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 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作用

论文 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作用

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作用摘要:教师鲜明而又丰富的人格魅力对于有很强可塑性的学生来说,将有效地感染和影响其个性的形成。

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博大的爱心和人文修养等方面。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保证,伟大的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感召力。

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的过程中,教师言行举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指导着学生掌握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充当着示范者的角色,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很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欢迎,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志趣,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学生;成长;影响一、引言作为一名教师,经常听到学生说他们喜欢某某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某老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

据观察这“喜欢”与“不喜欢”与老师的性别、年龄及课程并无联系。

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而是涉及到一个老师的方方面面,比如学识、能力、性情、言行举止、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的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

教师的人格既含有该群体共有的普遍性的心理特征,又包括每位教师个体所别具的风格和气韵。

前者是教师人格的基本构成,具有稳定性,后者是教师人格的独特构成,具有特殊性和个性化倾向,两者合成了教师鲜明而又丰富的人格魅力。

人格赋予了教师个体生命以鲜明的本我色彩,对于有很强可塑性的学生来说,将有效地感染和影响其个性的形成,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不容低估。

二、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具有这样条件的教师不但在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和协调跟学生以及同事的关系,会创造出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使自己在教学和科学活动中更具主动和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

所以,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

自身的修养和文化底蕴。

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还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

魅力型教师应从点滴入手,自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师人格,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面向当今社会的新型教师。

不断潜心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提高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的知识愈丰富,他个人对知识、科学、生活的态度就愈鲜明,学生就会从他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他们的老师,并且学习他们老师追求知识的精神。

无私的爱和仁慈的心。

一个要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必须要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如慈母般地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

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

用博大的胸怀容下性格各异与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这样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学生的长者,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因此,身为人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质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更要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热冷暖放在心间。

拥有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才会产生强大的震撼与感染,显出十足的人格魅力。

平常心和理智。

教师充当着团体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必须要有一颗平常之心。

平常心是一种冷静、客观、理智、忘我的心态。

如果教师缺少平常心,就会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细心、冷静和理智,造成“情绪化”,其表现是:当心情好时,就会兴致高涨,春风满面,要么看学生的“问题”不成问题,心不在焉敷衍了事;要么又突然变得耐性十足,对“问题生”百般“教导”,翻来覆去不厌其烦。

当心情不好时,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当场甚至大庭广众之下大发雷霆,不是声色俱厉地批评,就是随意严厉地惩罚。

这些行为,不仅是学生不能接受,就是生活中我们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人。

作为教师,尤其是想做魅力型的教师,应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接纳他人,宽容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把情绪化带进课堂,把积极乐观的一面展现给学生。

超越自我和敢于创新。

教师的工作就像伸缩性极大的橡皮筋,有些人比较“悠闲自在”,有些人却“没完没了”。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让教师主宰课程,即教师不仅要是专业课程的实施者,还要是专业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教师的经验仍然重要,但不再是复述书本知识经验,而是建立在学科教育理论和专业学识基础上因思想而获得的经验。

为此,教师要会走终身学习的路子,成为学习型教师。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学问和研究,创新教育更需要学问和研究,指导学生的发展需要学问和研究,促进教师的自身成长也需要学问和研究。

没有学问,无从指导学生和提升自我;没有研究,无从产生自主的认识。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教师最突出的特征是会学习,学习已变成了他们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一种终身享用的福利。

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

教师的主动精神意味着:第一,善于创造性地执行,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和琐碎;第二,善于人生规划或生涯设计,为自己争取发展的机会;第三,像蚂蚁一样自强不息,遇到任何障碍都不断寻找新的出路。

因为,教师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学生对教师满怀热切期望和充满新奇感,但是不牢固,它会随着学生对教师逐步了解而发生变化,或是增长,或是下降,乃至完全丧失威信,所以,教师要有主动精神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善,创造新的学习环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丰富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

儒雅的风度和端庄的仪表。

作为爱与美的使者,教师不仅要具有敬业和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须有通达的性情、高雅的涵养、宜人的风度、美好的自身形象。

教师仪表是教师整体风范之一,主要包括教师的音容笑貌、文明的举止、正派的作风、渊博的知识、儒雅的风度,甚至衣着发式,教师礼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师的个体和群体形象,是教师个体和群体的个性修养乃至综合素质的外现,教师的审美观、价值观甚至是责任感、事业心都由此可窥一斑。

教师仪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就折射出一定的文化内涵。

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仪表礼仪不可轻视,更不可忽视。

教师着装应使其更具道德魅力、审美魅力、知识魅力及行为规范的魅力,使服装无形中为增强自身自信心、提高工作效力、协调人际关系、正确引导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交际口才和交际能力。

具有这种能力的教师,他们很会说话,很讲究语言艺术,注重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得心应手。

这样的教师学生喜欢接近,并很容易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他的口才,他的能力让学生折服,他对学生教育的话语才有分量,才富有感召力,对学生产生着巨大的震慑力,对学生的教育是深远的。

众所周知,教师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仿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诸多角色。

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的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如果他们把教师看成是模仿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特征。

总之,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好老师,教师本人不仅需要具有一般公民需要的良好品质,而且需要具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特殊品质,教师人格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其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作用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虽已人到中年,却始终不能忘怀中小学时代的老师的原因。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无处不在。

透射出丰满的人格魅力的教师,其言行、思维方式等等都会久远地萦绕在学生的心中,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观念、行为,甚至是人生道路的选择。

教师高尚的人格对学生不仅仅是一种暂时性的教育因素,而是像种子一样撒播在学生心田,迟早会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绽放出灿烂和美好。

许许多多的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不计个人得失,在一方讲台上送走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岁月。

(一)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作用众所周知,教师丰富的知识、高昂的理想、虔诚的敬业态度以及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的无声召唤。

激励的力量来自适宜的目标,教师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一种动力,它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

当学生仅仅为了通过升学考试而学习,其动力来自个体生命的外部,是一种游离与于心灵需求的外部动力。

而教师崇高理想和敬业精神作用于客体学生,通过内化吸收,可以转变为一种洋溢在胸中的内驱激情,就能常保求学创业所必备的内部动力,从而形成心灵渴求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在这种学习类型的转化中,教师的人格魅力起到了激发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这种因师生日常相处而对学生的心灵所显示出来的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比课堂上人生观教育所运用的语言更富有魅力。

教师的人格好比一部好书或一部好的电影,其潜在的人格力量可以影响一个集体或某个人的一生。

(二)对学生品德的提高有良好的参照作用小学生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这时期,他们需要确立自己的生活坐标,由于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形象具体,其人格魅力能为学生提供行为规范的榜样,最容易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师那种磊落的襟怀、突破功利羁绊的道德人格,无疑对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其道德行为和渗透其中的道德观念对学生构成了生动的道德主导因素,使学生能够自觉意识到要按照教师所显现的具休可感的道德规范来校正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而对自己重新设计。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人格是学生行为的具体参照物,这个参照物要求学生对照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从而把教师的人格力量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品质。

空洞的道德说教能从外部制约学生的道德作为,但不能促使学生对灵魂的自我审视。

更不会用活生生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的德行,作出自我调节,恰恰相反,难免会出现时下并不罕见的德育中的逆反心理。

《颜氏家训·慕贤》中说:“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