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垃圾分类(环保)综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垃圾分类(经济生活角度)1.【必要性与可能性】(1)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使生态保护更加迫切。
(2)经济社会的发展,已能够为垃圾分类处理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严格垃圾分类。
(3)【特殊性】: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4)【民生】:可以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5)【城市】:提高新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改善城市形象(6)【环境】: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7)【消费】: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绿色低碳,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要关注空气质量、做好健康防护、减少烟尘排放、坚持低碳出行、选择绿色消费、养成节电习惯。
(8)【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成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簪(9)【企业】:倒逼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企业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践行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10)【套话】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11)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责,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促进资源优化配置(12)市场:引入市场机制,投资主体多元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垃圾分类处理效率(13)【关键词触发】之前造成过生态破坏➡️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自然资源随意使用➡️国有自然资源管理监管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典型例题:莆田人民历经20年不忘初心的坚守和奋斗,使木兰溪实现了从“水患之河”到“安全之河”的华丽转身,继而向“生态之河”挺进,成为推动当地经济腾飞的“发展之河”。
1999年至今的20多年间,历任莆田市委、市政府整体施策、多措并举,逐一克服软基筑堤、裁弯取直、征地拆迁、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难题,接续推进木兰溪治理;【触发知识宏观调控】探索从社会、市场筹集资金,建立生态基金,形成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模式;【触发知识社会资本】限制高耗水项目落地企业进驻,主动淘汰一批投资大、税收高但高耗水项目;【触发知识市场准入】创新性加入了环保、能耗等产业准入条件,工业园区外严禁审批工业企业项目,沿岸食品加工等污水排放企业逐步退出或搬迁;重点构建电子信息、鞋业、工艺美术等6个千亿产业和高端装备等4个500亿产业,构建LNG冷能梯级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触发知识相关产业】建成九鲤湖等13个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挖掘河道周边乡村旅游资源,推动生态效益变成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
【要能触发乡村振兴】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是如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14 分)【参考答案】①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助力木兰溪治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宏观角度】②拓宽了社会资本投资渠道,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模式【社会资本角度】③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比较特殊,不是放宽准入),深化环保审批制度改革,推动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
【市准角度】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相关产业角度】⑤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可以积累的术语】,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助推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乡村角度】二、垃圾分类(政治生活角度)以题带热点专题复习典例1从2000年开始,我国就在试点城市推动垃圾分类,但由于各城市在垃圾分类硬件设施、推动力度等方面原因,垃圾分类效果并不如人意。
2019年6月25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修订草案以专章形式对“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进行详细规定,这是生活垃圾分类首次被纳入国家立法当中。
草案明确,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规范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城市生活垃圾”的表述修改为“城乡生活垃圾”。
草案还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结合生活垃圾分类情况,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差别化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并在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后公布。
同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用重典治理环境违法行为的部署,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的要求,对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工业固体废物,擅自倾倒、堆放危险废物等违法行为,草案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并对相关违法行为增加了拘留的处罚措施。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的这些规定对于垃圾分类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①修订草案以专章形式对“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进行详细规定,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拟人法,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垃圾分类由地方规定上升为国家制度。
【法律触发】②草案将“城市生活垃圾”的表述修改为“城乡生活垃圾”,推进了建立覆盖农村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有利于共同推动城乡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万能金句使用范围的扩展】③修订草案还要求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央部署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差别化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这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民主集中制触发】④修订草案要求各地政府要充分征求公众意见,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增强公民的参与热情。
【公民触发】⑤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的要求,有利于各级政府更好地坚持依法行政。
【人大执法检查------政府依法行政】⑥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并对相关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有利于坚持党领导一切,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垃圾分类的法治化进程。
【党触发】典例2 垃圾分类法治化大量的生活垃圾全部被填埋或焚烧的环境代价很大,如果分类后,按照不同垃圾的特点进行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后续处理会更经济。
2019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
首次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写入法律。
修订草案明确,“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符合本地实际的分类方式,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实现垃圾分类制度有效覆盖”。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立法工作。
(9分)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推进生活动垃圾分类制度立法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对依法治国】②贯彻依法治国方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要求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立法,可以为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生活垃圾提供法律依据。
【对依法行政】③法律是公民的根本的行为准则,推进生活动垃圾分类制度立法工作,有利于引导居民的行为,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引导公民】④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法律氛围】三、垃圾分类(生活与哲学角度)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同时也是“贡献者”,注重突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与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行为规范。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通过张贴宣传挂图、播放宣传片、邀请各界代表参与讨论、招募和培训志愿者等活动,宣传、贯彻、普及垃圾分类科学知识。
这是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的体现。
3.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垃圾分类为人类造福。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要是因为公民行为方式受工作性质、生活习惯、经济水平、区域特点等多种因素影响,垃圾分类无法给出统一规定。
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
垃圾分类涉及到方方面面,具体针对垃圾分类中的突出问题,重点选择影响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为作为核心内容。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垃圾分类的推进要从公众中来、到公众中去的基本原则,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贯彻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典型例题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知识,说明在垃圾分类实践中该街道是如何贯彻群众路线的。
(12)①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分)②该街道树立人民是垃圾分类工作主体的意识,心系群众,把垃圾分类作为重要民生工程:(3分)③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从群众中获取智慧和办法,创新了自治自管的工作模式,找到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办法:(3分)④挖掘群众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调动广大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领群众不懈奋斗,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3分)典型例题2:环保部《“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的制定和出台是为了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增强环境意识、责任意识,提高环境道德水平,强化环境法制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同呼吸共奋斗”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
《准则》编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
编写过程遵循源于公众、用于公众;从公众中来、到公众中去的基本原则。
《准则》的内容具体针对大气污染问题,重点选择影响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为作为核心内容。
结合材料,请你总结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
答案:(1)尊重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国务院制定和出台《准则》,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在全社会形成“同呼吸共奋斗”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就体现了这一点。
(2)根据现有的联系,结合具体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并遵循源于公众、用于公众;从公众中来、到公众中去的基本原则编制《准则》。
这是通过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的表现。
(3)发挥关键部分的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准则》的内容具体针对大气污染问题,重点选择影响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为作为核心内容。
就是发挥了关键部分对整体的积极推动作用。
四、垃圾分类(文化生活角度)以题带热点专题复习典型例题: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