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痞子中挖出的宝玉高2012级44班程宇豪《史记》还没有读完,太懒只读了十多篇,一说到写人物评论,马上就想到了韩信。
司马迁说,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那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太史公是不会跑来怪我的。
平民韩信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
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
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
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平民韩信,是比刘邦还要痞子的一个痞子。
他穷困潦倒,品行恶劣,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
不过这并不影响韩信的形象。
穷怎么了?坏怎么了?要说成大事的人,肚子里没点坏水儿是不可能的,穷更是能激人奋起,要是腰缠万贯,韩信就得“被起义”而不是“去起义”了。
再侃侃他从别人跨下爬过的事儿。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
”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嘿,这可不是个纯爷们的所作所为。
换作我,要是能打赢,我就把那屠户打成国宝,收为小弟;要是能打平手,我就请几个痞子来一起把他打成国宝,收为小弟;要是他能把我打成国宝……打不赢,我还不能跑吗?你说你投降也可以,那也没必要钻跨嘛!综上,我断定韩信早已达到了无视名誉,无视道德,无视脸面,无视一切的神级境界。
有两种人是这种境界,一种是曹操,刘邦,吕布之类的霸主;还有一种便是傻子白痴……创业韩信说白了,若不是萧何识才,刘邦爱才,韩信到死都成不了大事。
在项梁手下,韩信默默无闻;在项羽手下,韩信默默无闻;在刘邦手下,韩信默默无闻;若当初逃跑成功,只怕他就永远默默无闻了。
韩信是千里马,但他总得不到机会表现自己,不是没有伯乐,而是不懂得展现自己的才能。
刘邦拜韩信为将后,终于识出了这匹千里马,而后重用韩信。
由此韩信当了大将军,左丞相,相国,齐王,楚王,最后被贬为淮阴侯,王侯将相竟全都当了个遍!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创下了不世功名。
造反韩信这个是我不得不说的了,韩信造反,有什么不对,事败被杀,韩信有何怨言?《史记》对韩信造反持反对态度,而我却赞同韩信造反。
用当事人的话就是:“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就是说,韩信居人臣之位,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
刘邦赏无可赏,所以韩信只有死路一条。
韩信是真英雄,刘邦也是;刘邦是痞子,韩信也是。
刘邦能有天下,韩信为什么就不能有?当时乱世刚刚一统,天下虽统,人心却乱。
造反很正常,刘邦猜忌群臣,该贬的将贬,该杀的将杀,韩信若有大志,此时不反,更待何时?可惜天不助他,败也败得无话可说。
由此,韩信便有了两个第一:大汉王朝第一功臣,大汉王朝第一个被杀功臣……我说韩信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实际上,韩信真的没有谦恭退让吗?在意韩信功劳的难道不是刘邦而是韩信吗?自己的才能,妒忌的是刘邦。
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原可以享祭不绝。
可是,他致力于这样做,且天下已经安定,但韩信忘了,自己虽然不再是痞子,但刘邦……尘埃落定——读《史记》女史2012级44班余思雨“男儿史,女儿泪”这在史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数往事,女子在封建史册上如沧茫世间—微尘,落下时,仅有空气微妙振动,然后,尘埃落定。
女儿似水,水有急缓,大小,女儿的命运也各不相同,我大到将其分为下列几种。
其一出生于显赫之家,这种人一般是公主,一生下就被迫和魔鬼签了合约。
“我给你荣华富贵,让你精通音律,知书识礼,给你玉颜倾思国,唯一条件:给我你的灵魂和思想还有肉体。
”——与生俱来的契约上重重烙下“命运”两字。
然后,她们有了一切,一遍遍被告知使命,穷其一切去讨好男人,只为国家卑微地残喘。
后来,作为政治的牺牲品,被送往他国为妻为妾,穷其一切去完成使命,出卖自己。
从此,步入深宫,朝宠夕弃,人口叵测。
于是有“玉颜不及寒雅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的班婕妤,有蔡女被齐桓公赶回而引发的战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的秦宫人,转眼,青丝白发。
在乱世这样的女子有很多,仿佛生在帝王家对女子而言就是最残酷的宰割。
在治世,也有不用为政治牺牲的幸运显贵,如陈阿娇。
她身为大长公主之女,穷极富贵,但偏偏遇上汉武帝——深爱你,所以不想分享你。
阿娇就这样过于执著偏激,抑或天真。
