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现在的教师对学生影响力越来越大,几乎可与孩子的父母、兄长相提并论。

学生喜欢某个教师,就会对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就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

所以,教师能否与学生很好的沟通,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形象,注重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养,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那么,怎样才能与学生沟通?
首先,教师应“为人师表”。

教师应“为人师表”,包含着两方面意思:一是教师的仪容、衣着。

教师的穿着要整洁、朴素,不必入时,但必须得体。

一个蓬头乱发、衣冠不整、不修边幅,或者衣着过于绚丽、曝露的教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即使他(她)有着渊博的知识,在学生的心目中也不会是一个受人尊重的教师,学生也不会乐意与你交往;二是教师的精神面貌。

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就应把烦恼、恩怨抛开,用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学生,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种朝气蓬勃的形象。

因为,人的情感对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情感发生障碍,就会降低认知效率。

假如教师不能处理好自己的个人问题,不能处理好社会、家庭矛盾,而把苦恼和愁容带进课堂,就有可能因为心境不好,精神状态不佳,给学生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教师可能会拿学生作为发泄的对象,给学生施以压力,从而使学生莫名其妙,造成心理紧张;或者因为精神萎靡不振,魂不守舍,上课时稀里糊涂,使学生无所适从。

这样,既影响了课堂教学,给学生留下不良印象,也疏远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其次,教师要有美好的内在形象。

如果说较好的外在形象是学生对老师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等内在的素养,就是学生对老师的理性认识。

后者远比前者更为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和久远。

一个教师仅仅具有潇洒的外表,而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他的形象是不可想象的。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应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师的道德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

教育劳动自始至终是人与人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其劳动对象是人,劳动产品是人,劳动手段也是人。

教育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行业的道德要求更高,教师应具有敬业精神,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师的劳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奉献。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要有执着的信念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不应该斤斤计较个人名利,计较个人得失。

假如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在课堂上生动而形象地给学生讲授道德修养,可在课下却说话不检点,与同事不团结,斤斤计较个人的名利。

这样的教师无论有怎样高的教学水平和渊博的学识,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会黯淡无光的。

同样,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也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

只有品行端正,知识渊博的教师才会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才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因为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自身的言谈举止、道德风貌、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生活作风,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榜样示范的力量。

一般说来,教师的学识越丰富,教学水平越高,学生所付出的时间越少,得到的东西越多,学生学得越易,兴趣越高,效果也越好。

这样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自然是不同一般的了。

此外,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到自己的外在仪表形象,也要具备美好的内在形象。

然而如果除了上课,绝少与学生接触,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学生就会对你敬而远之。

那么,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不完美的。

为此,教师应有博大的心胸、豁达的心态,要常与学生接触交谈,善于倾听学生心声,虚心接受学生意见;尊重、关怀和理解学生,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是与学生沟通的必要途径。

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的需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为
违纪学生发糖”的故事就耐人寻味。

有一天,陶行知校长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候。

陶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

陶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

”接着又掏出一颗糖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遂掏出第三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又拿出第四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面对“肇事者”,陶先生“反其道而行之”,历数了他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个个“闪光点”,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学生去写检查,更没有让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却产生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尊重的力量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

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因此,尊重也更易使人悔过。

尊重绝不等于纵容,她往往可以唤醒人的良知,常常可以产生无法估量的教育效应。

尊重学生,是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个体的差异。

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特别是有错误的学生。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场所。

”“教育的奥秘就是教师热爱学生。

”你热爱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尊敬你,热爱你。

有时,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

爱,是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的精神雨露。

一般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即亲“好生”疏“差生”。

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就不会完美。

教师要懂得为学生着想,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与学生的关系:热爱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尊重所有学生,而不是歧视学习成绩后进、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教师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人为的将学生分成等级,不能亲疏有别;要办事公道,不徇私情;要分清是非,主持正义,赏罚分明。

事实上一般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帮助,渴望老师尊重他们,能给他们指点迷津,使他们能在同学和老师的心目中占一席之地。

所以,教师对“差生”不能疏远,更不能另眼相看。

教师要“宽以待人”,对学生持“宽容”的态度,因为宽容是一种美德。

然而,宽容决不是放纵或者听之任之,而是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的一种处事方法。

它要求我们对学生该严则严,该宽就宽,灵活掌握尺度。

宽容的目的在于给犯错误的学生以改正的机会,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促使他们从思想上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加以改正。

所以,对待“差生”,教师要亲近他们,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的从交谈中得到信息反馈,进行多种形式的赞扬和引导,同时也不放弃友善的批评,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老师的工作,它包括严格的要求和批评,这都是为了他们的进步和成长,从而沟通师生的感情。

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才会越来越完美。

总之,教师是一本教科书。

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塑造,影响着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影响学生的一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