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就是根据语文学科综合性强的特 点,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提出的整体观念。整体原 理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当事物各部分互相联 系在一起时,其构成的整体获得了新的意义,超越 了各部分之和。课文作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 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时,应该 将听、说、读、写、字、词、句、篇,语言文字的内容,语 文教学的思想,看作是一个既相互独立、又不可分 割的整体。例如,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三维兼 顾、整体推进;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以语文素养 的形成为核心,把握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内在逻辑 规律及教材编排的逻辑顺序,处理好一篇课文内部 各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一篇课文与一组课文间的 关系、一组课文与整册教材间的关系;在教学情境 的设计上,应考虑情境与教学其他要素的整体性、 每个情境间的整体相关性;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 应关注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学评价策 略三个阶段的联系,以统整的思维设计教学策略。 同时,无论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设计还是教 学策略设计,都应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考虑各种设 计要素间的关系及其与教学目标的整体切合性,以 发挥整体性优势为最佳设计。
第 33 卷 第 9 期 2012 年 9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9 Sep. 2012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安玫

(新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运用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依据教学对 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 步骤,合理组织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 复杂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设计小学语文教学须遵循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实践性原 则、情感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266-02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运用教学设计的基本原 理,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依据教学对象 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分析教 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 的步骤,合理组织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 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这一系统的计 划过程实际上就是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制定蓝图 的过程。因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需要遵循小学语 文教学原理,依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对小学语文教 学诸要素进行整体规划和组合。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般而言,主体性原 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目标 的提出、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策略的设计和评价 指标的规范过程;(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 力的支持,对认知活动能进行自我监控和相应的调 适。(3)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 又是学生个人主体性建构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 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决定了设计小学语文教学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现代教学论的学习能力结构特征和小学语文 学科的特性都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遵循主 体性原则。 一方面,以学习者为出发点是教学设计的一个 重要原则。现代教学论认为,人的学力大致由三个 同心圆所组成:最外层是知识,中间层是听说读写 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核心层是学习动机、兴趣、习惯 和方法。因而,成功的教学往往得益于对学生内在 潜能的挖掘。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强调充分挖掘学 生学力结构核心层的潜能,激发并调动他们的学习 动机和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教给正确的方法,突 出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语文素养 的整体建构。另一方面,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 内涵的学科,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性质 提示我们关注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设计时,应将 理解和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切实把握学生的 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点,将学生 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目标。
- 266 -
三、综合性原则 西方的哲学思想历来以分析为基础,而中国的 哲学思想自古重视对事物的整体观照。汉语言作为 文化的承载,自古以来就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即从 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里包含着地理知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里包含着气候 知识,此外历史知识、政治思想在古诗中更是俯拾 皆是。汉语言的综合性特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综合 性。 针对语文教学而言,综合性是指在一次言语实 践活动中,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多方面的技能, 以及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人格养成的 有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语言课程 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 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 相等,语文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 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领域的开放性 及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因而,我们应树立大 语文教育观,超越学科界限,突破课堂范围,以全面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宗旨。在小学语文教学设 计时,一方面要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找准契合点, 动态、适时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应着 力拓宽学科视野,找到学科间的契合点,将其他学 科的知识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丰富的 言语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四、实践性原则 语文课程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的实践性。著 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 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 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 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 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应该说,语文学科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主要的 是一种能力构建。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就是语文能 力,而语文能力,只有通过经验共享和经验改组,在 主体积极的意义建构中才能获得。因而,应该给学 生提供一个与现实生活、与他人交往对话的情境, 使学生在历练中积累经验和体验,并在此过程中掌 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落实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性原则需把握 以下几点:(1) 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倡导 “多读、多写、多生活”,放学生到更为宽阔的语言天 地里去历练,去读有字的和无字的书;(2)发挥语文 实践活动的情境性优势,用多种手段创设习得语言 的生活情境和体验氛围的情感情境,让学生在体验 中进行语言实践;(3)把握语文实践活动的合作性本 质,设计合作情境,让学生在交往实践中提高语文 素养。 五、情感性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