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基于STEAM的高中跨学科课程整合教学研究--以中山市第一中学技术课程整合为例课题名称:基于STEAM的高中跨学科课程整合教学研究--以中山市第一中学技术课程整合为例关键词:STEAM 跨学科课程整合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学科分类:信息技术研究类型:信息技术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163622884课题设计论证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一)STEAM的起源与发展STEM是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matics)英文首字母缩写组合而成,它是“以设计和探索为目的,并对技术问题解决进行科学的探索”,STEM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包含了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等方面。
从定义中发现,STEM是偏重于理科层面的跨学科融合,为避免偏科,美国弗吉尼亚科技大学学者格雷特亚克门(Georgette Yakman) 在STEM基础上加上了Arts,STEM变为了STEAM。
(二)STEAM在国内的研究与政策近几年来,STEAM在国内的研究也形成了思潮,如傅骞、王辞晓在《当创客遇上STEAM教育》中就强调STEAM对时下创新教育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明确指出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为K12教育的综合实践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带来时代性的变革。
又如钟柏昌、张丽芳在《美国STEM教育变革中“变革方程”的作用及其启示》中提到课程实施层面需要在既有课程框架下努力开拓STEM教育的机会,并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在组建联盟方面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课程内容开发方面需要努力做到项目化,在教育评估方面应尽早启动建设全国性的质量监测体系。
2015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在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在未来五年的信息化教育中要“在教学中融入信息化元素,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变革。
比如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
”这个纲领性文件为中国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方向,为中国创建创新型社会注入了教育创新的源动力,STEAM教育更作为教育创新模式的一种成为一线教师教学研究的风口。
选题意义(一)高考改革需要STEAM在高考制度这根魔术棒引领下,中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沦为应试教育,高考升学率似乎成为学校生存的终极目标,喊了几十年的素质教育基本都停留在嘴巴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随后,《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也正式颁布。
方案中值得关注的有两点,第一,文理不再分科,这意味着学生不能再偏科,扎扎实实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基础;第二,综合科目由原来的300分提高到320分,这意味着将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科的比重加大。
此外,方案中还提到,在改革招生录取制度方面普通高校要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从颁布的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部门要借助高考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扭转“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关键点在于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尊重知识的构建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具体落实到教学层面上看,高考改革需要的就是STEAM。
(二)STEAM的教学理念迎合了素质教育的需要STEAM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强调的是跨学科的课程融合,以项目教学引领课堂,追求的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而非体现在试卷上的“标准答案”,它认为学习是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在实践过程中与头脑中既有知识体系的关联,它摒弃知识灌输的理念。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STEAM逐渐形成了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从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
基于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敢于让学生犯错,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想法,让他们听到不同的观点,甚至让他们经历一些错误的做法。
因此,STEAM其实是对基于标准化考试的传统教育理念的转型,它代表着一种现代的教育哲学,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意才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反作用于生活。
研究价值本课题就是在国家新一轮高考改革浪潮中,以STEAM为研究模型,通过以中山市第一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与通用技术课程的整合为例研究高中阶段的跨学科课程整合,具体来说,希望能借助信息技术课程中的Scrach和AppInventor对Arduino等人工智能芯片的控制完成智能化的创意设计,借助通用技术课程的3D打印技术完成作品的外观设计,在此过程中,希望通过STEAM的两种不同的学习形态展开对课堂的研究,具体为:1 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2 基于设计的学习(DBL,Design-Based Leraning)无论是PBL还是DBL,其共同点都是源于现实,为了现实,解决现实。
现实问题往往都是劣构的,甚至是错构的,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参与、合作、创新、分享等过程,体验科学家做研究、技术人员调试设备、工程师开发产品、艺术家创作作品、数学家证明定理的过程。
对于STEAM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实现以下三点的教学价值:1 通过STEAM的教育,使学生完成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学科的学习和实践;2 通过参与真实世界的项目教学实现跨学科的课程整合;3 通过长期的内化,实现凌驾于学科之上的学生未来职业和终身学习所需要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研究目标1 形成一套基于STEAM模式下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2 形成一套基于STEAM模式下的课程整合教学策略;3 整合跨学科教学资源,提升STEAM的教学水平;4 引进校外STEAM培训机构,将更先进的STEAM的资源请进来;5 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使其他教师更愿意加入STEAM团队;6 将这种课程整合模式推广到其他科目。
