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化进程
北京规划发展历程
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 90年代初,适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需要,完成了《北京城市总体 规划(1991至2010年)》的编制,要点如下: 1、进一步明确首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城市性质, 提出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 2、提出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和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 3、提出对城市人口实行有控制有引导的发展方针, 把流动人口作为重要因素纳入城市发展规模,严格 控制市区口。 4、明确提出城市发展要实行“两个战略转移”的 方针,即全市城市发展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广大郊 区转移,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 调整城市功能和布局,提高城市整体素质,大力发 展郊区城镇,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明确城市东部和 南部地区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并明确了发展重 点,沿京津塘高速公路是城市主要发展轴。
北京城市形态演进 目前北京空间形态
分散集团式布局:
形成由市区中心地区、市区 绿化隔离地区、以及10个边 缘集团共同构成的城市格局
北京规划发展历程
1953年-1954年的《改建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
规划草案要点提出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第一,以全市的中心区作为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 使其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中心。 第二,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特别是要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中 心。 第三,在改建和扩建首都时,应当从历史形成的城 市基础出发,既要保留和发展合乎人民需要的风格 和特点,又要打破旧格局的限制和束缚,改造和拆 除那些妨碍城市发展和不适于人民需要的部分,使 首都成为适应集体主义生活方式的社会主义城市。 第四,对于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采取一概否定 的态度显然是不对的;一概保留束缚发展的观点和 做法也是及其错误的。目前的主要倾向是后者。 第五,改造道路系统时,应尽可能从现状出发,但 也不应过多地为现状所限制。 第六,北京缺乏必要的水源,气候干燥,又多风沙, 要有步骤地改变这种自然条件,为工业发展创造有 利条件。
北京规划发展历程
1958年修改方案特点: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强调向共产主义过渡,为消灭三大差别创造件; 第二,在城市布局上提出了“分散集团式”的布局形式; 第三,在工业发展上提出了“控制市区、发展远郊”的方针; 第四,在居民区组织上提出了按人民公社化的原则进行建设的设想。
北京规划发展历程
1973年的 《北京总体规划方案》
北京规划发展历程
1993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
5、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总体规划, 提出整体保护要求,形成完整的保护体 系。 6、把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和环境建设 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和 规划方案。
北京规划发展历程
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至2020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 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 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 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2004年完成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年-2020年)》。其提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要点是: 1、在1993年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城市性质、 城市发展目标与主要职能。 2、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按照城乡统筹、调整产 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形成了中心城-新城-镇 的市域城镇体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和新城的辐射带动作用, 合理优化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发展布局。 3、根据环境、资源承载力制约条件,确定了2020年北京 居住人口规模。 4、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突出首都的特点,充分发 挥科技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
北京规划发展历程
