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Midas做悬索桥分析-典尚设计

用Midas做悬索桥分析-典尚设计


悬索桥成桥阶段和施工阶段分析
图 3. Y-Z平面上的平衡
在Y-Z平面上的平衡方程如下:
Ti
z i − z i −1 li
− Ti +1
z i +1 − z i li +1
= Pi
z Gi − z i hi
+ Wci
( i = 1 , 2 ,..., N − 1 )
⋅⋅⋅⋅⋅⋅⋅⋅⋅⋅⋅⋅⋅⋅⋅⋅⋅⋅⋅⋅⋅⋅⋅⋅⋅⋅⋅⋅(b) 在此 Pi 是第i个吊杆的张力, hi 是吊杆的长度。 由(a)和(b)可以得到N-1个方程。
F2 = F2 + dF2 Lo = Lo
= [C ] −1{ds}
, F3 = F3 + dF3
更新
+ dLo
图 4. 通过已知条件 T x 表现弹性悬链线单元的静力平衡状态
1
典尚设计-路桥效果图、三维动画
悬索桥成桥阶段和施工阶段分析
1.2.2 确定整体结构形状
( i = 1, 2, ..., N − 1 ) ⋅⋅⋅⋅⋅⋅⋅⋅⋅⋅⋅⋅⋅⋅⋅⋅⋅⋅⋅(a)
在此 Ti 为节点i-1和节点i之间的主缆单元的张力, l i 是主缆单元的长度, T x 是主缆张力的 水平分量,主缆张力的水平分量在全跨相同。 在横桥向,即Y-Z平面上的力的平衡如图3所示。
2
典尚设计-路桥效果图、三维动画
2
=1 ( zN 2 Nhomakorabea+
z0 ) +
f
1.1.2 水平面内的分析 与竖向平面的分析一样,也可以得到如下N-1个水平面内的平衡关系公式
⎛ y i −1 − y i y i − y i +1 ⎞ ⎟ Tx ⎜ + ⎜− di d i +1 ⎟ ⎝ ⎠
=
Pi
y Gi − y i hi
= W si
y Gi − y i z Gi − z i
20m
20m
图 10. 吊杆上部节点力的平衡
Tx ×
H1 H2 − Tx × = 101.3tonf 20 20
20 H1 20 8.648 × (Tx × + 101.3) = × (4277.699 × + 101.3) = 8.175m 20 4277.699 20 Tx
→ H2 =
主塔旁边第二根吊杆上端节点的Z坐标为:
L
T x 也是通过节线法来计算,也是已
4
典尚设计-路桥效果图、三维动画
悬索桥成桥阶段和施工阶段分析
已知条件 : (lx,
ly, lz , 水平力F1 = Tx )
Lo
未知条件 : F2 , F3 , 以 Tx 为基础假设:
λ=−
wl x 2 F1
, Lo = (l x 2 + l y 2 )(
1 2
= 96.8tonf
3
典尚设计-路桥效果图、三维动画
悬索桥成桥阶段和施工阶段分析
主跨垂点相邻吊杆 : 9.68tonf / m × 17.5m × 主跨垂点处吊杆 : 9.68tonf / m × 15.0m ×
f fn fn n o ot ot t 555 . .4 .4 4 +++ f fn fn n ooo t t6 t7 7 ... 424 878
图5为自锚式悬索桥的初始平衡状态。把主缆平衡状态分析计算的主缆反力作为外力施加在杆 系单元上(输入初始内力) 。
H
H Wi Wi
Va H
Vp
Vp
Va H
Wi 图 6. 初始平衡状态自锚式悬索桥分离图形
2
典尚设计-路桥效果图、三维动画
悬索桥成桥阶段和施工阶段分析
1.1 节线法
该方法采用了日本Ohtsuki博士使用的计算索平衡状态方程式,是利用桥梁自重和主缆张力 的平衡方程计算主缆坐标和主缆张力的方法。其基本假定如下: (1) 吊杆仅在横桥向倾斜,垂直于顺桥向。 (2) 主缆张力沿顺桥向分量在全跨相同。 (3) 假定主缆与吊杆的连接节点之间的索呈直线形状,而非抛物线形状。 (4) 主缆两端坐标、跨中垂度、吊杆在加劲梁上的吊点位置、加劲梁的恒荷载等为已知量。 吊杆间主缆的张力分布如图1所示。
为 zi
( i = 1 , 2 ,..., N − 1 ) 和 T x ,共有N个未知数,所以还需要一个条件才能解开方程组。作
为追加条件使用跨中的垂度f与跨中、两边吊杆的竖向坐标的关系公式。
3
典尚设计-路桥效果图、三维动画
悬索桥成桥阶段和施工阶段分析
zN
自锚式悬索桥的主缆和加劲梁是连接在一起的,加劲梁受很大的轴力作用。如图5所示,加劲 梁的两端和主塔顶部会产生很大(桥轴方向)的位移。即主缆体系将发生变化,所以从严格意义
来说初始平衡状态分析计算的主缆坐标和无应力长与实际并不相符。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给 杆系单元输入初始内力来解决。
图 5. 自锚式悬索桥加劲梁两端和主塔顶部的变形
