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


4.5质量控制 4.5.1革兰染色 4.5.2抗酸染色 4.5.3培养基 4.5.4试剂 4.5.4.1每批号、每周需做质控的试剂 4.5.4.2每批号、每次试验需做质控的试剂
3
5.1革兰染色报告 5.1.1痰标本报告原则(见表1) “痰/气管吸出物标本涂片革兰染色结果解释” 5.1.2 BAL细胞离心涂片报告
1
内容
1.口咽部定植菌群变化对肺部感染的重要影响
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 (定植菌变化:健康人G+
免疫、基础病/住院、用抗菌药物 G-b )
2.肺部感染的常见机制
主要机制:吸入定植菌;吸入气溶胶;血播性; 附录A:“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类型及主要病原菌”
3.痰涂片对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诊断的重要作用
痰培养:敏感性低 / 培养+ 涂片:提高特异性和敏感性
4.支气管纤维镜标本定量培养的临床意义
特异性82%~91%,诊断价值远高于痰标本; 附录B :“适合诊断的病原及检验项目”
5.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的局限性
培养结果假阴性、假阳性的原因
汇总表 汇总表
2014/5/9
针对医疗机构微生物实验室 针对痰 (细菌) 培养项目:
常规细菌培养方法检测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检验流程 本规范的特色: (1)明确下呼吸道标本适合诊断的病原和检验项目; (2)要求细菌培养项目需同时做革兰染色涂片; (3)规范痰培养/气管吸出物的定性培养程序、气管镜采集标本的定
3.1 标本采集 3.1.1 咳痰 3.1.2 气管吸出物
注:仅当出现肺炎的临床表现(如发热或浸润)时采集气管吸出物标本, 否则勿培养气管吸出物,因气管在插管24h后即有定植菌,培养结果 可能与疾病不符。
3.1.3 血培养 注:当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伴有高热症状时,送检血培养(具体参考血培养
标本采集和送检要求) 3.1.4 诱导痰(通常不用于细菌培养) 3.1.5 气管镜标本

4.2 气管镜标本处理
4.2.1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定量培养 4.2.2 保护毛刷定量培养 4.2.3 接种其他培养基并培养 4.2.4 革兰染色标本处理 4.2.5 剩余BAL标本可用于其他病原检测(标本珍贵)
对剩余BAL标本离心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病毒、分枝杆菌、军团菌和真 菌培养;或做病毒、卡氏肺孢子菌、抗酸染色和真菌涂片染色(见参考文献 4的第六篇相关章节)(修改解释)。
3.1.5.1 采集气管镜标本注意事项 3.5.1.2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BAL) 3.5.1.3 保护毛刷(PSB)
2
2014/5/9
3.2 标本运送
注1:若送检标本超过2h,将导致有临床意义的致病菌数量减少,非苛养的口咽部定植 菌过度生长。为防止口咽部正常菌群的过度生长,可将标本放置2℃~8℃环境,但 培养分离到肺炎链球菌等苛养菌的机会和数量会减少。
5.2报告有临床意义的微生物 5.2.1应报告的病原菌 5.2.2培养和涂片相符合时报告的病原菌 5.2.3有临床意义的数量 5.2.4报告有临床意义数量的非优势菌 5.2.5报告有临床意义数量的优势菌
5.3对非致病菌的报告 5.3.1报告“肠杆菌科细菌” 5.3.2报告“非发酵细菌” 5.3.3只生长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5.3.4报告“分离到口咽部正常菌群”
革兰染色。 4.1.2 接种标本 4.1.3 培养 4.1.4 标本涂片及革兰染色 注1:革兰染色脱色时间因选用不同的脱色剂而异。1)95%乙醇脱色时间为30s;2)丙酮-
乙醇(体积比为3:7,棕色瓶室温保存,有效期1年)脱色时间1s~5s,脱色效果一致性 好;3)丙酮(试剂纯)脱色时间最短,当标本中含大量宿主细胞时脱色效果好。 注2:使用革兰染色仪染色的实验室按照厂家操作说明书进行,注意条件优化,使涂片染色结果达到满意效果。 4.1.5显微镜观察革兰染色结果 注:低倍镜下细胞计数、油镜下细菌计数半定量指标;
4.3 连续培养并观察慢生长菌
4.4 分离并鉴定下呼吸道重要致病菌(参见附录C) “常见可疑菌落形态及经典快速鉴定方法(16种)”(修改解释)
4.4.1链球菌属 4.4.2苛养革兰阴性杆菌(在麦康凯平板上难生长) 4.4.3革兰阴性双球菌 4.4.4革兰阴性杆菌(在麦康凯平板上生长良好) 4.4.5葡萄球菌属 4.4.6肠球菌属 4.4.7革兰阳性杆菌 4.4.8鉴定丝状真菌 4.4.9涂片时可见但培养不生长的细菌
2 Murray P.R., Baron, E.J., Pfaller, M., Tenover, F., and Yolken, R. 2006. 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9th ed. ASM Press, Washington, DC.
