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作文大赛特等奖第一名作文新鲜出炉能从60余万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摘得特等奖第一名的桂冠,而且更牛的是,她上届就获得了特等奖的第六名。
如此骄人的成绩,不禁让人对这位16岁的文学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我爱上了阅读。
从最初的童话故事,到散文小说、天文地理、唐诗宋词。
不知不觉中,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视野也开阔了许多。
阅读从最初带给我的愉悦感受,逐渐变为我的思考。
读的书越来越多,脑海中的框架就越来越清晰。
读的越多,我越被文字所折服,我惊异于它强大的表现力。
朱自清,温文尔雅,书生气息浓厚,文章自然内敛;贾平凹生于乡土,自然源于生活;张爱玲,大宅深院,难免犀利尖锐。
透过文字,我甚至看到了他们的性格和人生。
既然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想要倾诉,想要表达,便有了动笔写作的欲望。
不须多,兴致来了,只一两行。
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习惯。
”
“最初我从在博物馆参观的经历为基础,首先我看到了云锦对它外观的描写,因为它是发源于东晋时期,由于等级的观念,我们知道云锦上的方案也是大有考究的,它有着机械和工具无法取代的艺术价值,把它写入了我的文章里,也希望这种工匠情怀能够被传承下去。
”
下面就为大家展示王丽行的现场决赛佳作,看看她是如何书文学积淀,写思想精华的。
那么近,那么远
如东县实验中学924班王丽行
我站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痴痴地向里张望。
柔光照射下的是一方小小的云锦静静躺卧。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云锦这个词。
只一读,委婉入耳,内心便是轻柔欣悦。
云锦,如云似锦,仿佛穿上这轻薄的一件衣裳,便真能腾云驾雾,看尽人间的花团锦簇。
我离它不过几十厘米的距离,俯下身来,用手轻轻抚上玻璃似乎就能触及,不过,我终究也只能隔上一层玻璃而不能亲手拂过它。
我看着它,大红鸾凤,金丝银线交织镶嵌,仔细看才能望见密密的针脚。
再凑近些,隐约能看到五彩的暗纹,犹如光影流动、行云流水一般水到渠成。
我的嘴角在不经意间微微上扬,我能听得见它无声的语言。
眼前不由浮现出这样的景象——正值芳华的女子穿上心心念
念的云锦,大红嫁衣,胸前盘着两条金凤,额角是孔雀羽点缀其间。
青砖瓦黛的小巷中,她迈着缓缓的碎步向我走来。
步摇轻轻响,细碎动听。
恍惚间,我看到丝线折射出微弱的光,映亮了她的面庞。
掩不住的娇羞抚媚,闪烁着初为人妻的欢喜。
想来,一方云锦里是一段美好的情思。
向后退几步,我看清了它的全貌——胸口两个盘扣,前褂一只仙鹤,红嘴白羽,蓝色底衬。
显然,这是一件文官的衣服,品级还不低。
这大抵是他最隆重的一件朝服,平时一定是细细珍藏、妥善存放着,只有进朝时才小心穿起,眉间洋溢着自信的神采。
我仿佛在这静立的片刻之间,看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向我缓缓走来,文明古国的风采为我缓缓展开。
这一方云锦,跨越了悠悠千年的岁月,呈现在我的面前,我仿佛看见千年以前人们的生活,历史的变迁,一切都触手可及。
一种感动与自豪交织着,充斥在我的心头,这是我们民族的智慧啊!
转而,我稍稍平息了情绪,来学习云锦的编织流程。
编织云锦的机器是古老的纺织机,需要两个人同时操作,面前摆满了各种拉好丝的彩线,细如银发,女工心灵手巧地不停更换线的颜色,不时踩几下踏板。
云锦的织成实在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两个人一天工作八小时只能织成约五厘米的云锦,有时一个大幅的云锦作品甚至要几年才能完成。
看着工人们拉梭子的手飞快地移动,偶尔转动一下酸疼的脖子,我才明白,美丽的背后有如此艰辛的付出。
由于编织云锦常常要一连几个小时坐着不动,工人们的腰椎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加上年轻一点的人们更愿意花更少的钱买更实用的衣服,云锦越来越少。
我坐下来,在寥寥无几人的博物馆墙檐边坐下,有几分失神。
云锦离我不过几十厘米,我却觉得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当时光流逝,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匆忙,我们是否还能留给传统文化以一席之地?若无人关心,无人保护,云锦会不会最终沉睡,被遗忘在博物馆的一角?
我陷入了沉思,当云锦逐渐被淡忘,我们是否还能保持一份初心,那份对美、对文化的向往?
几十厘米的距离,很近也很远。
我似乎看见了那么远的千年历史,却难见那么近的将来。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一味追逐远方,而使靠近我们的文化渐渐远离。
那么,我们为何不能放慢脚步呢?
评:储福金: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那么近,云锦还在我们近处,我们能接触到它;那么远,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又显得那
么远,这个结合得非常好。
也从这个角度,因为她有自己的生活,她的生活就是这么近,她有自己的思考,她的思考又那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