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矿产资源调研报告—资源潜力分析一、成矿地质条件构造位置地处西太平洋岛弧链,地质构造复杂。
该区是地球岩石圈中最复杂的构造活动区之一,由于受到邻近的西太平洋壳体、印度和澳大利亚壳体自中生代以来的相互作用以及新生代亚洲陆缘扩张的影响,自晚白垩世以来持续发生了强烈大规模的构造一岩浆活动,成为与岛弧火山作用有关的热液活动的主要场所。
这一特殊的地质环境决定了菲律宾矿产资源丰富,找矿潜力巨大,且金属矿床类型多属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型铬、镍矿床,和与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斑岩型和块状硫化物矿床,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及风化沉积的红土型镍、铝矿等。
区域控矿构造为近南北向的菲律宾大断裂。
矿区控矿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和火山机构。
金矿床主要产于与消减作用有关的岩浆活动带,与成分上从流纹岩、英安岩到安山岩的钙碱性一高钾钙碱性火山、次火山岩岩性有关,火山机构、断裂构造及与热液活动有关的裂隙系统是成矿流体活动及发生沉淀的有利场所,它们控制了矿床的就位空间。
与斑岩有关的矿床则主要为块状硫化物铜金矿,其为顶部往往为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沿近南北向的构造一岩浆带分布。
红土型铝土矿成矿要素则为富铝中基性岩及岩溶洼地。
风化破碎的高铝中基性岩搬运至附近的岩溶洼地,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的湿热环境植被发育,微生物滋生,微生物腐蚀岩石产生有机酸一弱酸不断淋滤洼地堆积物,使硅质活化迁移而铁铝富集形成红土型三水铝土矿。
第二节主要金属矿产成矿规律一、主要金属矿床类型菲律宾主要矿床有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型铬、镍矿床,和与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斑岩型和块状硫化物矿床,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及风化沉积的红土型镍、铝矿等。
(一)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型铬矿床菲律宾有9条含铬的蛇绿岩带,铬铁矿区一般主要出露斜方辉石橄榄岩。
铬铁矿体产于纯橄岩与斜方辉石橄榄岩的接触带上,矿体平行于围岩侵入,矿体呈脉状,受构造影响变化较大,形态复杂,常有分支复合现象。
由多条矿脉组成矿带,长200m--500m,宽几十米至一百多米。
单矿体长一般30m--200m,宽最小几十厘米,最大达十几米。
矿脉常被小断裂错断。
围岩为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
矿石块状、条带状、浸染状构造,由铬铁矿、铬尖晶石、橄榄石、辉石等组成,粒度2mm--5mm。
Cr2O3含量26--53%,一般35--45%,Cr/Fe一般在3左右。
矿体地表常有残坡积铬铁矿石分布,范围较原生矿体大,是原生矿的找矿标志之一。
矿床类型属于岩浆晚期矿床。
(二)斑岩型铜(金)矿床菲律宾斑岩型铜(金)矿床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岩带的近南北中央科迪勒拉造山带分布。
铜一金矿化与钙碱性侵入岩体有关。
成矿作用与石英闪长斑岩等侵人关系密切,成矿时代多为晚上新世。
(三)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研究表明,自新生代以来东南亚地区强烈的构造一岩浆活动是发生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化的最有利的大地构造环境,钙碱性一高钾钙碱性火山、次火山活动是形成浅低温热液金矿床最有利的地质构造背景。
矿床自然金和碲化物共生,可能均来自岩浆,但也可能有部分来自容矿围岩或地壳深部基底(l996,Cooke)。