图 1. 主缆张力
1
典尚设计-路桥效果图、三维动画
悬索桥成桥阶段和施工阶段分析
一般来说将索分别投影在竖直面和水平面上, 利用在各自平面上张力和恒荷载的平衡关系进 行分析,下面分别介绍竖向和水平面内的分析过程。 1.1.1 竖向平面内的分析 下图为主缆在竖向平面上的投影, 假设一个跨度内的吊杆数量为N-1, 则吊杆将该跨分割成N 跨。
123.046 − 8.179 = 114.867 m
图 2. 投影在X-Z平面上的主缆形状和力的平衡
在此, Wsi 是将加劲梁和吊杆荷载平均到主缆上的均布荷载, Wci 是主缆的自重。根据力的 平衡条件,在第i个节点位置的平衡方程式如下。
T1
d1 l1 di li
= T2
d2 l2 d i +1 li +1
= Λ = TN
dN lN
= Tx
Ti
= Ti +1
如图9所示,通过下面的关系式计算H1。
H1 20m
=
RA Tx
→ H1 =
RA Tx
× 20 =
1849.85 4277.699
× 20 = 8.649 m
主塔旁边第一根吊杆上端节点的Z坐标为:
131.7 − 8.654 = 123.046 m
第二根吊杆上端节点坐标可通过第一根吊杆上端节点的平衡条件来计算。 H1 H2 101.3tonf
Tx =
M c 356546.25 = = 4277.699tonf f 83.35
利用上面求出的水平张力和主塔的反力可以计算出主塔旁边第一根吊杆上端节点的坐标。
4
典尚设计-路桥效果图、三维动画
悬索桥成桥阶段和施工阶段分析
Tx RA 20m 图 9. 主塔反力 H1
⎛ z i −1 − z i z i − z i +1 ⎞ ⎟ Tx ⎜ + ⎜− d d i +1 ⎟ i ⎝ ⎠
= Pi
z Gi − z i hi
+ Wci = Wsi
+ Wci
( i = 1 , 2 ,..., N − 1 ) 在此, Wsi 是均分到主缆上的加劲梁和吊杆的荷载, Wci 是主缆自重。上面公式中的未知数
垂点C处的弯矩Mc计算如下:
1 2
= 1849.85tonf
Mc = 1849.85 × 750 ×
1 2
− 101.3 × (355 + 335 + 315 + " + 75 + 55 + 35) − 89.2 × 15
= 356546.25tonf ⋅ m
利用
M c = Tx ⋅ f 条件,计算水平张力为:
2. 地锚式悬索桥初始平衡状态分析例题
2.1 桥梁类型以及基本数据
三跨连续的地锚式悬索桥,全跨116m(183+750+183) ,详细数据如图7所示。
50m
7@20m
18@20m
2@15m f =83.35m
18@20m
7@20m
50m
183m
750m
183m
图 7. 三跨连续地锚式悬索桥
分类 加劲梁自重 附属构件平均集中荷载 主缆单位长度自重 吊杆单位长度自重
主跨 9.680tonf/m 4.5tonf/EA 0.8528tonf/m 0.0132tonf/m
边跨 9.680tonf/m 4.5tonf/EA 1.2625tonf/m 0.0132tonf/m
将附属构件的荷载换算成集中荷载, 加在吊杆下端节点上。 主缆和吊杆的自重需要通过反复迭 代计算才能确定(因为只有确定了主缆坐标位置才能确定重量) 。
2.2 用节线法计算主缆坐标
2.2.1 主跨主缆坐标的计算 垂点和主塔顶点坐标为已知点,利用节线法计算主跨主缆的坐标。 分类 垂点 主塔顶点 X(m) 595.0 220.0 Z(m) 48.35 131.7
用节线法计算地锚式悬索桥形状时,要把加劲梁的均布荷载换算成集中荷载加载在吊杆的下 端。 主跨的一般吊杆 : 9.68tonf / m × 20.0m ×
( i = 1 , 2 ,..., N − 1 )
在此,水平张力 T x 可由竖向平面内的分析获得,主缆两端的y轴坐标 y 0 , 所以共有N-1的未知数 y i ( i = 1 , 2 ,..., N − 1 ) 可通过方程组计算。
y N 为已知值,
1.2 精确平衡状态分析
1.2.1 确定主缆线形 通过节线法确定的主缆初始线形因为基本假定(假定2)的假设,可能与主缆的最终实际线 形有所差异。所以需要以节线法确定的初始线形为基础,使用悬链线索单元做更精确的分析。首 先把主缆两端的锚固点、主塔底部、吊杆下端均按固结处理,然后建立由弹性悬链线主缆和吊杆 形成的空缆模型。 通过节线法计算的主缆两端坐标和无应力长作为弹性悬链线的已知参数。 无应 力长 0 是以主缆两端坐标为基础计算而得,主缆的水平张力 知参数。初始平衡状态的精确分析分析流程图参见图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