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至2020年)》 5、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根据生态敏感要素 和限制性要素将北京市域划分为禁止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用于指导城市建设 与发展。 6、制定解决保障城市持续发展的土地、水资 源、能源、环境等问题的措施,积极推进资源 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 模,将北京建成节约型社会。 7、坚持区域统筹的原则,积极推进京、津、 冀以及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8、按照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原则,建设高 效、安全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9、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复杂性,采取更为灵 活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规划对策。
第二产业 33.6% 34.3% 34.6% 32.1% 27.3% 26.3% 24.5% 24.2% 21.2% 20.0% 19.6% 20.5% 19.2% 18.5% 18.2%
第三产业 54.6% 54.4% 55.4% 59.0% 65.5% 66.6% 68.9% 69.3% 72.4% 73.8% 74.4% 74.0% 75.6% 76.7% 77.3%
北京规划发展历程
北京规划发展历程
1957年-1958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在城市布局上采取了”子母城”的形式,有计划地发展 四十多个卫星城镇。在市区,工业、仓库、高校、科研 等功能布局在原规划草案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商业服务 业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均匀分布的原则。规划设置 了三个环路、三个公路环和十八条放射路。
北京城市形态演进
民国时期北京空间形态
城市形态的变化过程
1.新市区建设的尝试: 1914年前后在宣武门外 万明路建造了一个“新市区”; 2.环城铁路修建 3.公共交通线路开通运营 4.正阳门的改造:京汉铁路、京奉铁路进入城内,东车 站和西车站先后在正阳门西侧和东侧建成,使正阳门 地区成为北京内外交融的主要门户,也促进了商业的 发展和街市的繁荣,随之也带来了交通量的剧增。 5.皇城的改造:铁路穿越城墙,在旧城内设车站;拆除皇 城城墙;打通阻碍道路的城墙;拆除妨碍交通的瓮城; 连通旧城内的主要城市干道 6.公共活动场所等市民公园增加 7.新式的教育空间的出现
非农人口 77.55% 78.06% 78.56% 79.05% 79.53% 83.62% 84.33% 84.50% 84.90% 85.01% 85.96% 86.24% 86.20% 86.31% 86.40%
北京城市化进程分析 人口从业构成
2000-2014北京三次产业人员构成比例
右边的表展示了00到14年北京 人口从业的变化。可以明显的 看出城市中,从事第一、二产 业的人口逐年下降;从事第三 产业的人口逐年上升。而从事 第一产业的人口下降数量和农 村整体从业人员的下降数量是 相近的,这和农村人口比例逐 年下降也是吻合的。 从事第三 产业的人口增加也与城市人口 比例不断上升相吻合。
北京城市形态演进
近期北京空间形态
北京城市形态演进
近期北京空间形态
1.对外空间:原有封闭内向的空间结构体 系向构建面向区域开放的功能结构体系转 变 。建立首都地区“中心城+新城+跨界区 域协调发展区”的空间结构体系。 2.对内空间:职能等级的城镇结构体系, 向构建面向全域统筹的一体化空间格局转 变。形成“中心城+边缘城镇+新城+区县 重点建设区”的结构体系,积极应对与区 域功能结构体系之间的联系 3. 圈层蔓延的空间模式,向构建与生态本 底相吻合的城乡形态转变 。形成了城市产 业、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开始沿交通走 廊呈现向中心城外围轴向发展态势,这也 使得北京市同心圆结构形态开始向同心圆 结构+轴向拓展转变。
北京城市街道形态的演变
北 京 金 融 街 附 近 平 面 图 北京近现代的城市发展中,街道形态是笔直 通长的往往能够被保留和沿用下来,且承担 了城市或某一区域的主要通行功能。短小、 弯曲、杂乱无章的街道稳定性较差,不能很 好地适应不同的用地性质,不能满足城市变 迁和发展的要求,所以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和城市的发展而消失或被改建。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第一产业 11.8% 11.3% 10.0% 8.9% 7.2% 7.1% 6.6% 6.5% 6.4% 6.2% 6.0% 5.5% 5.2% 4.8% 4.5%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由农 业为主的传统乡 村社会向以工业 和服务业为主的 现代城市社会逐 渐转变的历史过 程,具体包括人 口职业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转变、 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80% 60%
10%
人口增长缓慢
市政设施分布
人口迅猛增长
城市化进程停 滞或略有下降
北京城市定位 定位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的政治、 文化中心,中国经济的决策和管理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办公所在地。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 市和河北省。北京下辖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 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平谷区、怀柔 区、密云县、延庆县等16个区县。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 北京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 市政设施分布 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 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北京 城市化进程 分析
姓名:姜 雨 桐 学号: 201407322 指导老师:张 红
城市化 1.
2.
城市化进程的普遍规律
城市化率沿着S 型曲线变动,具有阶段性规律
按人口流动的主导方向,城市化进程分四个阶段
城市 人口 后期阶段 70% 加速阶段 40% 20% 起步阶段 30%
发展 次序 发展 阶段 城市 人口 特点 阶段一 低速发 展期 <50% 阶段二 加速增长阶 段 >50% 城市之间人 口相互移动 为主,城市 进入规模结 构优化时期 阶段三 告诉增长期 >70% 大城市城区 人口迁入郊 区,郊区人 口逐渐超过 城区人口 郊区功能由居 住扩展至工商 业,郊区演变 为中小型城市; 城市与农村相 互融合 阶段四 稳定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