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流域水资源量分配思路以及探讨

黄河流域水资源量分配思路以及探讨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措施研究导读:长江黄河流域防洪规划,黄河流域洪水泥沙管理的认识与思考,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目录一、理论篇对黄河流域洪水泥沙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1复件黄河流域产水产沙系统的划分及中游重点区的编码 4国务院批复长江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11国务院批复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12黄河流域产水产沙系统的划分及中游重点区的编码 13黄河流域地表水可利用量分析计算 20黄河流域防洪工程征地调查研究 23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研究 27黄河流域宁夏水权转换实践与关键技术探讨 32黄河流域气候与水资源演变特点研究 36黄河流域人口变化与水权制度变迁研究 40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43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的认识与思考 44黄河流域三水转化关系及其模式探讨 46二、发展篇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及对策 54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评价 57黄河流域水资源量调查评价 60黄河流域水资源量分配思路探讨 63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 65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 69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规划 72黄河流域水资源状况及变化规律研究 74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概要 77黄河流域需水量预测的GRNN模型研究 81黄河流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分析 83黄河流域用水及治理之隐忧 87黄河流域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流域水管理对比分析 92黄河流域与区域水利发展战略初步研究河海大学综合战略研究中心 97 黄河流域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正式投产发电 101小黄河流域设计洪水的分析计算 102遥感技术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105中国防汛抗旱2009.4黄河复杂难治的主要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利用的逐步增加,水库调蓄影响等改变了天然洪水水沙过程,黄河的水沙关系朝着更加不协调甚至进一步恶化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近20年这种关系变化变得尤为突出,从而造成黄河河道主槽萎缩、平滩流量减小,小水大灾,严重威胁滩区及沿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治国理念,水利部提出构建民生水利的治水新思路,黄河洪水泥沙管理既要确保黄河防洪安全,为沿黄各省(自治区)创造安全的建设环境,又要实现洪水资源化,以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库和河道主槽的泥沙淤积。

自2001年起,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进行了大量的洪水泥沙管理的实践和探索,黄河下游开展了8次调水调沙和3次利用并优化桃汛洪水过程冲刷降低潼关高程的试验,实施了小北干流放淤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1黄河上游洪水泥沙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黄河上游径流和洪水主要来自黄河干流兰州以上,沙量主要来自安宁渡上游右岸支流祖厉河和内蒙古河段右岸的十大孔兑,主要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

1986年开始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蓄水运用以来,由于其具备多年调节作用,增加了沿黄引耗水量,进入宁蒙河道的年径流量减少,年际、年内分配更趋均匀,导致进入宁蒙河段的水沙关系越加不协调。

目前,宁蒙河段水沙关系已恶化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程度。

主河槽逐年淤积萎缩、河道向宽浅散乱演变,平滩流量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3000~4000m 3/s 降为当前的1500m 3/s 左右,局部河段平滩流量不足1000m 3/s 。

该河段由全年基本保持冲淤平衡转变为以淤积为主,河道边界条件的恶化,导致凌汛期水位偏高、槽蓄水增量偏大,排洪行凌能力持续降低、工程防洪能力随之下降、凌汛灾害加重。

内蒙古河段近20年间发生8次凌汛堤防决口,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巨大。

当前,制约黄河上游塑造协调水沙关系的问题主要有: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设计运用方式不满足水沙调控的需要,同时又缺乏具有控制性的水沙调控工程;宁蒙河段防洪工程标准低、质量差,河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沙及河道冲淤测报体系不完善,水沙运动规律研究成果还不能支撑水沙调控;发电生产与河道输沙调度运用矛盾突出。

1.2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解决潼关高程不断淤积抬升和小北干流河道主槽淤积萎缩的不利局面,2006年起,黄河防总先后进行了3次利用并优化桃汛洪水过程冲刷降低潼关高程的试验。

2006年试验潼关高程由327.99m 降至327.79m ;2007年试验潼关高程由327.98m 降至327.93m ;2008年试验潼关高程由328.05m ,又降至327.98m 。

试验进一步深化了对黄河水沙运动规律的认识,减少了万家寨水库淤积,调整了淤积形态,天桥水库、小北干流河段得到冲刷,三门峡水库淤积部位得以改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为解决黄河下游主槽不断淤积萎缩,中小洪水大漫滩的险恶局面,黄委抓住小浪底水库建成运用的有利时对黄河流域洪水泥沙管理的认识与思考收稿日期:2009-4-16作者简介:王震宇(1955-),男,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震宇蔡彬(黄河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郑州450003)摘要: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导致主槽不断淤积萎缩,“二级悬河”形势加剧,河道工程控溜能力降低,中常洪水高水位、大漫滩、小水大灾,河势游荡多变,引发“横河”、“斜河”、“滚河”,危及堤防安全和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洪形势日趋严峻。

因此必须将防洪工作重点由洪水控制转向塑造协调水沙关系,加强洪水泥沙管理,建立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塑造协调水沙关系,通过全面提高工程抗洪能力、完善水沙测报体系、加强水沙关键技术研究加强防汛信息化建设和尽快落实下游滩区补偿政策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洪水泥沙管理综合能力和水平,解决黄河防洪问题。

