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巩固练习一、字音:颛臾zhuān yú社稷jì虎兕sì出于柙xiá毁于椟dú安无倾qīng 相夫子xiàng二、古汉语知识1、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疑问2、古今异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道主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义:诸侯的封地、大夫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庭3、词类活用(1)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2)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作名词,忧患4、一词多义(1)是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的标志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样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指示代词,这(代颛臾)是谁之过与指示代词,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肯定判断词(2)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动词且尔言过矣错,形容词过故人庄拜访,访问,动词是谁之过与错误,过失,名词(3)也是社稷之臣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句末语气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句中语气词(4)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把何以伐为凭则修文德以来之表目的,来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因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2)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3)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4)何以伐为宾语前置(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成语积累(1)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
来之:使之来。
安之:使之安。
原义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2)龟玉毁椟龟甲和宝玉在柙中被毁。
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3)祸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的屏风,一说为宫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4)分崩离析分:分裂。
崩:倒塌。
离:解体。
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组织四分五裂,支离破碎,不可收拾。
(5)开柙出虎柙:关猛兽的木笼。
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三、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B.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C.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定D.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覆解析:选B。
相: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子见夫子乎③不患寡而患不均④时有患疟疾者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析:选D。
见,①拜见;②看见。
患,③忧虑,担忧;④得病。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C.陈力就列,不能者止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解析:选D。
A.古义:指用兵;今义:有事情。
B.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C.古义:没有;今义:办不到。
D.古今意义相同,战争。
4.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解析:选B。
A.过:责备。
C.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倾:倾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来之,则安之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解析:选D。
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A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C项,连词,表示假设,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6.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D )A既来之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C则安之D吾恐季孙之忧7.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解析:选B。
A.过:责备。
C.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倾:倾覆。
8.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解析:选B。
①是批评冉有的话;⑤指出“季孙之忧”的本质所在。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主张。
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如在眼前。
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解析:选D。
文中并无“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君子厌恶那种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2)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宫廷之内啊!陈公弼传苏轼公讳希亮,字公弼。
天圣八年进士第。
始为长沙县。
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
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
去为雩都。
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
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
公戒而舍之。
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
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
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
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
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
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
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
”吏士请斩甲以徇。
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
诏公乘传往代之。
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
米翔贵,民益饥。
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
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
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
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
公笑曰:“此必醉耳。
”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
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
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
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致仕卒,享年六十四。
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一县大耸耸: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戟: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蠲:免除。
修改:易,动词,据上下文,应解释为“轻视,看不起”。
解析: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
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3分)(D)①公戒而舍之②公禁之,民不敢犯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解析:首先要审好题,“严而不残”是就陈公弼的仁慈而言的,是言其“威严而不残忍”,说白了,这是他“恩威并施”的做法,由此,答案就不难选择了。
②句言其禁巫之事,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③句从侧面言其治军之事,亦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⑤句言说的是“虎翼军士”,而非陈公弼。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
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
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解析:此题设题也很简单,错误处很明显,C项“安排他到鄂州做官”,这并非陈公弼所做之事,他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所以朝廷才“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从四个选项上看,命题者在命题上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而设置选项有些捉襟见肘:一是设错处太过明显;二是第四选项,实为无内容可命题了,于是乎来个全文概括!三是所选人物传记叙事过于简单化,并无曲折可言。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陈公弼)拆毁几百处惑乱人心的祠堂,强制巫师务农的人有七十多家。
解析:翻译此句关键在于理解“淫”“勒”两词的意思,而且还不能一味依据词典的解释,而应依据上下文的语境对这些词进行合理的揣度,所以“淫”解释为“迷乱”“惑乱”比较好。
⑵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译文:(陈公弼)亲自处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把弓箭拉满但不要射出。
解析:此句的翻译,关键把握“前行”“居”“持满”,这些都得根据上下文语境来作出正确的译解。
⑶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陈公弼)饶恕了他并流放了他,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用他们来把守仓库。
解析:此句的翻译,关键要把握“贷”(严惩不贷)“流”和句式以及语顺。
参考译文:公名为希亮,字公弼,姓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