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肺中药方剂

清肺中药方剂

清肺中药方剂《症因脉治》卷三:清肺饮【别名】甘露饮子(《症因脉治》卷三)。

【处方】石膏桔梗山栀知母连翘川黄连甘草麦冬杏仁枇杷叶【功能主治】治湿热伤肺灼津,致成上消,烦渴引饮,咳嗽面肿,寸脉数大。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症因脉治》卷三页首《症因脉治》卷四:清肺饮【处方】桔梗黄芩山栀连翘天花粉玄参薄荷甘草【功能主治】治热结上焦,肺失通调,小便不利,喘咳面肿,气逆胸满,右寸洪数。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页首《种痘新书》卷四:清肺饮【处方】麻黄0.6克玄参1.5克麦冬0.9克桔梗2.7克知母1.5克荆芥2.4克诃子2.4克天花粉1.5克【功能主治】治小儿痘疹,初发热时咽干声哑。

【用法用量】水煎,入竹沥、姜汁服。

【摘录】《种痘新书》卷四页首《外科十三方考》下编:清肺饮【处方】瓜蒌仁(去油)桔梗黄连生地二冬陈皮各2克黄芩栀子连翘赤芍前胡半夏川芎茯苓猪苓木通花粉白芷各1.5克【功能主治】治鼻息肉术后。

【用法用量】灯心为引,水煎服。

另用七月七日收甜瓜蒂阴干,临用时以0.3克研末,再用白矾少许,棉裹塞鼻中。

【摘录】《外科十三方考》下编《兰室秘藏》卷下:清肺饮子【别名】清肺散(《证治准绳·类方》卷六)。

【处方】灯心0.3克通草0.6克泽泻瞿麦琥珀各1.5克萹蓄木通各2克车前子(炒)3克茯苓(去皮)6克猪苓(去皮)9克【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热在上焦气分,渴而小便闭涩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稍热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页首《卫生宝鉴》卷八:清肺饮子【别名】清肺散(《痘科类编释意》卷三)。

【处方】白芍药1.5克人参升麻柴胡各1.2克天门冬麦门冬(去心)各0。

9克陈皮0.75克甘草(生)黄芩黄柏甘草(炙)各0.6克【功能主治】治暑热伤气耗阴。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作一服。

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汗多,加黄耆1.5克。

【摘录】《卫生宝鉴》卷八页首《古今医鉴》卷九:清肺饮子【处方】山茶花60克黄芩60克胡麻仁60克山栀子60克连翘30克薄荷90克荆芥30克芍药30克防风30克葛花60克苦参60克甘草60克【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清肺祛风。

治酒渣鼻,鼻准发红,甚则延及鼻翼,皮肤变厚,鼻头增大,表面隆起,高低不平。

【用法用量】茶清调服9克。

【摘录】《古今医鉴》卷九清肺消炎丸【处方】麻黄、石膏、地龙、牛蒡子、葶苈子、牛黄、苦杏仁(炒)、羚羊角【性状】为棕褐色的水蜜丸;气腥,味微辛、苦。

【炮制】以上八味,羚羊角、牛黄分别粉碎成极细粉,其余麻黄等六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羚羊角等粉末配研,混匀,过筛。

每100g粉末用炼蜜60~80g加适量水泛丸,制成水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用于痰热阻肺,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吐痰黄稠;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肺部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周岁以内小儿一次10丸,一岁至三岁一次20丸,三岁至六岁一次30丸,六岁至十二岁一次40丸,十二岁以上一次6丸,一日3次。

【注意】风寒表证引起的咳嗽,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规格】每60丸重8g【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清肺抑火丸【处方】黄芩140g 栀子80g 知母60g 浙贝母90g 黄柏40g 苦参60g 桔梗80g 前胡40g 天花粉80g 大黄120g 【性状】为淡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或为棕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苦。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30~15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化痰通便。

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黏,口干咽痛,大便干燥。

【用法用量】口服,水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注意】孕妇慎用。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清肺滋阴散【处方】川芎(酒洗)3克白芍(炒)4.5克生地黄6克白术(炒)3克陈皮3克白茯苓2.4克黄柏(蜜炒)3克知母3克贝母(去心)3克紫菀2.4克五味子1.8克款冬花2.4克麦门冬3克地骨皮3克黄连(炒)1.5克远志(甘草汤泡)2.4克酸枣仁(炒)1.8克甘草1.2克【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清肺滋阴。

治酒色太过,真阴耗损,虚火灼肺,咳嗽咽疮,咽喉溃烂肿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竹沥15毫升,煎服。

