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心因性反应.ppt
六、防治对策及措施
? (7)对学生多关心爱护:有些学生由于个性、性 格的原因,不善于跟别人沟通。教师应该主动接近 他们,让学生了解癔病的性质,掌握发病的因素, 认识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和弱点,针对性地改造锻炼, 正确对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防止疾病发生。 生活上,对学生多关心爱护,私下跟周围的同学陈 明利害,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帮助易发病学生战 胜自己。多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尽 量找出学生发病的根源,这样在学生发病时才能有 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心理暗示。
六、防治对策及措施
? (3)避免医疗行为的刺激:如脑电图,头 颅CT或磁共振等检查,无需补液者避免输 液。
六、防治对策及措施
? (4)疏导为主,暗示治疗:正面疏导,消 除恐惧心理和顾虑心理,稳定情绪。辅以药 物治疗,不可用兴奋剂,可应用小剂量镇静 剂,采用暗示疗法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防治对策及措施
五、临床类型及表现特点
? (4)反复发作:患者症状可反复发作,表 现可以完全一样,发作次数2~10次不等, 少数发作次数更多。
五、临床类型及表现特点
? (5)无阳性体征: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不 符,无阳性体征。
? (6)女性、年长儿童居多,发病者均属同 一区域,处同一环境、同一年龄组在同一时 间发作,并受同一种精神刺激引起。
? (5)仔细观察,处理适度:群体反应人员 复杂,个体差异也较大,应注意接种反应之 外的偶合症,并及时报告家长及学校,要求 积极配合做好治疗工作。特别要防止少数人 利用不明真相的群众聚众闹事。
六、防治对策及措施
? (6)加强心理辅导: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 心理活动规律,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素 质做到心中有数。平时通过主题班会、班级 张贴栏等各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对特定学生 (但不可指名道姓)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 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过 硬的心理素质。
二、发病原因
? 4、新闻媒体如果仅从侧面或非正式途径了 解情况并加以报道,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 增加了群体心理不安因素。
二、发病原因
? 5、当事件发生,政府领导现场指挥可能促 使更多部门和各种人员加入现场处理,往往 引起相关人员更大的心理压力。
二、发病原因
? 6、医疗机构救治不当 ,当疑似中毒病人或 接触者涌入医院,某些医院医生的观点可能 有从经济利益考虑,来者不拒或唯恐治疗病 人有失误,责任重大,所以,不管病情轻重, 一律先用药(预防性),吊瓶(补液),消 炎抗菌、利尿、护肝、能量合剂等等全套用 上。如此种种,增加了心因性反应者以及单 位领导的心理压力。
? (7)预后良好:一般无后遗症。
六、防治对策及措施
? (1)宣传教育,预防为主:平时要做好预 防接种、食物中毒、传染病等相关知识的宣 传教育工作,让学生心理上有所准备,避免 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食物中毒或传染病 疫情时思想紧张和恐惧。
六、防治对策及措施
? (2)排除干扰,疏散病人:一旦发生群发 性癔症,应及时疏散病人,不宜集中处理, 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 应,尽量缩小反应面。
三、发病特点
? 主要发生在生理发育期的儿童少年中,以 10~16岁学生多见,且女生多于男生
? 临床症状多样性,可涉及多系统多器官 ? 临床同样症状反复发作,前后雷同 ? 患者临床表现互相影响,互相模彷 ? 临床症状和客观体征相矛盾
四、临床表现
反应类型 主要临床表现
自主神经系 统紊乱
运动障碍
头痛、头晕、恶心、面色苍白或潮红、出 冷汗、肢冷、阵发性腹痛等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英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孙蕊蕊 2010年11月
一、何谓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又称群发性癔症,是一 种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的一种在临床上只 有精神或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而没有任何可 以检出的器质性病变。意识不丧失,易受心 理暗示影响,使病情加重或减轻。
二、发病原因
? 剌激因子的作用 ? 中心人物的板机作用 ? 渲染的作用:医疗措施不当,包括输液、
二、发病原因
? 2、单位领导或老师,由于对疾病不理解, 害怕事态扩大和承担责任,凡有诉不适者即 全部送到医疗机构求治,或者为了预防中毒 症状的出现,甚至将所有共同进餐者或接触 者都送到医院给予服药,一时造成就诊人数 聚增,造成严重的假象。
二、发病原因
? 3 、某些中毒病人或接触者,即使自己的不 适表现非常轻微,但因为医疗费由他人负责, 并不是由其本人承担,可能会夸大病情严重 程度或借机会让医生给自己作详细检查。
各种检查、医生语言暗示等 ? 新闻媒体导向
二、发病原因
? 1、在学校,当发生疑似食物中毒、预防接种或传 染病疫情后,由于学生对疾病不理解,目睹病人发 病情况,出现严重的恐慌紧张心理,认为自己也吃 了有毒食品,自己也“中毒”了或传染了,急于想 去看病,想让自己尽快确诊,整天紧张不安,无法 休息,而是到处打听,给自己不良的暗示,在这种 自我暗示作用下,一些人相继出现心因性反应,表 现出与病人相类似的症状,但这些症状无器质性损 害的基础,甚至无体征表现。这类人自觉地或经其 周围人劝说要求治疗。
五、临床类型及表现特点
? (1)急性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发, 多数起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种临 床经过。
五、临床类型及表现特点
? (2)暗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
五、临床类型及表现特点
? (3)发作短暂:绝大多数病人症状持续时 间较短。一般运动障碍5~20分钟,精神、 感觉障碍10~30分钟。植物神经系统紊乱 可达1小时或更长,并间歇发作。
阵发性抽搐、下肢活动不便,四肢强直等
感觉障碍 肢麻、肢痛、喉头异物感
精神障碍 视觉障碍
视觉模糊、一过性复视 翻滚、嚎叫、哭闹
其它
嗜睡 (阵发性)
四、临床表现
? 临床类型呈多样化,发病者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 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的症状,如精神障碍 (如神游症、木僵、遗忘症等)、运动障碍(如缄 默症、失音症等)、感觉障碍(如心因性疼痛、视 觉、听觉障碍等)、躯体化障碍(如腹痛、恶心、 呕吐、胀气等胃肠症状,痒、烧灼感、麻木感、蚁 走感等皮肤症状等),但体检无阳性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