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备课讲稿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备课讲稿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
一、学科简介
农业资源与环境具有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特点,研究与应用的领域广泛,主要研究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环境监测和新型肥料研发与生产等理论和技术。

主要涉及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多方面知识。

四川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1936年四川大学农艺系设的农业化学组,经过7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四川及西部地区资源与环境技术支持及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现设有生态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环境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个(土壤学、植物营养学)。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交流广泛。

现有硕士和博士导师40余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人,留学归国人员10人。

学科教学科研条件优越,设备先进,具有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和先进的科研设备。

拥有等离子发射光谱(ICP)、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压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全站仪、GPS、电子经纬仪、SuperMap和地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城市规划设计软件、彩色绘图仪、大幅面扫描仪、数字化仪等先进仪器设备200余台(件),总价值近2000多万元。

近年来,学科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 83篇,EI 20篇,ISTP 11篇,出版专著9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受理正在公示5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学院承担和指导了四川全省土壤污染调查、70余县市土壤及土地资源调查、150余县市测土配方施肥、26市县的农业污染源普查、60余县中低产田土整治与改良,以及都江堰、安县、彭州等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科技支撑重任。

二、培养目标
1、应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习精神,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兴趣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吃苦耐劳,遵纪守法,品德高尚,适应农业资源生产的工作环境,能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领域的应用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2、应具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作物栽培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
和专业知识,掌握土壤和植物试验和实验室的基本操作技能及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3、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前沿,能够运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原理和技术解决农业资源生产中的问题;
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领域内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设置
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体系
每学分对应于理论授课、实验或实践均为16学时。

(三)主干课程说明
为使硕士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

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

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鼓励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

1、《高级植物营养学》
高级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学科。

主要讲授植物营养基本原理、土壤与植物相关性、植物对逆境土壤环境条件的适应、植物营养遗传、营养胁迫条件下植物的根际效应及适应性机理、植物营养与环境生态等内容。

学习高级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了解当前植物营养学发展的新动态和研究的新领域,熟练掌握高级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

2、《生物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由于生物活动而引起地壳中元素迁移、转化、富集、分散,以及由此引起生物繁殖、变异、衰减等规律的学科。

主要讲授土壤有机质、粘粒矿物、胶体的表面化学、土壤溶液的特性与溶质、土壤的离子吸附与交换、土壤酸化学、土壤化学动力学、根际土壤的化学等内容。

学习和掌握生物地球化学知识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3、《土壤生态学》
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环境与生物间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平衡与演变规律的学科。

主要讲授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土壤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功能性过程及调控规律、土壤生态系统的
退化与生物修复等内容。

学习土壤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理论,了解当前土壤生态学发展的新动态和研究的新领域,熟练掌握土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
本课程以区域水资源-经济-生态复合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水循环模拟为基础,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为手段,围绕广义水资源在经济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过程、在遵循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的基础上,对广义水资源利用模式进行科学调控,实现广义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

主要内容包括:SPAC系统水热运输模拟、农业节水机理与技术、劣质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系统转化机理与演变规律、农业多水源联合调控与优化配置技术、农业水资源管理技术与模式、再生水灌溉环境效应与安全利用技术。

通过学习,掌握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熟悉主要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特别是农业领域内涉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科学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技术手段和研究前沿和进展。

(二)重要环节要求
1、研究生班讨论
硕士研究生班讨论课按学位点开设,每个研究生必须参加本专业的研究生班讨论课并踊跃发言、提问、质疑和讨论。

研究生班讨论课由学位点领衔人主持、研究生主讲并参与讨论,导师必须指导自己的学生准备和完成两次报告并尽量参与讨论和点评。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题,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要求外文文献不少于60篇),撰写综述报告并制作多媒体汇报材料,在1-3学期内完成两次以上读书报告并参与讨论学时硕士生不少于20学时才能取得学分。

研究生班讨论课每次时间一般为2小时,每生专题报告时间不少于25分钟,学位点领衔人负责课程的组织实施以及考核评分工作。

评分按100分制,研究报告占50%,多媒体汇报和讨论占30%,出勤占20%,按100分制计分,由导师和学位点其他导师共同商量评定,成绩分为优秀(80分及以上)、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不合格(59分及以下)四个等级。

考核成绩为优秀、良好、合格等级的记2学分,考核成绩为不合格者不记学分且须重修该课程,重修考核后仍不合格者不能取得学历学位证书。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是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通过考核,交流培养经验,检查培养工作,发现并解决问题,实行人才分流。

考核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前半期进行。

考核内容: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学术活动、文献阅读、科学研究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研究情况、学位论文进展情况以及对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

考核由学科组组织本学科点专家5-7人结合开题进行。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考核合格方可进行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延长学习时间。

3、论文选题与开题
开题报告一般在中期考核合格后、第三学期末完成。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公开举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为: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动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及创新性;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主要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由本学科专业5人以上专家(要求副教授以上)组成,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负责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

由指导教师填写《四川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审核表》,由各院(所)教务秘书报研究生处备案存档。

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修改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将终止培养。

对于进行开题报告后更换题目者,须按照上述程序重新进行开题。

4、论文实施与写作
应符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编制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相关要求。

五、毕业要求
(一)学分与成绩要求
学位论文应达到本学科学位论文要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三)其他要求
取得学籍满二年不足三年者,还需达到本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申请毕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