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背景分析
第一章杭州区域环境分析
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态势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开放地区,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
杭州经济发达,工农业总产值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茅。
据统计资料初步核算, 2003年杭州国民生产总值成功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92亿,同比增长15%;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27万元,折合3950美元,比上年又增加了13.9%,超西方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杭州国民经济正逐步步入一个良性运行的轨道,杭州市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承接上年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2004年一季度全市经济平稳运行,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处于较高的增长平台上。
初步统计,一季度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1.5%。
1-3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财政总收入112.11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6.67亿元,增长2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6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128元,同比分别增长12.6%和8.3%。
强有力的、快步伐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推动了杭州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杭州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杭州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世界各地的资本和人才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还吸引了众多的国内旅游者与入境旅游者,为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城市建设趋势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杭州城市化进程得到加快。
有关业内人士认为,未来10年-20年是我国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目前杭州城市化水平是40%,2020年将达到70%。
经国务院批准。
杭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萧山、余姚撤市设区,为大都市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杭州市紧紧围绕“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发展战略,先后实施4个高教园区,江东、江北工业园区,加速建设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江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重大工程,基本奠定了大都市空间布
局形态。
杭州市区将按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要求,实施“优二兴三”策略,推动城市人口重心和产业重心东移,按“一个主城、两个副城、六个旅游区”的空间布局框架,积极促进市区用地的调整和优化,并在钱塘江南、北岸为省、市级行政机关保留规划用地,逐步形成以钱塘江为轴心,沿江、跨江发展的多核组团式城市格局。
在交通建设上,实施以快速道路网络为主的城市道路建设系统工程,完成“33929” 工程(33条道路、9座桥梁、2个隧道、9个入城口),解决城市发展的"瓶颈",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到2004至2005年,初步构建杭州市城市一环、三纵、五横的骨干路网骨架。
到2006年-2008年,形成杭州市“一环、三纵、五横、十个过江通道、十六射”的快速路网,实现杭州市市区范围内“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交通格局。
加快“交通西进”,全线贯通绕城高速,建成杭千、杭徽高速公路,杭淳一级公路,构筑市域“一小时半交通圈”,加强与长三角的交通联系。
同时,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快和杭州市大都市战略深入推进的发展机遇,上城区区委、区政府确定上城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定位为:建设旅游休闲商务区,打造杭州RBD。
以建设特色街区为切入口,保护利用历史建筑,加快商贸旅游资源整合、布局调整、功能创新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旅游休闲商务特色更加突出,商贸旅游服务业占GDP的比例稳步增长,基本形成RBD 格局。
三、杭州旅游业发展态势
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风景旅游资源,杭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几千年人类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荟萃之地。
杭州旅游已经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2003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265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5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7%和16.4%。
其中,以观光、度假、商务会议为旅游目的的国内游客占总游客量的80.9%。
全年全市旅游业共创造了294亿元收入,比上年净增44亿元,增幅达17.6%,高出全市GDP增幅4.4个百分点。
全市入境游实现了重大突破,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首次超百万大关创下了105.62万人次的新纪录,旅游外汇收入
4.7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8.89%和27.91%;入境游客数超过桂林,排名升至全国第六。
其中,外国旅游者63.2万人次,增长41.1%,占入境总人数的比重达到60%,同比上年上升
5.1百分点。
外国游客的大幅增长,显示出杭州旅游国际地位的明显提升。
秀美的湖光山色是杭州旅游的魅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杭州旅游的灵魂。
以秀美的江南山水为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以绵长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底蕴的人文景观两者能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杭州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因此,杭州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也是中外游客游览的理想之地。
杭州历史悠久,拥有非常丰富的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
杭州拥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两江一湖”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五个国家森林公园——千岛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和青山湖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杭州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国家级博物馆5个。
全市拥有年接待1万人次以上的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20余处。
至2003年5月,全市拥有星级饭店181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家、四星级饭店17家、三星级饭店66家、二星级饭店86家、一星级饭店12家;旅馆、招待所2500余家,床位总数达到20万余张。
至2003年5月,全市旅行社达229家,其中,在杭国际旅行社28家;国内旅行社201家。
杭州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杭州正逐渐从注重自然资源和人造景观的开发,转向重视具有高文化含量资源的发掘,实施可持续发展。
当前杭州旅游业发展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杭州旅游业按照“大杭州、大旅游、大发展”的旅游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旅游西进”战略,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中心,以“三江两湖一山一河”为轴线,整合大杭州旅游资源,已经形成了大杭州旅游格局。
四、沪苏等毗邻地区对杭州旅游业的影响
(一)上海旅游市场分析
上海市市旅游委公布的上海旅游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上海市2003年接待入境旅游者超出300万人次,比去年增长10%;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45万人次,比2002年有30%的增长;接待国内旅游者约88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