下伏基底可能为金的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但最主要的还是为形成该区的成矿元素组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金的最主要来源来自深部上地幔和下地壳岩石圈,而浅部的围岩岩性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局部构造发育程度等最终决定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就位。
区域控矿构造为近南北向的菲律宾大断裂。
矿床受断裂构造和火山机构控制。
矿脉既出现于渐新世一上新世的侵入岩体内,又出现于同期的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系中。
主要矿化类型为石英脉矿化。
成因为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多形成于下伏斑岩铜矿的顶部。
沸腾作用可能是这些矿床中导致金沉淀的主要机制。
(四)风化沉积的红土型镍、铝矿床1、红土型镍矿菲律宾原生镍矿很少,镍矿几乎全部为次生矿床,其中99%为红土镍矿,多为高镍含量的铁矾土,大部分处在浅土层。
2、红土型铝土矿矿床类型为红土型三水铝土矿,矿床赋存的大地构造位置为环太平洋火山构造活动带的岛弧位置,富铝中基性火山岩发育,岩溶地貌发育。
岩溶洼地为基性火山物质受淋滤成矿提供了成矿环境。
这些洼地的标高在200m--450m。
岩溶洼地四周为峰林,成为相对封闭空间。
在洼地外的坡地、台地上未发现铝土矿。
矿床为含铝砂土层。
灰岩为铝土矿的直接围岩,矿体常赋存在灰岩形成的洼地和溶洞中。
矿体堆积于洼地中,小洼地一般为单一矿体,矿体形态受洼地的影响,大洼地因受岩凸等因素的影响,矿体延续性差,一个大洼地就不只一个矿体,矿体有的呈透镜体、囊状。
矿体均平伏产于基底溶岩上,其形态规模受洼地大小、形态、顶底板控制,多呈不规则状。
矿体均有表土层覆盖,其厚度为0.2O~O.40m,为表土层,底板为Daram 组基岩。
基底起伏大。
矿石颜色以褐红色一紫红色为主,次有黄褐色和杂色。
结构有砂土状、鲕状、豆状、碎屑状和块状,分布杂乱,无明显分层特征。
多数矿石粒径<lcm,以砂土状、鲕状、豆状、碎屑状产出,占矿石总量8O%以上,以砂土状最多;少数矿石粒径> lcm,所占矿石总量< 2O%。
矿石呈松散土状,矿石矿物主要为三水铝石和一水软铝石,AI2O3平均45%。
成矿机理为:风化破碎的高铝中基性岩搬运至附近的岩溶洼地,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的湿热环境植被发育,微生物滋生,微生物腐蚀岩石产生有机酸一弱酸不断淋滤洼地堆积物,使硅质活化迁移而铁铝富集形成红土型三水铝土矿。
富铝中基性岩是成矿的物质来源;因受地形地貌及外动力地质作用,富铝岩石不能就地成矿,因此,岩溶洼地是形成矿床的又一个成矿要素。
二、主要金属矿产分布空间规律铜(金)矿床主要沿环太平洋火山岩带的近南北中央科迪勒拉造山带呈带分布。
主要的铜矿产地在北吕宋山区的Zambales 、Benguet 、Nueva Viscaya 和南部Surigao del Norte、Davao 、Davao Oriental,棉兰老岛的Tampakan等地区。
铬铁矿主要分布于吕宋岛三描礼士省和北苏里高省的Dinagat岛等9条含铬的蛇绿岩带中。
红土镍、钴矿集中分布在菲律宾南部Davao Oriental和Palawan,其它有较大规模镍矿藏的省还有Surigao del Norte和Zambales。
铝土矿主要集中在菲律滨群岛中部东维萨亚的萨马岛地区岩溶洼地中。
金矿主要分布在在Baguio, Paracale, Masbate, Surigao 和Masara地区的构造一岩浆活动带的侵入岩体内及同期的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系中。
铁矿主要分布必可地区,东尼格罗省的Tagpo、Sab-Ahan、Lonoy和Bais地区,吕宋岛中东部北甘马仁省Domaco、宿务省Talamban地区等。
主要类型为接触交代-热液铁矿床。
