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第八章进口保护政策

(国际贸易)第八章进口保护政策

(国际贸易)第八章进口保护政策第八章进口保护政策:非关税壁垒8.1进口配额和“自愿出口限制8.1.1非关税壁垒壹、非关税壁垒的含义非关税壁垒(non-tariffbarriers,NTGs),指除关税措施以外的壹切限制进口的措施。

二、非关税壁垒的特点⑴灵活性:各国关税税率的制定必须通过立法程序,且要求具有壹定的连续性;税率的调整直接受到世界贸易组织的约束,而制定和实施非关税壁垒措施通常采用行政手段,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⑵有效性:关税壁垒的实施旨于通过征收高额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它对商品进口的限制是相对的。

而有些非关税壁垒对进口的限制是绝对的,比如用进口配额等预先规定进口的数量和金额,超过限额就禁止进口。

⑶隐蔽性:关税税率必须于《海关税则》中公布,毫无隐蔽性可言。

非关税壁垒则完全不同,其措施往往不公开,或者规定极为繁琐复杂的标准和手续,使出口商难以对付和适应。

⑷歧视性:因为壹国只有壹部关税税则因而关税壁垒像堤坝壹样同等程度地限制了所有国家的进出口。

而非关税壁垒能够针对某个国家或某种商品相应制定,因而更具歧视性。

8.1.2竞争条件下的进口配额壹、进口配额的种类进口配额(importquota)又称进口限额,是壹国政府对壹定时期期内(通常为1年)进口的某些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

于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货物能够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或者征收较高关税后才能进口。

⑴绝对配额(abso1utequota),即于壹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壹个最高限额,达到这个限额后,便不准进口。

全球配额:即对某种商品的进口规定壹个总的限额,对来自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壹律适用。

国别配额:。

即政府不仅规定了壹定时期内的进口总配额,而且将总配额于各出口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分配。

进口商配额:进口国为了加强垄断资本于外贸中的垄断地位和进壹步控制某些商品的进口,将某些商品的进口配额于少数进口厂商之间进行分配。

比如日本食用肉的进口配额就是于29家大商社间分配的。

⑵关税配额(tariffquota),即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于壹定时期内,于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或征收附加税甚至罚款。

二、竞争条件下的进口配额配额是对进口商品设置壹定的限额,其目的和征收关税壹样,是为了限制进口,保护国内的工业。

但和关税不同的是,进口配额是直接的数量控制而不是通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间接地减少进口。

分析中均假定进口国于国际市场上只是小国。

仍然用前面的例子,假定中国进口钢铁,而小国钢铁行业假定是完全竞争的。

于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中国钢铁行业中的许许多多企业必须和国外同类商品生产者竞争。

由于中国不具有生产钢铁的比较优势,国外产品很自然地进入中国市场,于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国内市场价格等于国际市场价格。

亦由国际市场的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决定。

于图8.1中,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壹样,假定每吨1000元。

于这壹价格下,中国国内的钢铁生产量为Sl(60),消费量为Cl(120)。

现假定中国政府实行钢铁进口配额,只允许进口Q(=40)吨,其总量壹定小于自由贸易下的进口量(Cl-Sl=60吨)。

整个供应量从原来于国际价格下的无限量变成了有限供给。

消费者的需求也变成了分割的俩部分。

于满足了对进口钢铁Q吨的需求之后,其余对钢铁的需求只能由本国产品来供给。

于总需求D扣除了Q之后,就是对本国钢铁的需求,用Dd表示。

于原来每吨1000元的价格下,对本国钢铁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出现短缺,从而引起国内钢铁价格上涨。

壹方面国内的生产量随价格上涨而不断增加,另壹方面,国内的需求量则由于价格上升而减少,短缺逐渐消失,当国内生产量和对本国钢铁的需求量相等(均等于S2)时,市场达到新的均衡。

于新的国内价格(1500元)水平上,本国生产S2(70)吨,进口40吨(等于配额),总供给量为110吨,等于于这壹价格上的总需求量C2。

于竞争条件下,进口配额对本国生产、消费、价格的影响均和减少同样数量进口的关税相似,只不过关税是通过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来减少进口和增加国内生产,而配额则从相反的途径,即先减少进口造成价格上涨从而增加国内生产。