关键词:黄河流域;洪水泥沙管理;指导思想;措施建议1洪水泥沙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42009.4中国防汛抗旱机,充分利用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中游已有水库群,探索了基于小浪底水库单库调节为主;基于空间尺度多库调度水沙对接;基于干流水库群水沙联合调度;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三库联合调度;三门峡、小浪底两库联合调度为主等不同的调度模式的调水调沙。

2002年以来,经过3次试验和5次生产运行,黄河下游最小主槽平滩流量由试验前的1800m 3/s 恢复到2008年的3810m 3/s 左右,洪水时滩槽分流比得到初步改善,“二级悬河”形势开始缓解,下游滩区“小水大漫滩”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探索了一套调整水库淤积形态、下游河道局部河段河槽形态的措施和黄河干支流水库群水沙联合调度的运行方式,深化了黄河水库、河道水沙运动规律的认识。

但是黄河中下游塑造协调水沙关系还存在以下问题:水沙调控体系还不完善,中游缺乏大型水沙调蓄工程,沁河缺乏水库工程控制;对水库和河道淤积影响最大的粗沙来源区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黄河下游“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形态尚未改变,洪水漫滩引发“横河”、“斜河”,甚至“滚河”的问题制约水库调度措施的实施;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相对滞后,滩区181万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滩区补偿政策尚未建立;洪水泥沙测预报还不满足洪水泥沙调度管理的需要;水库加沙技术尚未突破,水流输沙效率还比较低。

2.1整体布局根据黄河不同河段的水沙特点,从流域治理开发的全局出发,完善的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应包括:以干流龙羊峡、刘家峡、大柳树、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七大控制性工程为主体,以支流陆浑、故县、河口村、东庄水库为补充。

通过这一完善体系的优化调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提高黄河不同河段洪水和泥沙的调控能力,变不利水沙过程为有利水沙过程,使之适应河道的输沙特性,提高输沙效率,减少河道淤积。

构成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主体的黄河干流七大骨干工程和支流骨干水库开发任务不尽相同,对水沙调控的作用也各有侧重,但作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有机组成,可以根据黄河上中下游水沙调控要求和综合治理开发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骨干工程的联合运用。

近期主要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和古贤水利枢纽、大柳树水利枢纽建成以前,利用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等干支流水库联合运用调水调沙,使下游河道主槽过流能力扩大到4000m 3/s 以上,并遏制宁蒙河段主槽淤积萎缩和潼关河床高程抬升的趋势。

中期在干流碛口水利枢纽建成后,形成完善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干流七大骨干工程和支流水库联合运用,通过“调水调沙、增水减沙”的方法,对黄河的洪水、径流、泥沙和南水北调西线入黄水量进行有效调控。

随着外流域调水工程逐步生效,远期入黄水量达到170亿m 3以上,通过合理的水资源配置进一步增加黄河输沙用水,充分发挥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作用,协调黄河水沙关系、使河道主槽基本上冲淤平衡,较长期保持各河段一定过流能力的中水河槽。

2.2指导思想塑造协调水沙关系应遵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目标,以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和防洪工程为基础,以准确的水沙测报、水沙运动规律研究成果、数字防汛系统为支撑,坚持“拦、排、放、调、挖”综合处理泥沙方略,坚持洪水管理与泥沙管理并重,在确保防洪防凌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塑造协调水沙关系,努力实现水库、河道主槽减淤,维持河道主槽基本输水输沙功能。

2.3近期目标黄河上游:以提高防凌综合能力为契机,全面提高宁夏、内蒙古河段堤防抗洪强度和河道整治工程控导河势能力,建立完善的水沙测报体系,规范刘家峡水库及以下水利枢纽排沙运用方式,辅以河道疏浚措施,遏制宁蒙河道主槽不断淤积萎缩的局面,随着海勃湾水利枢纽的建成运用,联合调度刘家峡和海勃湾水利枢纽,改善内蒙古河道水沙关系,控制主河槽最小平滩流量不小于1500m 3/s 。

黄河中游:加强中游粗泥沙来源区治理,不断减少粗泥沙入黄沙量,继续加强小北干流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控制和稳定河势,联合调度万家寨、三门峡水库,利用并优化桃汛洪水过程冲刷降低潼关高程。

黄河下游:全面建成标准化堤防,建立滩区运用补偿政策,全面整治“二级悬河”,联合调度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水库群,汛前利用汛限水位以上剩余水量,开展基于小浪底水库人工塑造异重流调度的调水调沙生产运行,汛期对中小洪水,实施基于“预泄、控泄、凑泄、冲泄”的调水调沙,实现水库、河道减淤,扩大或维持下游河道主槽最小平滩流量4000m 3/s 。

2.4远期目标黄河上游:在对现有水利枢纽淤积情况和宁蒙河道冲淤规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十大孔兑”水沙过程的严密监测,利用龙羊峡、刘家峡及大柳树和海勃湾水库群进行组合调度,对宁蒙河道进行有效冲刷,较好地恢复主河槽的排洪能力,全面提高宁蒙河段防洪防凌能力。

黄河中下游:在中下游水沙调控体系基本完善后,做好古贤、三门峡、小浪底、故县、陆浑、河口村水库的水沙联合调度,对黄河的洪水、径流、泥沙进行有效调控,协调黄河水沙关系,缓解河床淤积、主河槽萎缩、二级悬河加剧等不利形势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