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2)使学生全面掌握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
(3)帮助学生掌握确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教与学重点:理解树立现代健康观念和建立现代健康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教与学难点:明确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一)健康和现代健康观念。
1、健康定义的转变,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病”。
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心理社会因素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也越来越重视。
1989年,WHO又一次深化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突出的表现在它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上,排除了心理与社会因素,把人的心(精神),身(躯体)以及个人和环境分割开来。
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的紧张状态,不良生活方式,或行为,环境污染,职业损害等,远不是生物医学所胜任,许多疾病的防治都涉及到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和社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诞生了。
3、医学观的转变,医学观正由“以预防疾病为基本方向的防治关,转向“以增进健康为基础方向”的康强观;由重视躯体疾病的个体医学观,转向重视精神,社会,环境,及生活条件因素的整体医学观和群众医学观。
(二)何谓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1、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人类对健康的认识随着生产科学技术、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变化而其内涵也发生演变。
2、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社会文化、经济、风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生活方式是由个人和社会群体、整个社会的性质和经济条件以及自然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个人社会群体和整个社会的方式和特点。
”可以将生活方式理解为不同阶层人群在其生活圈、文化圈内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
(三)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危及人类健康。
(1)不良的本能生活行为方式1、不良的饮食行为方式。
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中最异常的表现是饮食障碍,常见的有过食贪食和神经性厌食等,进而造成肥胖症或体重过轻又拒食厌食。
虽然肥胖的原因是很多的,但一部分肥胖者肥胖的原因是心理负担重、情绪不悦、无聊、生气、寂寞、孤单等,他们通过过食贪食,借助胃的填充来缓解情绪的紧张,排解心理上的空虚,弥补对生活的不满,以消极的生活方式对自我进行了调适。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节食不当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患者对食物极度厌恶,恐惧食物。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多为青年期的女性,她们往往对自己身体形象过分在意,甚至将美感扭曲,即使骨瘦如柴也觉得比以前美丽。
2、不良的睡眠生活方式。
失眠是不良睡眠生活方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主要表现为上床后很难入睡;时睡时醒无法进入沉睡阶段,自觉不能恢复疲劳;入睡困难,容易惊醒,醒后难再入睡。
失眠原本只是机体的一种正常反应,一般也是暂时性的,随着导致失眠的情境性因素的解除而自然缓解。
有心理学家认为“失眠常常是由于担心失眠而造成的”,因为睡眠是不能随意控制的生理功能,越是努力强迫自己入睡,你就越难以入睡,从而造成睡眠障碍。
3、不良的性生活方式。
不良的性生活方式主要是指性的禁锢和性的放纵。
性的禁锢主要有对性的忌讳、性神秘化、对性行为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等;性的放纵主要有卖淫、宿娼、夫妻互换、群交、乱伦等。
近几十年来对性科学的研究认为,90%以上的性功能障碍都是心因性的。
对性冲动的压制,会使人缺乏勇气和自信心,泯灭人类的创造力;性无知造成对性的恐惧;性的禁锢是造成神经症的重要原因。
性的放纵是在观念上主张完全自由,在行为上表现为随意性。
人类的性行为不仅是性伴侣之间的私事,而且与婚姻、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等都存在直接的联系。
不负责任的性行为会造成家庭的解体、离婚率的提高、出现私生子、单亲家庭,引起子女抚养、教育等一系列问题。
性的放纵造成性疾病的传播,特别是艾滋病严重危害健康并造成社会的危机。
(2)社会成瘾生活行为方式成瘾行为是指个体出现强烈地、被迫地连续或周期地求得某种有害物质的行为,其目的是取得或维持某种特殊的心理快感或避免停用时的痛苦,为此用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传统的成瘾行为是指药物依赖,现代社会关注的成瘾行为大大扩展,如吸毒、吸烟、酗酒,甚至认为成瘾行为包括游戏成瘾、电视成瘾、网络成瘾等。
1、药物滥用的成瘾生活行为方式①吸烟。
吸烟成瘾者习惯于血液内存在一定浓度的尼古丁状态,当尼古丁浓度下降时吸烟者就渴望恢复原有的状态。
如烟瘾得不到满足,就会心慌意乱、烦躁不安、无所适从,身心机能活动水平下降,并且千方百计地寻找吸烟的机会,严重影响生活工作。
②酗酒。
酗酒的特点是对饮酒不能自控,人格特征表现出被动、依赖、自我中心、反社会行为、易生闷气、缺乏自尊、对人疏远等。
酒醉后对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下降,病理性的醉酒会出现意识障碍,产生幻觉、错觉、被害妄想,有显著的情绪兴奋、易激怒,出现攻击性破坏性行为。
在社会病理和个体精神病理的影响下,饮酒者极易发展为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
③吸毒。
吸毒是对药物的滥用,是一种成瘾行为。
研究也表明,吸毒者有明显的人格问题,如反社会性、情绪调节较差、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立即的满足。
吸毒者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不良状态。
这类人常出现意识障碍,有幻觉、妄想等症状,对客观现实不能真实地反映;智力水平严重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减退;对工作、生活中的事不关心,人际关系不良,对亲人的情感淡漠,行为冲动,易激怒,为获得毒品不计其后果甚至是生命,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危害性;人格改变,出现自知力差、说谎、缺乏自尊,无责任感等。
