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网络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网络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梁群(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当前,大学生的网络沉溺以及网络信息污染、黑客入侵、网络安全等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社会公德降低、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三个方面的道德问题。

网络的过度开放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偏移,网络的非理性环境容易导致大学生的道德情况下滑,虚拟的网络容易给大学生心理与社会人格的扭曲提供良好环境。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应总结网络的特点并为我所用,发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并不断创新;提高我们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网络素质,建立起合格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F626[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2-09-21[作者简介]梁群(1985-),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引言当代大学生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社会群体,是当代社会中思维较活跃的一部分人,他们具有个性明显、信息吸收广泛、创新度高、对外界反应敏感等特点。

所以当代大学生在建设现代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任中担负着主要历史责任。

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对我们人类的各个方面的渗透逐渐加强,互联网除了给人类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它的广泛性,也给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带来不可估计的影响,在校的当代大学生是深受其影响的群体之一。

最近,涉及到大学生的网络沉溺,网络信息污染、黑客入侵、网络安全问题等不断出现在人们面前,这些现象显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孕育和促进大学生新的价值观形成的同时,也给其道德建设带来新的困难。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创新学校德育对策、重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与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三个方向的道德问题:第一,社会公德降低。

社会公德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解释:一是指人们在一些事关重大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国家提倡或认可的道德规范。

这是法律意义上的社会公德;另一种是指日常的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的最起码、最简单的、由公共大众形成的生活准则。

本文所说的大学生社会公德存在于第二种解释中。

第二,诚信缺失。

如学费。

每学期开学时,总有一部分学生怀着各种心态能交却不交,用家长给的学费消费、上网。

这边拿着父母的辛苦钱消费,那边却跟学校说家里困难。

又如考试。

从期中、期末测验到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考试,抄袭、替考,既让学习不好的学生能够通过考试,同时让成绩好的学生能够转到外快,也给商贩提供客源,表面上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再如简历。

伪造证书、虚假文凭、虚假经历。

上课代点名、撒谎请假、逃课等,从这些最小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

第三,拜金主义。

现在大学攀比现象严重,吃穿名牌,拜金严重,而且这些人中有的家庭条件的确一般。

在网络之间交往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的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其中也包括道德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现在,互联网中的道德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自律道德和他律道德:一是逐步下滑的“自律道德”。

自律道德主观性强,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特殊性会导致人的主观价值标准不明和自主意识不清,从而自律道德下滑,造成网络道德缺失。

主要有以下表现:网络的自由及不友好:网络为虚拟社会,对个人而言,掌控很难,这些因素为道德意识的弱化提供了温床。

假如缺少了道德的约束和自主的道德意识,网民很可能进入失控的状态。

网络和现实的脱节:网络本意是要营造出一个真正公平的环境和秩序。

但平等的代价却是身份的消失,人成为了一种虚拟实在体,真实的人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社会。

网络与现实的分离使得人在真实社会存在的同时又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社会,导致了人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的分离。

二是“他律道德”作用低下。

他律道德是客观的,但网络的虚拟缺少规范和管理,人们很难形成这种外部限制。

网络的虚拟,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使得现实中的规范和秩序不起作用,这就给人们提供了超越管制和释放实际压力的特殊的空间。

所以,在网络上,人们可以为自己的行为第2012年第10期(总第407期)商业经济SHANGYEJINGJINo.10,2012TotalNo.407[文章编号]1009-6043(2012)10-0016-0216--做任何辩解。

他律道德的无法形成使得大都数人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中表现出与自己现实身份不同的行为。

三、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1.网络的过度开放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偏移。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信息平台,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在这里交织、交融、也会冲突。

大学生在网络上接触较多的西方文化及宣传论调之后,就会与他们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突。

如果大学生接触到太多的西方政治后,就十分容易破坏学生脑中现有的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

使他们脑中的观点产生偏移,可能使我们广大的大学生采取政治冷漠态度,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千辛万苦培育出来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产生偏移,多年培养出来的观念与原则付诸一炬。

2.网络的非理性环境容易导致大学生的道德情况下滑。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盛,心中无限自由,但事实上,没有理想的现实社会生活,现实中到处充满限制与约束。

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严格受到法律、责任等社会规范的制约,行为受诸多方面的限制,这就在他们心里产生落差。

同时,网络是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没约束的地界,这就让许多大学生沉迷于非理性的状态,他们在虚拟社会中作出道德抉择时,往往以自己的意志自由度为主,放纵、失去方向,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造成人格道德下降,从而在现实社会中迷失道德取向。

3.虚拟的网络容易给大学生心理与社会人格的扭曲提供良好环境。

网络社会是虚拟的,这就使许多大学生出现逃避社会现实的问题。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不满和挫折,在网络环境下可以找到安慰和满足,这就诱使大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网络中,用网络交往来逃避现实生活,消极的对待现实生活。

有调查表明,许多大学生已经出现相当程度的“网络迷恋症”、“网络孤独症”等心理问题。

四、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对策及建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

在网络环境下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和模式,将网络为高校所用,已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1.总结网络的特点并为我所用,发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并不断创新。

既然我们要求大学生不上网是一件不能达到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来为高校的德育工作作出贡献。

用先进的文化铺满网络阵地,同时用网络中强大的信息资源来加强德育教育的开展工作,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给广大大学生营造一个努力、健康、向上、多彩的网络文化氛围。

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挖掘出网络的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我们组织的正面教育活动,我们可以成立各种以学习为主的聊天室,给学生提供一些成长的信息,可以探讨一些与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热点,可以邀请各种教师和专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学生与专家的单独交流,以聊天的形式给予学生真正的帮助,结合自己的经历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帮忙,和学生用平等的方式交流,用细致的教育工作者的经历与态度来教育帮助学生,真正实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2.提高我们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网络素质,建立起合格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特别的新要求,特别对于网络了解及应用这一部分的要求更高。

首先要努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网络素质,增强职业技能及敏感性。

还要努力学习网络技术及信息知识,把自身综合素质提高。

努力将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主动分析预测思想行为的性质,更精确地把握学生的的思考方式、思想发展方向,并及时采取强力措施,将问题消灭在还未发生之前,明确目标,全面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3.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作为我国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绝对是一个眼界开放,理念成熟,接受思想教育信息最广泛的群体,他们非常理性,他们的总体思想状况是将抗向上的。

虽然总体是好的,但如果有些学生对网络的利用不当,影响学习、毫无节制,花费大量的精力沉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对身心皆无益,有些甚至出现上网成瘾,思维减慢,影响正常的社交活动等异常的心理现象。

只有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大学生引导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才能做好德育工作。

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开设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给予学生方向的引导及有效的帮助,还可以进行讲座,也可以单独给予特殊学生帮助,为学生能够解决心理困难。

让学生了解网络,做到未雨绸缪,帮助学生躲离网络陷阱,对已出现问题的学生要进行调适和帮助治疗,使网络中的大学生健康成长,拥有正常的生活。

4.加强对网络行业的宏观管理、对传媒机构和网民的道德素养教育,建立强化网络道德功能的保障机制和法律法规,确保网络的健康运行,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体系,会使网络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在网络虚拟环境下,高等教育思想道德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的大工程,这不是单一方面的付出就会获得好的效果的,这必须由社会、政府、家庭及大学生本身的努力,才能使现状变得更好,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建设一个健康、有序、绿色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1]陈秉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3]姜国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模式的构建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责任编辑:董润萍]梁群:网络与大学生道德教育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