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究
象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和行政区分割,长
期以来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服务功能 重叠、各自为政的问题一直没能得到 很好地解决,区域内难以实现诸如供 水、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和金融等公共 服务与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尽管经 过各地政府努力目前这一现象已经大 为改观,但过去遗留下来尚未解决和 新出现的问题依然较多。其中,又以港
角23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到国内生 存。目前长三角地区高科技产业比重 决定在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以代表
产总值的39.0%,而国外其他五大城 偏低,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创 国家参与东亚地区国际航运中心的竞
市群都在70%以上。特别是作为长三 新就是明证。应当说,产业趋同只是一 争,总投资达 2000 亿元。投资额达
为1 5 . 6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术、管理和人才优势,生产要素大量输
32000元,是全国人均水平的3倍多。长 出,以达到在全球范围内合理调配资
三角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珠三角和 源的目的。长三角地区由于经济国际
京津冀的总和,单位国土面积的产出 化程度相对较高,劳动力素质、产业基
也大大高于以上两地,为我国经济社 础、区位优势、政策和国家战略背景、
果,工业“三废”排放数量逐年增加;另 形成,阻碍了有潜力企业的崛起,导致 水大港而导致大批货源流失。为此,宁
一方面,粗放型增长方式也是抑制国 区域内企业生产和销售能力偏弱,无 波在2002年的海港规划中提出了要
际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法形成规模效应。同时,由于企业缺乏 “以上海为中心,以北仑、江苏太仓港
市
发展相对滞后
研
究
13
2009(10)
本 期 聚 焦 长│三│角│区│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 工业基地之一,集聚了大量国内外轻 口和机场建设问题尤为突出。
WTO以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 重工业。然而在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
长三角港口建设问题因多年来
益密切,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得 也呈现出产业和产品结构趋同、低端 缺少协调,出现了很多矛盾。据统计,
现
优势
市网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目前,长
代
城
1.1 长三角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三角正在迅速壮大成为世界第六大城
市 研
(1)国际资本和技术的转移。20 市群,而其中心城市上海正以世界城
究
2009(10)
12
长│三│角│区│域│发│展 本 期 聚 焦
市为目标进行规划发展。在上海市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了要形成以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四 个中心”为目标的发展格局。另外,上 海正在大力引进和建设以金融和生产 者服务为代表的富有国际竞争力、产 业推动力和市场影响力的高端服务 业。由此极大增强了上海与世界的联 系,为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更好地融 入全球城市体系网络添加了砝码。
角地区的首位城市,上海服务业的比 种表面现象,如何打破地区壁垒、开放 143.10 亿元的一期工程也已于 2005
重远没有达到世界城市的水平,还不 市场,共建服务支撑体系提高企业的 年底前正式建成。
能很好地给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 竞争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大小洋山港建设直接影响到北
较好的支持。近年来,浦东作为上海发 2.1.3 基础设施功能重叠,无序竞争现 仑港的发展,宁波方面于是决定兴建
(1)国际化水平较高。20世纪80年 代中期以来,长三角地区选择了外向 型经济作为经济跨越的新支点,使投 资环境日趋完善,经济国际化程度大 为提高。特别是自2002年起,长三角核 心区16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额已 连续4年超越珠三角,成为我国实际吸 引外资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举办各 种国际会议最为频繁的地区。
宁波北仑港建立集装箱码头后,
济发展模式也不容乐观,经济高速增 对当地企业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 一直没有解决箱源供应的问题,腹地
长的背后是资源的高消耗。经济粗放 地分割市场边界。这种作法干扰了生 不足使北仑港运力严重过剩,只用了
型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后 产要素的正常流通和市场竞争氛围的 10%潜力。与此同时,上海港因缺少深
会发展的增长极之一。
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能力等优势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以2008年9月、10 突出,极大地降低了跨国公司产业转
月份美国次贷危机集中爆发为标志 移和当地化生产的成本。
的国际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对我国经
(2)全球城市体系的网络化。从20
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影 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政府管
陆续登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 长期以来行政分割,各自为政,导致区 源,其中有很多是重复计算的,造成建
水平不高,与印度班加罗尔高速增长 域产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 后货源不足,浪费巨大。特别是最近,
的高科技产业相比差距比较大。国内 调,各地的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空间 上海斥巨资在洋山岛建设国际深水
以高速发展。但同时,在国际化程度不 产品产能过剩、企业竞争力和赢利能 南京以下长江段已建、在建和待建的
断提高的氛围下,大量从事加工贸易 力不强的不利局面。目前,对这一现象 万吨以上码头泊位共有100多个,各建
的低端装配产业因为廉价生产成本而 比较普遍的解释是,由于长三角地区 港部门均以自己认定的腹地计算货
(4)创新型国家战略与长三角的 科技优势。2006年,我国将科技创新特
