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2课件——测罗经差
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2课件——测罗经差
2.求观测时太阳的计算方位Ac。常用的计算方法是: (1) 《航海天文历》和函数计算器法; (2) 《太阳方位表》法; (3)《航海天文历》和《B105表》(或NP401表)法。
3.求罗经差=Ac-CB
二.利用《航海天文历》和函数计算器求罗经差
ctg Ac=cosctg Dec csc LHA-sincctg LHA
3.观测注意事项
(1)应观测低高度天体的罗方位,其高度应低于 30°最好低于15°。
(2)观测时应尽量保持罗经面的水平。 (3)为避免粗差和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一般应 连续观测三次,取平均值作为对应于平均时间的 罗方位。罗经读数读至0.5,观测时间准确到1m。 (4)观测时应测天体的中心方位。
第四节 观测北极星方位求罗经差
北极星的赤纬趋近90°极距小于1°。
而且在北纬中、低纬海区所见北极星在周日视
运动中的方位角变化范围不超过2°。
当天体赤纬趋近90°,方位趋近0°时,由推
算船位的误差而引起天体计算方位的误差趋于
零。
北极星的高度近似等于测者纬度,相对
较易识别,
北极星是北纬中、低纬海区观测天体求
表列视时 LATT ,表间距为4m (中天前、后 1小时之内间 距为2m)。每页左列引数为上午(a.m.)视时,右列引 数为下午视时(英版表中视时用罗马数字表示)。 以T 、DecT、LATT为引数,从表中查得太阳半圆方位AT, 其第一名称与测者纬度同名,第二名称上午观测为“E”, 下午观测为“W”。
(2)附表:附表主要是“太阳赤纬表”和
“时差表”,它们均按4年中有1闰年的规律排
列的,所以每个附表中又分4个小表。
查表引数是观测时的年、月、日,可查得世界
时12h的太阳赤纬Dec和时差ET。使用附表一般
不用内插。
2.利用《太阳方位表》求罗经差的步骤
( 1 )观测太阳罗方位 CB ,同时记下观测时
277°,求罗经差Δ C? 返回
ZT
17-02
12/8
ZD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MT 09-02
12/8
GHA 313-45.6 Dec’ 14-50.2 N d -0.7
m.s 30.0 d 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in Dec cos A c cos
使用该式时应注意: c恒为“+”;
Dec 与 c 同 名 , Dec 为 “ + ” , 异 名 为
“-”; Ac为半圆方位,第一名称与c同名,第二
名称真出为“E”,真没为“W”。
2.利用《太阳方位表》求太阳真出没方位Ac并 求罗经差
测者纬度c3423.0 N,所以用《太阳方位
表》第二册(或Burdwoods tables)。
1.根据观测日期从“太阳赤纬表”和“时
差表”中查取太阳赤纬Dec和时差ET
Dec=1448.0 (准确至0.1) ET=-4m56s≈5m(准确至1m)
2.求视时LAT
c 122-50.7 -)m 120-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间。
(2)根据观测日期从“太阳赤纬表”和“时
差表”中查得太阳赤纬Dec和时差ET。
(3) 求观测时的视时LAT
LAT=LMT+ET=ZTDEW+ET 视时LAT需要换算成上午(a.m.)视时或 下午视时(p.m.)才可查表 。(1~12)
(4)求计算方位Ac:由于实际的、Dec、LAT不可
ht=ho-d-+p+SD=0°
如在式中取眼高e=16m,则d=7′;取平均
蒙气差=30′。视差p很小,可忽略不计;取
SD=16′(平均视半径),得
ho21′2/3D(太阳平均视直径D=32′)
当用目视看到太阳下边沿视高度约为太阳 直径时,此刻观测的太阳罗方位即是太阳 真出没罗方位 。
要根据推算纬度和当时的太阳赤纬就可以求得太阳
真出没时的计算方位,
利用该法可以相对简便地求出罗经差,因此,它是
船上核验罗经差常用的方法之一。
一.观测太阳真出没的时机
只有当太阳真高度=0°时才可观测到太
阳真出没的罗方位。那么,什么时候太
阳真高度ht=0°?
这是观测太阳真出没罗方位的关键。
设目视观测太阳真出没时的下边沿高度为ho,则
由《航海天文历》查出观测日世界时12h(或观
测时刻的世界时)的太阳赤纬Dec .
