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化学技术

绿色化学技术


7
a)军事应用:空间和海事导航,飞机、 导弹、空间飞行器的定位、检测和跟 踪,导弹的精确制导,导弹和火炮的 点火控制,武器保险、侦察等。
b)公共应用:机场监视、海上导航、气象雷达、测量学、 飞机着陆、夜间防盗、速度测量(警戒雷达)、测绘等。
c)科学应用:天文学、绘图和成像,精密距离测量, 自然资源遥感等。
ε— 电场 Η— 磁场 C — 光速 λ— 波长
•微波化学是建立在通过微波介电加热效应来有效地加热物 质基础上的。
13
微波加热的原理
微波靠介质的偶极子转向极化和界面 极化在微波场中的介电耗损而引起的体内 加热。通俗地说, 是极性介质在微波场作用 下随其高速旋转而产生相当于“分子搅拌” 的运动, 从而被均匀快速地加热, 此即“内 加热”。
15
e)加热效率高。由于被加热物自身发热,加热没有 热传导过程,因此周围的空气及加热箱没有热 损耗。
f) 加热渗透力强。透热深度和波长处于同一数量 级,可达几厘米到十几厘米,而传统加热为表 面加热,渗透深度仅为微米数量级。 g) 安全无害。由于微波能是控制在金属制成的加 热室内和波导管中工作,所以微波泄漏极少, 没有放射线危害及有害气体排放,不产生余热 和粉尘污染,既不污染食物,也不污染环境。
10
研究背景
20 世纪 30 年代,发明产生微波的电子管。 开始微波技术仅用于军事雷达; 1947 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加热食品的机 器—微波炉; 1952 年,微波等离子体用于光谱分析; 60 年代后,用于无机材料的合成,如表面 膜(金刚石膜、氮化硼膜)和纳米粉体材 料的合成;
11
1981 年,嘉茂睦等用微波等离子体增强 化学气相沉积法,以CH4 与 H2 为原料,在 钼与硅基上沉积出厚度为 1-2 m 的金刚石膜。
本章内容
一、微波有机化学 二、超声化学 三、电化学
1
第一节
微波有机合成化学
2
一、微波及其特性
微波(microwave, MW)即指波长从 1 mm~ 1 m (不包含1米),频率从300MHz~300GHz的超高频电 磁波,它位于电磁波谱的红外辐射(光波)和无线电 波之间。
3
医学及家用等民用微波频率一般 为 900( ±15) MHz 和 2450( ±50) MHz。 我国手机常用的频段主要有 900/1800/1900MHZ 频段;3G占用的 900/1800/1900/2100MHz频段。
16
与传统加热相比, 微波加热的优点: a) 可使反应速率大大加快, 可以提高 几倍、几十倍甚至上千倍。
b) 由于微波为强电磁波, 产生的微波 等离子体中常可存在热力学方法得不到 的高能态原子、分子和离子, 因而可使 一些热力学上不可能发生的反应得以发 生。
17
微波的 “非热效应”
“非热效应”说认为: 微波对有机化学反应 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除其热效应外,它还能改 变反应的动力学性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也即 微波的非热效应。微波是电磁波,具有电磁影响, 也具有微波的特性影响;微波可引起(激发)分 子的转动,就可对化学键的断裂做出贡献。
5
辐射类型和键能的比较
辐射类型 γ射线 χ射线 紫外 可见光 红外光 微波 无线电波
频率/MHz 3.0×1014 3.0×1013 1.0×109 6.0×108 3.0×106 2450 1
量子能/eV 1.24×106 1.24×105 4.1 2.5 0.012 0.0016 4.0×10-9
直到 1986 年起,加拿大化学家 Gedye 等 发现微波辐射下的 4-氰基苯氧离子与氯苄的 SN2 亲核取代反应可以使反应速率提高1240 倍,并且产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从此微波有机合成逐渐变得流行起来。 (标志着微波有机合成化学开始)
12
微波介电加热
电组分
ε
磁组分
C
Η λ 2.45GHz=12.25cm 微波中的电场和磁场部分
4
微波的特性
a) 似光性。微波波长非常小,当微波照射到某些物 体上时,将产生显著的反射和折射,就和光线的 反、折射一样; b) 穿透性。微波照射于介质物体时,能够深入该物 体内部的特性称为穿透性; c) 信息性。微波波段的信息容量非常巨大,即使是 很小的相对带宽,其可用的频带也是很宽的,可 达数百甚至上千兆赫; d) 非电离性。微波的量子能量不够大,因而不会改 变物质分子的内部结构或破坏其分子的化学键, 所以微波和物体之间的作用是非电离的。
14
微波加热的特点:
a)
快速加热。微波能以光速(3×109m/s)在物体中传 9秒以内)就能把微波能转换为物质 播,瞬间(约10的热能,并将热能渗透到被加热物质中,无需热 传导过程。
b) 快速响应能力。能快速启动、停止及调整输出 功率,操作简单。
c) 加热均匀。里外同时加热。
d) 选择性加热。介质损耗大的,加热后温度高, 反之亦然。
18
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a) 微波的存在会活化反应物分子, 使反应的诱导 期缩短。 b) 微波场的存在会对分子运动造成取向效应, 使 反应物分子在连心线上分运动相对加强, 造成有效 碰撞频率增加, 反应速率加快。 c) 微波加速有机反应与其对催化剂的作用有很大关 系。催化剂在微波场中被加热速度比周围介质更快, 造成温度更高, 在表面形成“热点”,从而得到活化, 造成反应速率和选择性的提高。
8
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诊断:(磁共振) 热效应:微波理疗、组织固定。
治疗
非热效应: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交叉学科
微波物理 微波吸收光谱学 微波化学 微波等离子体化学
9
微波有机合成化学
将微波用于有机合成的研究涉及酯化、 Diels-Alder、重排、Knoevenagel Perkin、 Witting、Reformat sky 、Dveckman、 羧醛缩合、开环、烷基化、水解、烯烃加 成、消除、取代、自由基、立体选择性、 成环、环反转、酯交换、酯胺化、催化氢 化、脱羧等反应及糖类化合物、有机金属、 放射性药剂等的合成反应。
键类型 C—C C=C C—O C=O C—H O—H 氢键
键能/eV 3.61 6.35 3.74 7.71源自4.28 4.80 0.04-0.44
6
蓝牙技术 移动通信 卫星通信 广播电视 中继通信 无线微波接入 紧急状态下 的通信
网络
WLAN
全球定位 系统(GPS)
国外发达国家的微 波中继通信在长途 通信网中所占的比 例高达50%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