别是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 度,并要求将之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 各个方面。长三角地区科技、教育和文 化事业发达,历来就具有重视教育和 科学的传统。近代以来,长三角地区不 但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科研力量和教 育资源,而且聚集了大量的大专院校 和科研机构,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 创新能力。教育和科技优势使长三角 成为中国最具有科学和技术竞争力的 地区之一,众多技术研发中心、创新中 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在长三角聚集,形 成了具有较大潜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和 能力;在中科院近期新增加的5个研究 所中,有2个坐落在长三角[2]。另外,由 于国际化程度较高和地区政策优势, 长三角也是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 二次创新的核心区之一。在创新型国 家战略的背景下,今后长三角地区更 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和自主创新,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产 业发展的发动机。 1.2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具有的优势
(5)独特的人文环境优势。长三角 人杰地灵,历来具有重商的传统。2005 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数据显 示,上海、温州和苏州分别位列全国城 市文化竞争力排行榜前三位,长三角 共有7座城市排名前20位。这说明,长 三角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商 业价值最受推崇、企业家精神最为浓 厚、创业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
2 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 劣势与挑战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尽管拥有
不少机遇和优势,但是,随着经济全球
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加上发展模式的
固有弊病和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的加
剧,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也存在不少
的劣势和挑战。
2.1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的劣势
现 代
2.1.1 高新技术水平不高,国际服务业 城
与全国的情况基本一样,长三角 充分的原始积累过程,无法投入足够 为两翼进行港口组合”。也即,北翼的
国际服务业和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 的研发资金,从而得不到产品升级的 太仓港作为与上海港配套的散装杂货
中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 科技保障,也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最 港口,南翼的北仑港成为上海的深水
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香港比差距更大。2004年,长三 后只能依靠压缩成本的手段来维持生 外港。然而,作为国家战略,上海最终
众多企业为谋求发展和扩大出口,纷 布局自成体系,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 港,使得南京以下各港和宁波北仑港
纷采取不计成本、不计后果,以恶性竞 区内产业分工不明晰,从而造成产业 倍感压力,更加剧了长三角地区的港
争为手段,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粗放 和产品的同构现象。具体表现在,地方 口之争。
型生产模式。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经 政府常常为了追求政绩和短期利益,
响,区域经济首当其冲,受到的冲击 制的减少、金融业的改革、生产者服务
比较大、比较多,直面的问题也更为 业全球市场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完
复杂,使拥有不少优势的长三角地区 善,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城市间的联系
产业发展的矛盾也更加凸显。
并使之趋于网络化。目前有越来越多
的城市成为城市体系网络中的一个节
1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 点,并按照自身实力的差别在全球城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产业发 展的机遇与挑战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nde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沈玉芳
SHEN Yu-fang
长三角地跨江苏、浙江和上海两 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
(3)都市密集区的集聚效应。对产 业而言,城市规模的扩大能够推进地 方产业规模和能级的提升。长三角地 区城镇分布密集,在10万km2内高密度 地簇拥了1个直辖市、3个副省级市、12 个地级城市、37个县级市和1179个建 制镇。在沪宁、沪杭和杭甬三条主要交 通轴线上,平均每30km就有一座城市, 基本形成了都市连绵区的格局。在硬 件设施建设方面,有目前正在加紧建 造之中的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主 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和国内一流的信 息网络。在软环境建设方面,2003年4 月19日江、浙、沪20个城市人事部门在 上海签署了《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 体化共同宣言》,同年又共同签署了 《沪苏浙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 系建设协议书》,以期通过科研和人才 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人才开发的资 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 通,并通过机制与体制创新,促进长三 角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集约 化和现代化。此外,长三角还在市场准 入、服务标准化和金融合作联网方面 寻求突破之路,以进一步消除地区壁 垒,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联动和一 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