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区域经济
合作的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
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区域经济合作应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协调。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是国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市场化、信息化和自由化的条件下,生产国际化、贸易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其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使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既有互相统一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无论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大国和强国其间的纵横的作用,无论是建设性的还是阻滞性的,对区域经济的合作都是举足轻重。
这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资源和市场等日趋全球化,使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采取市场化取向的调整。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别
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并不是由某种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它不具
有任何社会制度的性质。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基本动因。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均被卷入世界市场,经济活动的诸环节在世界范围内运作,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某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
市场化有其相对独立的运行轨迹,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则表现为市场化在一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的逐级演进,最终将促成一体化的全球经济。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本质不同。
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际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范围内有关各方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合作。
二是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范围不同。
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
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是在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下,促进世界各国在总体上实现资源市场化的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有关双方为追求区域经济内部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但在理论层面,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却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热点问题。
区域经济合作的产生,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和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
全球化发展的系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不仅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并且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发展。
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而世界市场的分割首先是主权的分割。
当国际分工的发展要求经济活动突破国界的限制,使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并且使国内市场进一步成为国际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时,由于地区性安排较之多边安排协商范围较小,更易实践,也更易成功,所以区域经济合作广受欢迎,并得到加速发展。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并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合作加速发展,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世界市场环境的变化,各国对世界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国际分工,吸引更多的跨国投资为本国、本地区的经济繁荣提供条件。
地区内各国实施经济一体化措施,进行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可以使各有关国家享受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国际分工利益,而且可以通过创造稳定的区域市场环境,提升区域经济吸引跨国投资的能力,保持区域内各国经济和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
显然,经济全球化是比区域经济合作更为强大的一种具有结构性特征的趋势。
因为,世界市场的全球化能够造就吸引企业投资环境的基础因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世界市场经济的主体一跨国公司的行为和意愿是决定市场走向和市
场结构变化的主要力量,也是影响乃至可以成为改变许多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主要力量。
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已经成为刺激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重
要因素。
也可以说,目前区域经济更加注重内部合作的趋势是区域内国家应对全球化的一种战略调整,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要求的一种区域性体制安排。
四、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
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
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
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
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迫使一些地方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
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相对的措施是:一是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
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
同
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二是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
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
三是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
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
五、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同
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全球化的走向,都是国际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的产物。
二者的产生和发展,还都有各自特殊的因素起作用,因此形成了同时并存的两种现象和两种趋向。
西方多数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然要走的一步。
只有通过这一步,才能最后真正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
也有人认为,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实现形式。
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认为区域经济合作是走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步骤,是因为经济全球化虽然已成为现实,但全球经济一体化却仍是遥远的未来的事情。
全世界这么多不同的国家,它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大有差异,它们的利益、目标、要求各不相同,因而矛盾重重,要找出它们都可接受的共同原则基础,达成某种一体化协议,并建立全球经济一体化组织,旗困难可想而知。
区域经济合作,实际上已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即已经是各地区建立了经济一体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经济合作就应看作是朝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迈出的一大步。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论,实际上,这条道路是否行得通,尚需今后的实践来检验。
即使有此可能,这也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理。
因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不难,而从区域经济合作到全球化则是一大飞跃,要实现这一飞跃,则是十分困难的。
区域经济合作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它必然要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为表现出一定特征。
目前已建立的地区经济组织,不论其一体化程度的高低,也不论其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其内部各国间的合作关系总是要比它们与本地区外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它们之间互相开放的程度要更高一些,国与国之间的壁垒要更少一些,甚至完全取消贸易和投资的各种限制。
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有要求各地区经济组织不能与其它地区断绝联系,形成封闭的地区经济集团,相反,它们都要与其它地区,其它国家保持和发展关系,既互相竞争,有互相合作,而不是绝对对立的。
因而,各地区经济组织,基本山是开放
性的,面向全球的。
在这里,那些导致经济全球化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起着重大作用。
只要指出经济信息化和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就够了。
目前,经济信息化正在加强,信息的传播不受国家的局限,也不受地区的局限,它要走向全世界,因为不论是信息网络,或者是通讯卫星,都是全球性的。
区域经济合作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由于各地区组织内部实行更高程度的自由化和更密切的合作,而这些地区性组织又是开放性的,面向全球的,则它们的发展自然会在总体上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地区性经济组织的加强,其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其保护主义和排他性趋心。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这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过程或趋势,在其发展中,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
从总体上说,它们都将不断发展,但发展过程又必然是迂回曲折的。
只有正确认识到在经济全球性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思路,才能够提供好的投资环境,保持企业的持续吸引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