赤纬和观测时测者推算纬度c代上式,即可用
函数计算器求出计算方位Ac,
例4-9-4:1996年8月11日,推算船位 C3445.0 N,C16301.0 E,测得太阳真没罗 方位CB286.5,求罗经差C。
GHA 314-15.6 Dec
14-50.2 N
Ec 122-50.7 c 34-23.0 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HA
437-06.3=77-06.3 W
Ac=arcctg(cos 3423.0 tg 1450.2 csc 7706.3-sin
3423.0 ctg7706.3)
Ac=84. 6 NW=275.4
CB 277. 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 1 . 6
三、利用《太阳方位表》求罗经差
1.《太阳方位表》的结构
该表共分两册,第一册包括纬度0~30°(英
版称Daviss Tables,戴氏表)
利用上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c恒为“+”;
Dec与c同名,Dec 为“+”。 Dec与c异名, Dec 为“-”; LHA和Ac均为半圆周法; Ac的第一名称与测者纬度同名,第二名称上午 观测为“E”,下午观测为“W”。
例4-9-1:1996年8月12日,船时SMT 1702,推算船位 c3423.0 N,c12250.7 E,测得低高度太阳罗方位CB
罗经差的良好物标。
求北极星的计算方位Ac
Ac=(90-Dec0)sin(LHA-RA0)sec 查表引数为春分点地方时角LHA和测者推算 纬度c。
二、观测北极星方位求罗经差的步骤
由于北极星是二等星,较不易观测,而且观测 误差相对大一些,应尽可能连续观测3次取算 术平均值,在观测北极星罗方位CB的同时记下 观测时间和推算船位。 根据观测时间,利用《航海天文历》求出 LHA=GHAcEW。 。 以c和LHA为引数从“北极星方位角表”中 查得北极星半圆计算方位Ac。 求罗经差C=Ac-CB 。
Dec趋近90°时,由、引起的误差 A趋近零。
北极星是北纬35以下海区在夜间测定罗经差
的良好物标。
2.由于罗经面的倾斜而引起观测天体罗方位的误 差B(简称倾斜误差)
B=tg h
当倾斜角一定,被测天体的高度h越 低,倾斜误差B越小;
当被测天体的高度h一定时,倾斜角 越小,倾斜误差B越小。
Ac
84.7 NW= 275.3
CB 277.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ΔC
-1.7
第三节 观测太阳真出没方位求罗经差
在周日视运动中,当太阳的中心通过地心真地平时
称为太阳的真出或真没,此刻太阳真高度ht=0°,
这时观测太阳的罗方位不需要记录观测时间,只需
观测天体求罗经差与上述利用陆标测定罗 经差的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观测的 物标是天体。
CB是天体的罗方位,TB是天体的真方位
海上是以推算船位为基准求得的天体的 计算方位Ac来代替天体的真方位TB。
观测天体求罗经差的计算公式为 :
Δ C=Ac-CB
ctg Ac=tg Dec cosccsc LHA-sincctg LHA 二.观测注意事项 1.用推算船位求得的天体计算方位Ac代替天 体真方位所产生的方位误差A
利用计算器求罗经差
由航海天文历查得8月11日 GMT1200的 太阳赤纬Dec=1506.0 N
C=3445.0 N
利用太阳方位表求罗经差
由太阳赤纬表查得8月11日 GMT1200的太阳赤
纬Dec=1506.0 N
AT 71.8 ΔADec -0.1 ΔA -0.2 ——————————————— Ac 71.5NW=288.5 CB 286.5 ——————————————— ΔC + 2.0
第二册包括纬度30~64°(英版称
Burdwoods Tables,柏氏表)。每册又分主表
和附表。
(1)主表:分前后两个半册,前半册是赤纬与 纬度同名,后半册是赤纬与纬度异名。查表引数 为:
Leabharlann 表列纬度T ,表间距为1°,列在每页右上角;
表列赤纬DecT,表间距为1°,共计0~24°,列在每页 第一行;
D +2-50.7 =+11m
ZT 17-02 D + 11 ET -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T 17-08 5-08
12/8 pm
AT ΔADec ΔALAT
85.3 -0.7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