2、与社会科学技术相关的成瘾生活行为方式①电子游戏成瘾行为。
特别是青少年尤其突出。
迷上电子游戏常常会发生学习困难,变成只善于对游戏机反应的小机器人,影响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社会交往能力下降,对其它娱乐方式、工作、学习都不感兴趣。
通过对游戏“过关”的高分数,能建立成就感,也能增进动作技能的协调性,但专注于单一的电子游戏活动,难以获得全面的发展和多种能力的提高,影响判断能力、创造力的发展。
有的孩子甚至为了满足“游戏瘾”,靠不吃饭省钱、偷窃等方式凑钱打游戏,人的自控能力水平下降,人的行为有明显的破坏性、危害性。
②电视成瘾。
电视是人们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成为现代人了解社会、获取信息、增进知识、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
电视成瘾者,以电视为中心,社会交往对象是电视,对现实的接触以电视为蓝本,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对自我的现状和未来、工作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常采取逃避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降低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沉迷于电视中,生活缺少进取的目标,离开电视会出现到孤独、无聊、无趣等。
③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指的是成瘾者无节制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并且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导致各种行为异常、心境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
其典型表现是生物钟紊乱,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自我评价降低等,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意图或行为。
(3)与社会经济文化相关的不良生活行为方式1、赌博成瘾。
尽管赌博行为在我国为非法活动,但在当今社会,赌博行为已经渗透到各种文化群体、各种社会阶层。
有一种赌博叫做病理性赌博或强迫性赌博,即非赌不可。
赌博成瘾者如果试图戒赌,会出现焦虑、失眠等戒断症状,一旦开赌,症状立即消除。
2、炒股成瘾。
股市行情瞬息万变,股民要承受多种压力,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股市行情的多变性使股民经常处于紧急应变的氛围之中,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不安、郁郁寡欢、幻觉妄想等不良心理;有些股民在股市受挫折后,自责自怨,情绪、行为失控,面对债务缺乏生活的希望,甚至轻生;某些股民因股市暴涨而狂喜,精神的亢奋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大脑大量充血,血压急骤升高,会给肌体造成难以承受“重荷”。
3、迷信。
迷信是指盲目地信仰和崇拜,尤指相信占卜、相命与鬼神。
迷信具有精神寄托的社会功能,有一些心理支持作用,可以调和社会中利益冲突。
但是它在更多场合下是有害于健康的,一定程度上约束人的行为。
并且迷信本身就可能成为致病的原因,如曾出现的“恐缩症”就是一例。
迷信观念与行为有时和精神病态症状类似,但是一种群众性的错误感知和认识行为,可以通过科学知识教育和现实生活检验使之自动放弃或改变迷信观念和行为。
4、气功出偏。
气功出偏又称走火入魔,是指由于气功操作不当,如每日练习次数过多,处于气功状态时间过长而不能收功,出现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失去自我控制能力。
气功作为一种健身、治病的手段,并不适合于一切人,有不良人格素质倾向的人应慎重。
(四)健康的四大基石。
1、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度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平衡。
2、对于高中学生,健康的四大基石可具体化为以下四个方面。
1、食物多样化2、减少脂肪摄入3、增加富含纤维食品平衡膳食1、按时一日三餐2、使用新鲜食品3、少吃煎炸食品4、少喝含糖饮料第一方面:合理膳食良好的个人饮食行为每天锻炼1小时,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运动量适宜,多做有氧运动,选择良好的运动场地,避免伤害事故,避的环境中运动。
第二方面: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不吸烟、不饮酒,拒绝毒品;按时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看电视、上网、玩游戏。
第三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现实,适应环境第四方面:健全的心理(五)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
体育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当我们手握遥控器用红外线代替手臂时,是否意识到我们的肌肉正在萎缩,肢体的功能正在退化?当桌上的文件报表堆如山,电话、手机铃声不断,是否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心力交瘁?面对种种压力,我们的身心能否跟上时代的节奏?当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候,我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如何跳跃前进?当我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大,休闲时间越来越多,我们又如何来把握生活质量?在我们强调改革生活方式,注重生活质量时,体育运动的地位和作用就必然提到日程上来。
在以往的年代里,一个人能够天天刷牙、经常洗澡,不随地吐痰就可以说是一位文明人的话,那么在当代,如果你不进行体育锻炼,那你就不能称作现代文明人。
现代社会,体育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体育运动是贯穿整个生活方式之中起着调节作用的不可代替的成分,它调节和改善着人们由于饮食、营养、体重、作息等方面长期不合理的积习所造成的健康效应。
因此,在世界上,一些新的概念,如“体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体育进入生活方式”“生活体育”等正在形成。
缺少体育运动的生活方式,就不能称之为现代社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我国开始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时候,明确提出了全民健身活动对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