妒忌让女人丑陋,就算夫妻之情也为它所咬断。
就算和着血泪唱的长门赋,“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凄凄如此却再不能在君王心中泛起涟漪,金屋藏娇转头空,盼不来君王鸾驾,——没有你,生命再难燃起,于是红颜薄命,绝觞冷宫,尘埃落定。
其二出生于寻常百姓家。
若相貌平平,嫁个寻常人,在治世也能幸福生活,命运也如此单调,一切已注定平凡,尘埃落定。
不幸处于战火中,便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的哀鸣。
就像西汉时出征大宛等,为了几匹畜牧,将人变成战乱赤裸的受刑者,对两国将士及其妻女都是残忍的。
古时军嫂没有福利,一家老人又是怎样靠她残喘度日。
男人的战争,流淌着男人的血和女人的泪,千年历史,烽火之处,命运之轮,尘埃落定。
若生得貌美些,如西施——一个没有身份,没有财富,没有权力的女人,那么就注定被男人玩弄,以为国之名义心甘情愿(仿佛也没有人问过她甘不甘愿)作为祭祀胜利、凯旋之音,这种没有鲜血的杀戮,比车裂来得惨烈,连灵魂都裂开。
而在男人看来,“勾践以美女宝器献吴太宰”以“将尽杀其妻子”表决心来等待胜利,就像今天生意人见面递上一根烟,平常应酬罢。
综上所述的两种人,无论出生显赫与否,女儿的牺牲是一种最卑微的悲剧,在史册上难着痕迹;又是比将军白发更加残忍的壮烈,透过几行文字,和着血泪赤裸在我们面前。
尘埃之悲,于其,在于—出生,一切已命中注定,只等尘埃落定。
接下来,我要隆重评述另一种女人——真正掌握命运的女人,于其,尘埃之悲在于无论如何挣扎翻滚,与空气怎样地剧烈摩擦,尘埃落定,最终一切如复。
吕太后就是其中典型。
作为皇后,她“佐高祖定天下,诛大臣多吕后力”,她最有资格在刘邦面前抬头挺胸,然而她有作为女人最痛彻心扉的悲哀——她的丈夫不爱她,疏远她,于是这个刚毅偏激的女人,选择了恨——得不到你就毁了你,不能毁了你就毁了你身边的人,得到除了你以外的一切。
这样,她崇拜上权力,出卖了心灵,或说只有权力这样人人皆渴望的东西才可以填满她的心灵,就像很多女强人“情场失意,商场上就要得意一样”。
接下来,大计开始了。
此时,我想把刘氏天下看作一个大的股份公司,皇氏掌股,作为董事长的高祖去世,占股最多的吕后之子坐上董事长之位,吕后开始掌权。
新宫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吕后要用来解恨,于是有了千古同悲,永巷戚夫人,有了如意鸩死,由此吕后之毒辣无情可见一斑。
所以历史告诉我们,不要得罪女人,尤其是有能人头脑的狠女人。
第二把火,她要烧尽杂草,董事长之座要坐稳就必须有人拥护,换句话说把姓刘的要先换下来,高祖之子各自封王,而他们对社稷功劳不大,又手握大股,像定时炸弹,而这些潜力股,谁肯卖!所以吕后用了最聪明的办法——让他们自己犯错,小以大化,这样友王、产王等相继被赐死。
终于到第三把火了——培植亲信,呼啦一下倒下一片“王”总人有候补,于是时机到了,破王训,吕氏封王。
亲信多了,咳嗽都有人应喝,要不当个光杆董事长,进包米都有人投票否决。
从吕氏天下建立的三步曲中不难看出,吕太后确实个了不起的女人,绝对CEO 级别,做事有序,一步步向目标前进,天衣无缝。
我佩服她的精明、干练,却也不耻她的作为。
但失去了最爱的丈夫、儿女,权力才能激活她的每一个细胞,早已心死,这样的人是单单用铁心石肠可以评述的吗?说实话,她也是个可怜可悲的女人,我对她的同情与厌恶成正比,比起残暴本性,我更愿意说她是早已没了心,才不会明白手下留情。
但,可叹的是,无论吕后在世时是何等气撼下天,死后,不过多久,仍然刘氏天下,吕姓人死的死,贬的贬,独添庐冢座座。
吕后的改换江山也尽诸流水,比不上高祖白蛇一斩就定刘氏天下数百年。
女子的翻腾对于历史,也只是尘埃一粒,落地便定。
蔡女、阿娇、西施、吕后……不同的女子,有不同的不幸,感慨如此,我不禁填词一首(不太工整)。
越王剑气,西子泪开锋。
长门独赋,金屋藏娇已空。
吕后登台,可怜刘姓天下易。
永巷深,芳魂何附。
如意碎,无奈天子。
友王皇统,民冢掩骨,怨恨难消。
凭谁问?夜半梦回,玉枕凉透否;九州如画,能抵君王,声声切切相唤?千古与人评是非,命如此,沧海微尘。
大浪淘沙,女儿青史,尘埃落定!我看太史公眼中的吕后《史记》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来的史实,被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作为史料,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吕后是《史记》中所记载不多的女性之中的一位,她被记载于第九卷的《吕太后本记》,由此可见太史公对此女子的重视。
在《外戚世家》中首闪记载了吕后之名——吕娥女句。
看得出太史公对她富贵的肯定,这在《高祖本纪》中就有一老父相吕后说:“夫人天下贵人”。
此时高祖刘邦尚为一亭长。
这多少也是因身在汉朝之故,太史公才有此言,但推之若吕后作为有失德失心之处,后人即便不明示厌恶之情,也不会因高祖之故而赞誉她的。
所以说吕后在汉朝人眼中亦是一有功之人,而非什么奸人。
因战争之故,关于战争期间吕后的所为已不可考证。
初次见她出招就是为了太子位之争。
于《留侯世家》的记载可知,吕后向张良求计,为太子请回了四位高士,虽然高祖有意于戚姬之子如意,但吕后之子李惠还是登上了帝位,可女人不可小看,吕后将仇恨隐忍到高祖死后终于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