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各种各样的形

4.各种各样的形

第册第课授课时间(主备:吴姗姗审核人:同组成员)
4. 《各种各样的形》(初定稿)
课题《各种各样的形》课型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从课前准备开始到教学全部过程,全由学生主体的活动贯穿着:探索——感受——体验——联想——表现——评价各个环节。

探索:课前与学生交流,寻找能滚动的东西带入课堂。

体现出自然和生活是第一课堂。

创作表现来源于生活。

感受:在滚动玩耍时,看、摸、闻等触觉行为,影响着学生对物体的认识。

体验:玩耍的经历说明了物体的形态、特征、共性。

联想:滚动中物体位置不断变动,其快慢、翻转、碰撞、弹蹦、滑行、停止,引出学生对生活中有关现象的记忆和联想,触发了创意思维。

表现:学生作品中丰富的形、色、线充分体现了儿童的感受和思维。

真实的物体充实着他们的形象思维。

评价:学生讲述和交流所画景象情节,词语和绘画两种语言的互动促进和扩展了儿童的表现力。

学生分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好奇、好动成为他们的特点。

课堂上,哪怕有那么一丁点儿令他们希奇的事,便会控制不住情绪,笑笑闹闹,跑跑跳跳,使课堂难以安静。

尤其是在实施美术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需安排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课堂秩序往往更难调控。

对这种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果采取强硬的命令或粗暴的斥责去规范学生的行为,往往是难以奏效的。

这时教师要运用教学的机智、采用随机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需求,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点引导到有序的学习活动中来,使其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用形的分解方法,发现和了解生活中的物象可以用不同形状概括,初步掌握观察和概括的基本方法。

能用形的组合方法,学习运用剪、撕、卷的方法,利用各种各样的形状表现自己喜欢的物象。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情意目标:
通过学习过程初步树立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了解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可以概括生活中的物象,学习用形的组合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尝试利用不同的方法和多种形状完成一幅粘贴画。

难点剪、撕、卷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示范作品、以及相关的绘画材料,课件等常规用具。

学生准备蜡笔、油画棒、水彩笔等。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课前准备习惯养成:
用具准备情况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
实践创作小结
手工类材料
一、播放视频:《七巧板——变变变》。

师问:你看到什么形状?这些形状分别组成了什么?
二、游戏:
出示各种形状的教具,让学生观看并快速说出形状的名称:正
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
板书课题:各种各样的形
三、新课讲授
1、指导学生看美术课本,分析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外观是什么
形状组成的。

师:请你找一找,图片中的物体都由什么形状组合而成的?
2、组织交流、研究。

游戏活动:教师展示生活中物体图片,如书包、服装、电视机、
台灯、手推车、房子……
3、拼摆游戏:指导学生分组利用教具摆出一个生活中的物
品或自然界中的形象。

教具:每小组一个学具盒,装有彩纸制作的各式各样的形状。

4、指导学生欣赏书中的学生优秀作品,并回答问题:
(1)、小朋友的作品利用了哪些基本形?表现的是什么?
(2)、你喜欢哪一幅?并说出理由。

四、教师演示:
任选一幅小组拼摆的作品继续进行演示:
1、摆形状。

2、粘贴。

3、加细节。

使用剪、撕、卷等不同的方法。

五、作业:
1、用剪、撕、卷的不同方法,将彩纸变成不同的基本形。

2、将不同的基本形进行有趣的组合,粘贴出自己喜欢的物
象。

六、艺术实践:
1、所表现的物象要突出特点。

2、综合概括形状的组合有变化。

3、粘贴的方法。

4、鼓励有创意地大胆表现。

学生体会到
不同形状带
来的不同效
果,突出圆形
特点
让学生学会
自评、互评,
学会学习和
自我教育,成
为“可持续发
展”的学习
者。

七、评价:
1、你学会了在生活中找出不同的形状吗?
2、你的作品都运用了哪些基本形?分别都表现了什么?
八、拓展:
观看课件,动画介绍七巧板游戏。

(提醒学生收拾整理工具材料,保持教室卫生、整洁,课后洗
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卫生习惯。


板书设计 4.各种各样的形
想-- 剪-- 摆-- 贴
教学反思详见修订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