心下怔忡,夜卧不寐,加人参2.4克;心烦躁乱,加枳实1.8克,竹茹1.8克;如痰涎壅盛,加瓜蒌仁1.8克,天花粉3克。

咽喉有疮,用通隘散吹之。

【摘录】《古今医鉴》卷七 清肺泄热饮【处方】沙参花粉地骨皮知母甜杏仁玉竹玄参甘草连翘枇杷叶西瓜翠衣【功能主治】清肺泄热。

治秋燥发热,汗出,咳痰不爽,鼻衄口干。

【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补。

【摘录】《六因条辨》卷中清肺化痰汤【处方】板蓝根20克,黄芩10克,浙贝10克,橘红10克,天竺黄15克,元参12克,炒杏仁10克,白前10克,鱼腥草15克,芦根20克,炙紫菀12克,甘草10克。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降逆止咳。

主温邪犯肺。

【用法用量】水煎服,轻者,日服1剂,2次服,重者,每日2剂,日服4-6次。

【摘录】郭中元方 清肺化痰健脾汤【处方】鱼腥草30克,败酱草30克,薏苡仁30克,黄芩9克,贝母9克,杏仁9克,桑白皮15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桔梗6克,炙甘草6克。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健脾。

主痰热壅肺,脾肺两虚。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余国飓方 羚羊清肺汤【别名】羚羊清肺散【处方】羚羊角1钱(镑),黄连1钱,银柴胡1钱,玄参1钱,石膏1钱,川芎1钱,当归身1钱,白芍1钱,生地1钱,蒲黄1钱,地骨皮1钱,山栀1钱,芦荟5分,甘草5分,藕节3个,白茅根4两(捣汁,用水1碗,和绞去滓)。

【功能主治】鼻中无故出血不止,及寻常吐血、咳血者。

【用法用量】羚羊清肺散(《外科大成》卷三)。

【摘录】《外科正宗》卷四《中国药典》:羚羊清肺丸【处方】浙贝母40g 桑白皮(蜜炙)25g 前胡25g 麦冬25g 天冬25g 天花粉50g 地黄50g 玄参50g 石斛100g 桔梗50g 枇杷叶(蜜炙)50g 苦杏仁(炒)25g 金果榄25g 金银花50g 大青叶25g 桅子50g 黄芩25g 板蓝根25g 牡丹皮25g 薄荷25g 甘草15g 熟大黄25g 陈皮30g 羚羊角粉6g【性状】为黑色的大蜜丸;味微苦。

【炮制】以上二十四味,除羚羊角粉外,其余浙贝母等二十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

将羚羊角粉与浙贝母等细粉配研,过筛,混匀。

每100g粉末加炼蜜140~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利咽,清瘟止嗽。

用于肺胃热盛,感受时邪,身热头晕,四肢酸懒,咳嗽痰盛,咽喉肿痛,鼻衄咳血,口干舌燥。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3次。

【规格】每丸重6g【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页首《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羚羊清肺丸【处方】羚羊(另兑)1钱2分,浙贝8钱,花粉1两,银花1两,小生地1两,黄芩5钱,桔梗1两,玄参(去芦)1两,丹皮5钱,薄荷5钱,石斛2两,天冬5钱,陈皮6钱,大青叶5钱,板兰根5钱,杏仁(去皮,炒)5钱,桑皮5钱,前胡5钱,金果榄5钱,甘草3钱,熟军5钱,枇杷叶(去毛)1两,栀子(炒)1两,麦冬5钱。

【制法】上为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2钱,蜡皮封固。

【功能主治】清肺热,止咳嗽,利咽膈。

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鼻衄咳血,舌干口燥。

【用法用量】每服2丸,温开水送下。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8味中药化痰清肺有奇效中医文化源远流长。

当老人出现痰多时,专家推荐中医疗法,能达到清肺化痰的效果。

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病研究中心刘征堂副主任说,痰多要调理肺,多食用银耳、百合、梨、藕、荸荠等清肺化痰的食物。

还可以尝试中药热熏气疗法。

热熏气疗法是指将嘴张开,以适当距离对着有热气的水杯熏。

热水内浸泡适量中草药,水温在50摄氏度以下为宜。

每次15—20分钟左右,每天3次,能清肺化痰。

热水浸泡的药物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桔梗:开宜肺气、祛痰,适用于外感风寒,咽喉肿痛,痰多者,一般使用3—9克;紫菀:能止咳化痰,定喘,解热,适用于风寒咳嗽气喘,痰多者,一般使用3—9克;胖大海:清宣肺气,利咽,用于声音嘶哑,咽喉肿痛,痰多咳嗽者,一般使用2—3粒;竹茹:能清热化痰,用于痰多咳嗽,痰黄粘稠者,一般使用6—10克;栝蒌:清热化痰,利气,用于痰多咳嗽,自感发热,合并便秘者,一般使用10—20克;款冬花:能润肺下气,止咳化痰,适用于喘息,痰中带血者,一般3—9克。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