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清单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清单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清单《皇帝的新装》一、字词(1)炫耀(xuàn):本课指夸耀。

(2)称职(chèn):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

称:适合。

(3)妥当:稳妥适当。

(4)愚蠢: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救药:用药救活。

(6)呈报(chéng):报告(上级)。

(7)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8)精致:精巧细致。

(9)陛下(bì):对君主的尊称。

(10)头衔(xián):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11)爵士(jué):欧洲君主国最低的封号,不世袭,不在贵族之内。

(12)骇人听闻(hài):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骇:惊吓。

(13)随声附和(hè):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

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14)滑稽(jī):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这里是荒唐的意思。

(15)qīn钦差大臣(16)pìn聘请(17)赏赐cì二、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作者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

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160余篇。

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

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本文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而成,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2、关于童话本文的体裁是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

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自然界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三、重点句子赏析1、作者让一个孩子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目的是什么?说明一个人应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你认为骗子行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骗子抓住了皇帝昏庸无能、爱慕虚荣的特点和大臣的明哲保身的心理。

3、这篇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要说真话,要办实事,要做真诚的人、正直的人。

4、“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大臣们这些行为并非生活中实有,但读后又令人信服,你相信他们会去这样做吗?为什么?.会的。

因为,在那个黑暗的中世纪,昏君无道,穷奢极欲,大臣们总是明哲保身,曲意逢迎,一旦说真话反而倒霉,人们也就不敢说真话,因而假话成风,虚伪成行,荒唐可笑的事情也就顺其自然,不足为怪了。

5、概括出皇帝、大臣及官员、小孩的性格特点。

皇帝----昏庸无能、愚蠢、爱慕虚荣、自欺欺人大臣----虚伪、自私、愚蠢、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伪善。

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6、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夸张与想象: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作用: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7、找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的语句,并说说它为什么是关键语句。

“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四、中心思想本文围绕新装,并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分别刻画了皇帝、骗子、官员、孩子等人的形象,揭露了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社会现象,深刻地讽刺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诗二首一、字词缥缈piāo miǎo鲛人jiāo 焚fén 镀dù金闪烁shuò荒诞dàn 白昼zhòu①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②定然:必定。

③珍奇:珍贵而奇异。

④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⑤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二、文学常识《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编》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等。

他的著作很多,文学方面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等。

《太阳船》选自《台湾诗选》吴望尧,笔名巴雷,台湾诗人。

著有诗集联想:是指由某人或某事而想到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两事物之间必须具有相似点和相关点。

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新的事物形象。

但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

三、重点句子赏析《天上的街市》1、讲解第一节诗。

(1)诗人远望,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人远望街灯若隐若现,和天上闪闪烁烁的明星很相似,由此而产生联想。

接着诗人又仰望苍穹,看到那闪烁不定的明星,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远处若隐若现的街灯。

(2)这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找同学来说说。

街灯联想到明星。

明星联想到街灯。

(3)第一小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好处?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街灯和明星的交错辉映,描绘了迷人的夜景,暗示了诗人对光明的追求。

2、讲解二、三、四节诗。

(1)第二节描写的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而现实又是怎样的?街市:繁荣、光明、富裕现实:荒凉、黑暗、贫穷形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第三节描写的街市是怎样的?现实又是怎样的?街市:自由现实:不自由形成对比,抒发作者的痛苦与悲愤,对自由的向往。

(3)诗的后三节,连用三个“定然”和一个“定”,说明了什么?“定然”和“定”都表示肯定的语气。

说明诗人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4)写天上是如此的美好,牛郎织女的生活是如此幸福,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请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朵”作为流星的量词,有什么妙处?“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太阳船》1、“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

”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用“白银”比喻阳光,“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

“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象的空间。

2、这首诗热情赞颂了太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太阳的颜色有怎样的变化? 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描写太阳船。

早晨:金色→太阳升高到日落前:白色→日落时分:红色3、使它沉没于灰色的浪涛,却溅起了银星千颗。

”中的“溅”字用得好吗?为什么?一个“溅”字化静为动,它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落山,星星出现的场面。

4、本诗想象可谓天马行空,但是又合乎情理。

说说诗人是如何依据现实展开想象的?诗人把天空想象成航线,把太阳想象成船,晴天太阳东升西落,想象成船在天空中穿行,把云想象成海岸,太阳落山,余辉晚霞想象成大火,太阳落山,星星出现,想象合乎情理。

四、中心思想《天上的街市》本诗通过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太阳船》通过描写太阳运行一天的情景,寄托了诗人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女娲造人一、字词女娲wā莽莽榛榛zhēn 澄chéng澈掺chān和揉róu团绵延mián yán幽yōu光灵敏mǐn 神shén通广大枯藤téng①澄澈:清澈透明。

②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③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④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⑤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⑥绵延:延续不断。

⑦绝妙:极美妙,极巧妙。

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而通过想象解释的集体口头创作。

以事实为基础的。

充满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

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三、重点句子赏析1、女娲是怎样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神通广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2、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

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

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3、“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反复。

表现了她的勤劳。

4、女娲造人的情节明显是虚构的,我们如何理解这种写法?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5、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①语言质朴、清新。

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四、中心思想这篇神话通过对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的叙述,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寓言四则一、字词溉汲(gài jí)杞(qǐ)人躇(chú)步跐(cǐ)蹈中(zhòng)伤星宿(xiù)二、文学常识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

篇幅大都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写法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寓人。

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

2、寓言的特点(1)劝喻性(2)讽谏性“寓”是“寄托”的意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