3 James V., Karen C.C., James H, J., Guido F., Marie L.L., David W.W.2011. 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10th ed. ASM Press, Washington, DC.
2 美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手册》(第9版).2006 3美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手册》(第10版).2011 4 叶应妩, 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 2006
5 Nagendra, S., P.Bourbeau, S.Brecher, M.Dunne, Rocco, and G.Doern.2001.Sampling variability in the micro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expectorated sputa and endotracheal aspirates. J. Clin. Microbiol.39:2344-2347. 6 Roson,B.,J.Carratala,R.verdaguer,J.Dorca,F.Manresa,and F.Gudiol.2000.Prospective study of sputum Gram stain in the initial approach to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Clin.Infec.Dis.31:869-874. 7 Gleckman,R.,J.DeVita,D.Hibert,C.Pelletier,and R.Martin.1988.Sputum gram stain assessment in community-acquired bacteremic pneumonia.J.Clin.Microbiol.26:846-849.
2014/5/9
Standard for Bacterial Culture Procedures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主要起草人: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胡继红
大多数微生物室每日近一半标本量:痰培养+药敏; 培养结果前后两天经常不一致; 培养生长的不同种类、数量细菌如何报告标准不统一; 定植菌、致病菌如何判断—标本是否合格如何判断? 培养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合;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陕西省人民医院 安徽省立医院
胡继红 任健康 马筱玲
卫生部北京医院
胡云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徐英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苏建荣
解放军总医院
罗燕萍
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向阳
1 美国微生物学会:《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技术及操作系列丛书.2004
养均不合格。 诱导痰 注:诱导痰标本只适用于检测卡氏肺孢子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对其他病原菌检出效果差。
4.1 痰及气管吸出物标本处理 4.1.1 标本处理要求
接种标本及涂片操作必须在Ⅱ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应尽快处理所有标本,特别是来自急诊、新入院患者和有创方法采集的标本(如:BAL和肺
活检标本),以保证致病菌的活性,避免造成重复采集标本; 使用全自动接种前处理系统的实验室按厂家说明书处理标本,洗痰、液化后自动接种和涂片
量培养程序; (4)明确了报告的临床意义和格式内容。
分析前
标本的采集、运送
标本初筛、合格判断
分析中 定性、定量培养、涂片流程
病原菌筛查和鉴定、质量控制
分析后
染色、培养结果报告(致病菌、非致病菌)、结果解释
支气管肺泡灌洗 BAL 保护毛刷标本 PSB 库什曼螺旋纤维Curschmann’s spiral fibers 夏科雷登结晶 Charcot-Leyden Crystal 弹性纤维 elastic fibers 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 cell 肺泡巨噬细胞 alveolar macrophages
5.4平板上无细菌生长 5.5结果解释
1 Susan E.Sharp, Ann Robinson and Michael Saubolle, ect. 2004. Cumulative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in Clinical Microbiology 7B,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ASM Press, Washington, D.C.
4 叶应妩,等.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 2006. 5 Nagendra, S., P.Bourbeau, S.Brecher, M.Dunne, Rocco, and G.Doern.2001.Sampling
variability in the micro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expectorated sputa and endotracheal aspirates. J. Clin. Microbiol.39:2344-2347. 6 Roson,B.,J.Carratala,R.verdaguer,J.Dorca,F.Manresa,and F.Gudiol.2000.Prospective study of sputum Gram stain in the initial approach to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 Clin. Infec. Dis.31:869-874. 7 Gleckman,R.,J.DeVita,D.Hibert,C.Pelletier,and R.Martin.1988.Sputum gram stain assessment in community-acquired bacteremic pneumonia.J.Clin.Microbiol.26:84684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