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线段长短的比较

线段长短的比较

4.2-2线段的长短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A、B、C)
2、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A、B、C)
3、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C)
4、理解线段和、差的概念及线段中点的概念;(A、B、)
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A、B、)
教学重点: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是重点。

教学难点: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是难点。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课前5分钟
二、创设情境(播放课间操出操图片)
教师:课间操出操,班主任老师和体育老师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可以用哪三个字来概括?学生:(快、静、齐)
教师:请简单说明我们该如何做到这三个字?
学生:(2--3名学生阐述)
教师:具体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到“齐”?
学生:(首先按身高的大小排队,其次把队伍横竖对齐)
教师:要想按身高排队,就需要比较身高,那么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呢?
学生:各抒己见,找3--5名学生回答。

教师:比较长短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必有一头对齐
教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可以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个同学的身高,然后比较两个身高的数值
教师:同样,我们可以用类似于比身高的两种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三、新课教学
1.合作探究:“议一议”怎样准确的比较出两条线段的长短?(小组讨论出结果)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然后教师边演示边用规范的几何语言描述
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总结;用度量法比较线段大小,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从“数”的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叠合法:把线段AB、CD放在同一直线上比较,步骤有三:
①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②将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③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记做:AB=CD(几何语言)若端点B落在D内,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记做:AB<CD
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记做:AB>CD
如图1
A C
D
(注:讲此方法时,教师应采用圆规截取线段比较形象,还需向学生讲明从“形”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即时小结:
线段比较大小的方法:
2、奇思妙想:有一张三角形纸片,你能用几种办法比较边AB 与边BC 的大小。

3、虚心学习----尺规作图 ①用刻度尺画
②尺规作图的方法(微课形式讲授) 微课教学内容:已知线段a (如图2),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a 。

图2:
a
画法;① 先作一条射线AC
② 用圆规量取已知线段a 的长度
③ 在射线上截取AB=a ,线段AB 就是所求的线段 (注意:要求学生不必写画法,但最后必须写好结论) 3、讲练结合
教师讲解1、已知:线段a 和线段b,求作:线段AC ,使线段AC=a+b 学生练习2、已知:线段a 和线段b,求作:线段AC ,使线段AC=a-b
强调:线段的和指的是线段的长度之和 5、超越自我 :利用3中的两条线段,(1)求作:线段AC ,使线段AC=2a (2)求作:线段AC ,使线段AC=2a+b (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学生任选一道完成)
已知:线段a 与线段b
求作:作一条线段AF,使AF=2a+3b (学生扮演、学生讲解) 6、总结归纳----线段的中点
教师:像上图这样,点B 把线段AC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B 与BC ,点C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

用几何语言表示:
∵点B 是线段AC 的中点∴ AB=BC=1
2 AC (或AC=2AB=2BC )
四、课堂小结:
a
谈谈收获:(由学生总结)
①线段长短比较的两种方法
②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线段的和、差的概念及画法
③线段中点的认识和应用
五、分层检测:
六、作业布置:1.作业本:数学课本130页:第9题、第10题。

2.家庭作业:课时练分层完成第104页—105页
七、板书设计:
4.2.2线段长短的比较
一、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1、度量法----带有刻度的直尺---从数的角度去比较----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
2、叠合法----圆规和直尺-------从形的角度去比较--几何图形直观性的体现
二、尺规作图:
三、线段的中点:
八、教学反思:
1.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讲,可以挖掘出较深的内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
2.学生在小学时只会用圆规画圆,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大小以及截取线段,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
3.在分层检测中主要安排了线段中点的应用,目的是想通过做题提高学生对线段中点的感性认识和熟练应用,为下节习题课做一个铺垫。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学会线段中点的简单应用
3.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间线段最短”这一性质,并学会简单应用
4.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
线段中点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线段长短比较的两种方法
2.概念分析
(1)线段性质和两点间距离
“想一想”:小狗、小猫为什么都选择直的路?
出示课本图片,从上面的两个事例中,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之处?
(可让学生稍作讨论后回答)
学生:选择直路,路程较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线段的性质: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要强调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而不是两点间的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是数值。

教师:“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你能否举一些例子?
学生:从A到B架电线,总是尽可能沿着线段AB架设等。

(2)线段的中点
请按下面的步骤操作:(学生做)
①在一张透明纸上画一条线段AB
②对折这张纸,使线段AB的两个端点重合
③把纸展开铺平,标明折痕点C
如图1
C
教师:线段AC和线段BC相等吗?你可以用是么方法去说明?
学生1:用刻度尺测出它们的长度,再比较
学生2:用圆规测量比较
教师:象图1这样,点C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C与BC,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

用几何语言表示:
∵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AC=BC=1
2
AB (或AB=2AC=2BC)
a
教师:刚才用折纸的方法找出AB的中点C,你还能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中点C呢?学生:用刻度尺去量出AB的长,再除以2,就得到点C(让学生板演)
3.巩固练习:
(1)填空:如图2
D
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AC的中点,
①AB= BC ②BC= AD ③BD=_____AD
(2)“想一想”如图3,
P
C D
点P是线段的中点,点C、D把线段AB三等分。

已知线段CP的长为1.5cm,求线段AB的长。

可让学生讨论后再作答(教师可作如下分析:如果能得到线段CP与线段AB之间的长度比,就能求出线段AB的长。


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完成。

解:∵点P把线段二等分,
∴ AP=PB=1/2AB
∵点C、D把线段AB三等分,
∴ AC=CD=DB=1/3AB
∴ AP-AC=1/2AB-1/3AB=1/6AB, 即 CP=1/6AB
∴ AB=6CP=6×1.5=9cm
即AB的长为9cm
(3)随堂练习P141/第2题
4.课堂小结:
谈谈收获:①两点间距离的概念
②线段的性质“两点间线段最短”及应用
③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及简单的应用
5.布置作业:
(1)P
141/
知识技能第3题选作:P142/联系拓广第1题
(2)创新练习册比较线段的长短
6.板书设计:
线段的性质:例解:
两点之间的距离:
线段的中点:(板演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