研究内容1 STEAM的两种不同的学习形态的研究;2 创建STEAM的课程空间;3 构建STEAM的课堂模式;4 对项目教学的整合研究;5 STEAM在高考科目中的整合和迁移;6 结合STEAM调整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主要观点1 新课改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需要跨学科的课程整合;2 新一轮的高考方案改革的目标就是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克服文理偏科现象;3 STEAM的教育模式能通过跨学科融合,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艺术素养、数学素养等综合素养;创新之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把研究放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进行,以中山市第一中学一线老师的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以技术课程体系作为载体,找准切入点,避免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各种阻力,待时机成熟后,推广到所有科目。
目的是利用STEAM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研究思路通过大量文献的归纳对比,结合新高考政策的动向,开展一线教师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会,找出STEAM教学模式和现实教学环境的切入点,以跨学科教学案例的修订来推动研究的进展,最后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来归纳总结,提出建议,将改进后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在其他科目中再次检验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文献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调查法、分析法、个别案例跟踪法、扎根理论研究法等。
技术路线1 查阅大量文献和权威著作,了解STEAM在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国家政策的最新动态。
2 确定研究课题:基于STEAM的高中跨学科课程整合教学研究--以中山市第一中学技术课程整合为例。
3 召开一线老师座谈会和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的课堂现状,对课程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4 在STEAM指导下开展理论研究,设计术科整合的理论模型。
5 开展项目教学研究。
6 构建课程整合下项目教学的教学案例,重点关注如何实现整合课程项目教学下的衔接点。
7 以高考的综合素养评价体系为导向,重构STEAM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体系。
8 利用上述的评价体系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对照,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得出研究结果。
9 撰写相关报告,总结研究成果,听取专家意见,完善研究成果。
实施步骤(一)早期准备阶段(2016.9——2017.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深入研究STEAM,调研高中信息技术科和通用技术科的课堂现状,与一线老师交流、座谈,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7.2——2018.8)制订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有重点地进行行动研究,形成中期成果资料积累。
深入展开课题研究,以3D打印技术、机器人教学、AppInventor教学等为课程,根据STEAM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整合,根据课堂反馈不断改进。
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定期地反馈交流研究的进展情况。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8.9——2019.8)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鉴定,进行成果展示。
总结出基于STEAM模型的术科课程整合的利与弊,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策略,将该研究结果推广到其他科目的整合,以适应新高考环境下教育教学的需要。
-->课题可行性分析·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1] 赵超鸿,2011年1月论文《用“半成品加工”教学法引领课堂》荣获广东省“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与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2] 赵超鸿,2011年7月承担的省级立项专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立项编号:708500563)结题;[3] 赵超鸿,2011年9月参与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教材《网络技术应用活动册(选修3)》(ISBN: 978-7-5406-8539-3)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4] 赵超鸿,2012年6月论文《用过程性评价引领教与学》荣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征文活动二等奖;[5] 赵超鸿,2012年12月论文《同图异构下的Photoshop分组教学策略研究》获中山市第六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优秀教学论文评比高中组二等奖;[6] 赵超鸿,2014年3月论文《浅谈我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荣获中山市2013年教育信息技术论文评选二等奖;[7] 赵超鸿,2015年3月微课《解学生之惑:身高有多少个像素》荣获中山市第二届微课评选二等奖;[8] 赵超鸿,论文《信息技术课堂巧用过程性评价》和《让APP Inventor走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分别发表在杂志《广东教学研究》2014年第5期和第6期刊物上;[9] 赵超鸿,论文《利用JSON构建Android终端的Web API》发表在杂志《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3月总第207期刊物上;[10]肖忠华,2011年4月论文《探究结构》获中国教育部论文评比一等奖;[11]肖忠华,2011年4月论文《德育重要阵地——校园电视台的建设》获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12]肖忠华,2012年11月论文《打击网络谣言可能引起的“寒蝉效应”研究》获论文广东省教育厅论文评比二等奖,中山市一奖;[13]肖忠华,2013年8月论文《“结题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获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论文评比二等奖;[14]肖忠华,2014年1月课题《普通高中科技教育策略研究》市级立项;[15]肖忠华,2015年10月课题《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与通用技术课程的整合教学策略研究》市级立项;[16]肖忠华,2016年2月论文《高中3D打印课程实施策略》获广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院论文评比一等奖;·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赵超鸿,36岁,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学位,就职于中山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机器人竞赛辅导工作,兼任学校信息技术科科组长,是中山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多次被评为中山市优秀教师和中山市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广东省机器人比赛优秀教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