但配额对国内各集团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利益的影响则和关税略有不同。

这个不同主要反映于政府税收上。

关税给政府带来收益,而配额中这部分的利益就不壹定归政府了。

这部分利益(图8.1中的c部分)被称为“经济租”(economicrent),其归属完全取决于政府怎样分配这些进口限额。

(1)政府直接颁发进口许可证给进口商。

颁发给谁由政府决定,许可证是免费的,谁拿到就能够从进口中获利。

进口国的社会总利益变动和征收关税时壹样,只不过c部分从政府转到了国内的进口商或壹部分消费者手里。

(2)政府根据进口商或消费者的申请颁发许可证。

谁均能够申请许可证,政府于申请的基础上审批颁发,为得到许可证,互相之间仍要竞争,其申请过程中(被称为“寻租”行为)必然付出壹定代价。

因此,整个社会的利益少于征收关税下的情况。

(3)政府公开拍卖许可证。

谁愿出高价谁就能够拿到许可证。

拍卖中的竞争会把价格最终抬到最高,但不管进口商最终出什么价,他们所付的正好等于政府所收的。

c部分即由政府和进口商共分。

这种情况下各集团间的利益分配和征收关税的情况更为相似,整个社会的利益变动也和征收关税时的壹样。

(4)政府于设置限额以后,将权限交给出口国,由出口国自行分配。

这种情况相当于将进口许可证免费交给了外国的出口商,出口商将他们的商品按进口国国内市场的高价出售而获得本来属于进口国政府或进口商的利益。

c部分到了外国出口商手中。

于现实中为什么许多政府对壹些商品不用关税却用配额呢?其主要原因是:第一,配额能够比关税更有效地控制进口,灵活性、有效性、隐蔽性和针对性。

实现其保护国内产业或控制进口外汇支出改善国际收文的目标。

关税是间接的,而配额是直接的。

如果本国的进口需求是由弹性的,于征收关税的情况下,外国厂商能够通过降低价格来保持竞争力,本国进口也许且不能减少多少。

而配额则能够直接控制进口量,于控制外汇支出或保证本国企业市场份额方面的结果是确定的。

配额比关税灵活,政府能够通过发放进口许可证随时调节进口数量。

而政府于调节关税方面却不那么容易。

除非某种例外条款允许,政府是个能随意提高关税的。

第二,实行配额给政府更多的权力。

这种权力不仅表当下对贸易的控制上,也体当下对企业的控制上。

于进口配额制度下,政府官员通常对谁能得到进口许可证拥有权力,且能利用这种权力控制企业得到好处。

对于利益集团来说,他们也见到于配额制度下能够通过游说或其他活动来谋取许可证特权的机会。

第三,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压力。

关税是最古老的贸易保护的武器之壹,而且是明显的保护,于国际贸易谈判中也是最令人注目的。

于关贸总协定成立后最初十几年的贸易谈判中,主要的议题是降低关税税率。

从1947年到1994年结束的乌拉圭回合,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大约从40%降到了3%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也大幅下降,乌拉圭回合后平均水平降至10%左右。

三、垄断条件下的进口配额如果说于竞争条件下的配额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可能和关税相似,那么,于垄断条件下实行配额对社会经济利益造成的损失则绝对比关税大。

这是因为,于进口国国内市场是独家垄断的情况下,使用配额对国内生产、消费、价格和利益会产生和征收关税很不同的影响。

这壹点,通过以下分析就可知道。

垄断企业于没有贸易和自由贸易下的行为。

图8.2显示的是中国钢铁市场的情况。

D是需求曲线;由于整个市场只有独家企业运营,因此,供给曲线S也就是本国垄断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MC)。

垄断企业面对的需求是整个市场的需求,其销售多少也直接影响价格,如果垄断企业要想扩大销售,就必须不断降低价格,那么,每增加壹个单位的销售量所能得到的收益(即边际收益)也会下降,而且边际收益的下降要快于价格(由需求曲线表示)的下降。

因为了促销,不仅新增的部分的价格要下降,连原来已经生产的商品也要跟着壹起降低价格。

因此,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曲线的斜率大于需求曲线。

于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企业的生产量取决于产品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企业仍会扩大生产,反之则缩减。

企业的最终产量会确定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地方。

于图8.2中,如果没有贸易,该企业独占国内市场,其生产量会选择于Q m,而以P m的价格于市场出售。

但于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国外低价商品能够自由进口,使得国内的独家企业失去了垄断地位,不能再控制价格,不得不以和国际市场相同的价格(P w)于市场出售,否则没人购买它的商品。

由于价格给定不变,边际收益就等于价格。

根据利润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的原理,国内垄断企业会于其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的地方进行生产,产量为Q f,自由贸易迫使国内独家企业失去垄断地位,不得不参和国际市场的竞争。

如果政府征收关税:会提高进口商品市场的价格。

如图8.3所示,国内价格变成了P w+t,国内独家企业的产品也提高了价格、且相应地扩大了生产。

可是由于关税且没有限制进口数量,只是提高了价格,国内独家企业仍然不能拥有垄断地位,只能于新的国内价格上和国外生产者竞争。

如果国内企业的钢铁价格高于加了关税后的国际钢铁价格,人们宁可加关税也要买进口钢铁而不买国产钢铁,因为进口钢铁加了关税后仍比国内生产的钢铁便宜。

况且关税条件下进口钢铁且没有数量限制,进口多少均能够。

因此,即使于征收关税的情况下,国内独家企业仍然没有垄断地位。

于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企业生产Q t,以P w+t的价格出售,消费为C2,进口M2,整个社会的损失和以前分析关税时壹样,为b十d。

如果政府使用配额(Q):且且假定配额正好等于征收关税时的进口量;Q=M2,情况合怎么样呢?由于配额限制了进口的数量,于进口所能满足的那部分需求以外,国内其他的需求就完全取决于国内企业的供给。

对国内企业来说,于减去了进口部分余下的市场即可由其独家垄断了。

国内垄断企业当下所面临的只是壹个比没有贸易时稍稍缩小了的市场需求(D d),有壹条比以前内移了由的边际收益曲线,其行为也和封闭经济时壹样,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时停止生产,然后于其垄断的市场上根据需求定价而不再需要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

于配额下,垄断企业生产Q q,低于征收关税时的产量,甚至有可能低于自由贸易时的生产量Q f,而价格则是P q,高于征收关税时的国内市场价格(P m十t),其结果是使得国内消费者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价格,消费更少量的商品(从C2到C3)。

整个国家的损失除了由于贸易政策扭曲带来的b十d(跟关税时相同)以外.仍包括了图中的阴影部分。

这部分的损失是由于国内市场上的垄断造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