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制果脯加工及质量控制

干制果脯加工及质量控制

实验五干制果脯加工质量控制与检测
一、实验原理(实验时间约
2."5--3 小时)
果脯是以食糖的保藏作用为基础的加工保藏法。

利用高糖溶液的高糖渗透压作用,降低水分活度作用、抗氧化作用来抑制微生物生长发育,提高维生素的保存率,改善制品色泽和风味。

二、实验目的
1、理解果脯制作的基本原理。

2、熟悉果脯制作的工艺流程,掌握果脯加工技术。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
1、实验材料:
苹果、柠檬酸、白砂糖、NaHSO
3、"CaCI2等。

2、设备:
手持糖量计、热风干箱、不锈钢锅、电炉、挖核器、不锈钢刀、不锈钢锅、台秤、天平等。

四、实验方法
1、工艺流程
原料选择T去皮T切分T去心T硫处理和硬化T糖煮T糖渍T烘干T包装
2、"操作要点
(1)原料的选择:
选用果形圆整,果心小,肉质疏松和成熟度适宜的原料,如倭锦、红玉、国光以及槟子、沙果等。

(2)取2 个苹果,去皮、切分、去心:
手工去皮后,挖去损伤部分,将苹果对半纵切,再用挖核器挖掉果心。

(3)硫处理和硬化:
将果块放入
0."1%的CaCI2和
0."2—
O."3%的NaHS03昆合液中浸泡4—8小时,进行硬化和硫处理。

若肉质较硬则只需进行硫处理。

浸泡液以能淹没原料为准。

浸泡时上压重物,防止上浮。


后捞出,用清水漂洗2—3次备用。

(4)糖煮:
在锅内配成与果块等重的40%的糖液(100ml水),加热煮糖,倒入果块,以旺火煮沸后,大约需要20 分钟,此时果肉软而不烂,并随糖液的沸腾而膨胀,表面出现细小裂纹。

此后每隔5 分钟加蔗糖一次。

第一次、第二次分别加糖8g,
第三、"四次分别加糖10g,第五次加糖15g,,各煮制20分钟。

全部糖煮时间约需1 小时,待果块呈现透明时,即可出锅。

每次测下糖度并记录,最终糖度为55-60%左右。

(5)糖渍:
趁热起锅,将果块连同糖液倒入容器中浸渍24-48小时。

(6)烘干:
将果块捞出,沥干糖液,摆放在烘盘上,送入烘房,在100C的温度下干燥至不粘手为度,大约需要烘烤3-4小时。

(7)整形和包装:烘干后用手捏成扁圆形,剔除黑点、斑疤等,装入食品袋、纸
盒最后装
箱。

五、产品的质量标准:
1、感官指标:
色泽:浅黄色至金黄色,具有透明感。

组织与形态:呈碗状或块状,组织饱满,有弹性,不返砂,不流糖。

风味:甜酸适度,具有原果风味,无异味。

2、理化指标:
总糖含量:65-70%。

水分含量:18-20%。

3、微生物指标:
细菌总数<100个/g。

大肠菌群<30个/g。

致病菌不得检出。

六、讨论题
(1)产品若发生返砂和流糖是何原因?如何防止?由于果脯、蜜饯生产时一般都采用糖煮工艺,温度较高,并且一般都采用
蔗糖,在贮藏温度低于10C时,容易结晶析出而返砂”另外若制品中葡萄糖的含量较高,也易结晶析出。

由于糖液中还原糖占总糖比率不适,往往引起“返砂”、“流汤”或“返糖”缺陷。

返砂”和“流汤”现象出现在果脯生产中
为了避免糖制过程中糖的返砂,糖制时常加用一部分饴糖(麦芽糖、葡萄糖和糊精的混合物)或者淀粉糖浆(麦芽糖、葡萄糖)或蜂蜜(含葡萄糖和果糖)。

因为这些糖有抑制晶核生长和增进糖液饱和度的作用,从而防止蔗糖“防砂”。

另外,对于含酸量较少的原料,糖制时可加入少量的酒石酸和柠檬酸,有利于蔗糖的转化,当转化糖的含量达30%〜40%时,也可达到防止返砂”的目的。

返砂程度将随还原糖含量的增多而减低。

返砂的果脯,失去正常产品的光泽、容易破损,严重影响成品的外观和质量
正常果脯成品的含水量为17一19%,总糖含量为68—72%,其中还原糖含量为43%,占总糖含量的60%以上时,不会“返砂”成(品表面或内部产生蔗糖结晶)和“返糖”成(品发生葡萄糖结晶)现象,这时产品质量最佳。

煮制果脯的糖液,特别是苹果等含有机酸少的果品的糖液,在煮制过程中应加入一定量的有机酸,调整其pH值,这样可以控制佐糖液中还原糖比例。

实践中得出,糖液pH 值调为2—
2."5时,经90分钟煮制,其中蔗糖的大部分发可以得到转化,产品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2)果脯制作中烘烤温度是否应尽量高一些以提高生产效率?水分散失不均匀,干燥不好;果品的香气类物质在加温下都是很容易挥发的,如果温度高或者加温时间长,那么会影响果脯风味。

一般来说,使用缓慢升温的办法,尽量保持果脯中心温度与外表一致来干燥是比较有利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