

3、选择执行选择执行是指政策执行人员在执行政策时采取“为我所用”的做法,有意曲解政策的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导致政策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甚至遭遇到与初衷相悖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