三、主要金属矿产形成时间区内岩浆型铬矿床形成与白垩世基性—超基性岩有关;与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斑岩型和块状硫化物矿床,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等的形成则与从中渐新世到早中新世、更新世的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有关。
风化沉积的红土型镍(钴)、铝矿等形成于第四纪全新世。
第三节成矿远景区划分根据菲律宾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矿产类型及资源分布特征,初步划分出四个重要金属矿成矿远景区。
1、吕宋岛——棉兰岛铬、铜、金、铁成矿远景区;2、巴拉望——民都洛岛红土型镍、钴成矿远景区;3、萨马岛铝、铬成矿远景区;4、迪纳伽特岛铬、金、镍成矿远景区。
第四节找矿潜力分析经初步分析,在菲律宾对主要金属矿产圈出14个找矿潜力区。
一、吕宋岛——棉兰岛铬、铜、金、铁成矿远景区1、三宝颜省西必塔金、铜找矿潜力区西必塔金铜矿集区是菲律宾数处极具潜力的金铜找矿远景区之一。
2、北殊里肴铜金、铬找矿潜力区该区的博永安铜矿(Boyongan),地质学家估计的矿石储量约为2.19亿吨。
3、中维萨地区金铜找矿潜力区4、北吕宋铜、金、铁找矿潜力区5、棉兰老岛Tampakan铜、金找矿潜力区6、南吕宋三描礼士铬、铜找矿潜力区7、宿务托莱多铜、金找矿潜力区8、必可地区铁矿找矿潜力区二、巴拉望——民都洛岛红土型镍、钴成矿远景区1、巴拉望岛镍、钴找矿潜力区2、民都洛岛镍、钴找矿潜力区三、萨马岛铝、铬成矿远景区萨马岛铬、铝土矿找矿潜力区,其中潜力最大的矿区为西萨马省的BARI矿区、AMPI矿区。
主要寻找沉积型铬铁矿砂矿、红土型铝土矿。
四、迪纳伽特岛铬、金、镍成矿远景区1、铬铁矿资源菲律宾有9条含铬的蛇绿岩带,铬铁矿资源丰富。
据菲律宾官方资料1982年铬铁矿总储量3020万吨。
铬铁矿主要存在于吕宋岛三描礼士省和北苏里高省的Dinagat岛。
铬铁矿床的规模大小不等,较大规模的铬铁矿储量在几百万吨。
以岩浆型矿床为主,在萨马岛有铬铁矿砂矿床。
(1)三描礼士省铬铁矿资源已知三描礼士山脉有62个铬铁矿产地,有地质资料的仅21个。
各块段的典型矿床有Acoje(阿科杰)、Kinamaligan、Gahalao、Silaguin 、Coto (科托,位于三描礼士省马辛洛克地区)等铬铁矿床,而以Acoje铬铁矿床最著名。
Acoje(阿科杰)矿床,位于三描礼士山中北部圣克鲁斯南东东约16公里处,储量约348万吨,正在开采。
是最大的冶金级铬矿石生产地。
据信是世界上已知储量最大的难融铬矿。
矿体平行于围岩侵入,沿走向长8公里,跨越Acoje、Dawn、Aurora3个矿区,厚度达10m,受断层挤压局部达40m。
围岩均为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铬铁矿石类型有块状、条绦状、浸染状,由富到贫,逐渐过度。
矿石品位:Cr2o347-49%、Al2O314.1%、MgO6.8%、SiO21.2%,铬铁比2.7,属于冶金级。
(2)迪纳伽特(Dinagat)岛铬铁矿资源迪纳伽特岛是菲律宾国主要的铬铁矿资源相对富集地区之一,19世纪30年代。
首次发现有铬铁矿存在,联合国自然资源贷款基金于1989—1990年选择了菲律宾西部的巴拉望岛和东部的迪纳伽特岛2个地区针对铬铁矿开展矿产勘查,并重点对迪纳伽特岛主要铬铁矿区进行评价。
在迪纳伽特岛发现发铬铁矿为主,也发现有2处金矿点和2处镍矿体。
迪纳伽特以侵入岩为主,少量沉积岩。
侵入岩最主要有斜方辉橄岩和纯橄岩,部分辉长岩、玄武岩;沉积岩仅有少量礁灰岩和第四纪冲洪积。
断裂构造发育,北东向断裂早于北西向断裂,后期北东向断裂进一步活化,切割北西向断裂。
岛屿中北部已发现多处铬铁矿,有北部的Acojc--Mount Kanbilio--Krominco 的7处矿床,中部Velqre的7处矿床,矿点星罗棋布,据初步统计不少于50处,但泰山模均较小。
铬铁矿区一般主要出露斜方辉石橄榄岩,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北北东向、北西向二组。
铬铁矿体产于纯橄岩与斜方辉石橄榄岩的接触带上,矿体呈脉状,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50--60度,受构造影响变化较大,形态复杂,常有分支复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