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复习-遗传与进化知识点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作等位基因。
2.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假说-演绎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4.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等位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中。
5.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6.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作基因型。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9.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
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
10.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11.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互换。
1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
13.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叫交叉遗传。
14.性别决定的类型有XY型(雄性:XY,雌性:XX)和ZW型(雄性:ZZ,雌性:ZW)。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15.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7.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8.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
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9.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20.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
21.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从亲代DNA传到子代DNA,从亲代个体传到子代个体。
22.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排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23.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包括转录(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和翻译(在细胞质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两个过程。
24.遗传密码是指mRNA上的碱基排序。
25.密码子是指mRNA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密码子有64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有61种,3种是终止密码子。
26.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有两种: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二是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7.生物个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是: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表现型不仅要受到基因型的控制,也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28.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频率很低的、不定向的、少利多害的。
29.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是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
30.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包括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基因工程。
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
3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加、移接、颠倒)和染色体的数目变异(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32.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和全部遗传信息。
33.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34.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
多倍体植株的特点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35.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低温处理和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秋水仙素作用于分裂前期的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6.单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
特点是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7.人类遗传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常显多并软,常隐白聋苯,伴X隐色盲血友,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多基因遗传病(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38.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DNA全部碱基序列。
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39.基因的“剪刀”:限制酶;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基因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
40.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41.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42.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43.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作基因频率。
44.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45.物种:能够在自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46.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出现生殖隔离。
47.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48.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例题+解析1、某植物的花色有蓝花和白花两种,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下表是两组纯合植株杂交实验的统计结果,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控制花色的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第①组F2中纯合蓝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C.第②组蓝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D.白花植株与第②组Fl蓝花植株杂交,后代开蓝花和白花植株的比例为3:1分析:白花是aabb,其余都是蓝花,第一组亲本AABB和aabb,F1是AaBb,F2中aabb 占1/16,百花,其它基因型占15/16,蓝花.第二组亲本aaBB或AAbb,F1是aaBb或Aabb,F2是aaBb和aabb各占1/2,或Aabb和aabb各占1/2.2、下列关于人体内等位基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精原细胞在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存在着等位基因的分离现象B.有丝分裂过程中因为无同源染色体所以没有等位基因C.性染色体上不可能存在等位基因D.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可能引起人体产生等位基因分析: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有丝分裂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一直有等位基因;性染色体上有同源区段,有等位基因;外界条件引起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3、两对基因自由组合,F1自交,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性状分离比分别是()A.1:4,1:2:1和3;1B.1:3,1:2:1和3:1C.1:3,4:1和1:3 D.3:1,1:2:1和1:4分析:第一个是A_B_占9,其它占7;AaBb测交,AaBb占1,其它占3;第二个是正常分离比,AaBb测交,AaBb占1,aabb占1,其它占2第三个是aabb占1,其它占15,AaBb测交,aaabb占1,其它占34、某植物的花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此外,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l,则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A.白:粉:红,3:10:3 B.白:粉:红,3:12:1C.白:粉:红,4:9:3 D.白:粉:红,6:9:1分析:F1的基因型为AaBb, 自交后代中aa___白,占4/16,AAB_红,占3/16,其它粉色。
因此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白:粉:红,4:9:3,故C正确。
5、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个体,Aabb:AAbb=1:1,(aa的个体在胚胎期致死)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成活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比例为()A.5/8 B3/5 C1/4 D3/4分析:只有AA能稳定遗传,A的基因频率是3/4,所以AA的频率是9/16,aa致死,所以有15/16存活,(9/16)/(15/16)=3/56、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则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现有基因型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A.4种,9∶3∶3∶1B.2种,13∶3C.3种,12∶3∶1D.3种,10∶3∶3分析:基因型WwYy的个体白交,W___就是白色,占3/4,wwY_占3/16,wwyy占1/167、如图所示某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请问5号与6号所生孩子患病的机率是多少()A.1/6 B .1/4 C.1/8 D.1/3分析:先判断出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排除掉细胞质遗传,y染色体遗传,X显性和隐性遗传,只能是常隐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