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姓名学号专业导师所在院系2018 年 9 月 2 日目录一、选题依据 (2)(一)选题背景 (2)(二)存在问题 (3)(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3)二、研究内容 (4)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方案 (6)(一)研究方法 (6)(二)研究方案(具体时间根据学校要求填写) (6)四、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 (7)五、参考文献 (8)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及立法建议一、选题依据(一)选题背景一方面,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社交方式。
网络社交的开放与平等,给公民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言论自由的环境,让公民能更为简单直接地参与到新闻传播中,甚至成为一个“公民报道者”。
互联网不仅是第一信息源,而且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一个尚不成熟的网络时代,网络的及时性、匿名性以及低成本等特征,给网民带来快速获取海量信息的便利的同时,也造成原有的信息甄别筛选机制逐渐落后,难以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在海量的有效或无效的信息、或真或假的信息中,我们难以甄别出真实有效的信息,这无疑会带来许多负面效果,例如网络谣言等。
网络使谣言的传播途径发展为裂变式传播,而不再是传统的点对点、点对面的载体传播。
愈是发达的网络,愈是谣言滋生的温床。
网络谣言作为一种非常规化的信息,具有制造和传播的成本低、风险小、速度快等特点,在社会和信息环境中,犹如蕴藏着负能量的病毒一般,给国家、社会、个人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
比如,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散发谣言,社会矛盾导致公民非理性造谣,致使国家的政治稳定受到严重影响,网络政治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夸大局部地区市场乱象特例,传播谣言,造成市场混乱,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社会敏感问题、热点问题,制造恐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更甚者引发群体性事件;捏造事实并利用网络散播,造成他人名誉受损等等。
相较于传统谣言,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达到空前水平,危害程度也是空前绝后,若不加以预防和管理,将使整个网络环境乃至现实社会都陷于混乱。
目前,我国虽已建立了互联网法律体系,其中涉及网络谣言治理的内容并不多,而且存在法律规范空白或者法律规定相冲突的情况,这些问题均待改善(二)存在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对于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规制网络谣言的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备;其次,对网络谣言的监管体制不健全;最后,对网络谣言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惩戒不严。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研究目的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网络社会不断壮大,网络谣言不断滋生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的大背景下,网络谣言治理刻不容缓。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行之有效地治理网络谣言的保障。
在治理网络谣言的过程中,涉及网络言论自由的问题,若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力度不够,则无法达到净化网络、遏制谣言的目的;但若打击过度,又可能侵犯到公民的言论自由。
研究表明,目前有关网络谣言的学术研究,从宏观整体上进行的较多,微观角度进行的较少,例如,缺少将网络谣言按存在的危险程度分类进行治理的研究等。
故本论题的目的,就是从网络谣言的基本概念界定切入,在分析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现状,并结合域外网络谣言法律治理的经验后,在充分保障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将网络谣言依危害程度分类,针对不同危险等级网络谣言的治理,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法律制度完善建议。
2.研究意义谣言治理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加入网络元素,其研究意义则变得十分重大。
网络谣言不同于传统谣言,它的制造和传播的成本低、风险小、速度快,且具有匿名性,因此它所具有的危害性也可能远大于传统谣言。
因此,现阶段对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学术意义上讲,有利于对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全方位深入的研究。
谣言自古有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谣言找到了新的、更为适宜的传播场所,网络谣言以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严重危害着国家、社会及个人。
如何运用法律实现网络谣言的良好治理,是一个值得关注与重视的课题。
本文对网络谣言的概念界定、主要危害等基础性问题进行阐述,为网络谣言理论基础研究做出一份努力。
本研究立足于现行中国法律对网络谣言治理的实际情况,力图对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议,为今后防治网络谣言提供法律依据,为网络谣言侵权救济提供指导。
从现实意义上讲,有利于合理规范网络言论,净化网络环境,构建一个更为和谐有序的网络社会;有利于培养网民的法律意识,规范其网络言论,提高其网络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在发生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公共危机事件时,稳定民心,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政权稳定。
网络谣言造成的社会危害是不容忽视的,运用法律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研究内容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1 网络谣言概述1.1 网络谣言的含义1.2 网络谣言的特点1.2.1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1.2.2 变异性强1.2.3 传播渠道多1.2.4 互动性强1.2.5 社会危性大1.3 网络谣言的危害性1.3.1 网络谣言对个人的危害.......1.3.2 网络谣言对社会的危害.......1.3.3 网络谣言对国家的危害.......2 目前中国网络谣言法律规制上存在的问题2.1规制网络谣言的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备2.2对网络谣言的监管体制不健全2.3对网络谣言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惩戒不严3 国外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3.1 德国法律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3.2美国法律对网络谣言的规制3.3 韩国法律对网络谣言的规制3.4 国外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4 中国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的完善4.1 明确保障网络言论自由与规制网络谣言的界限4.1.1 主观的心理态度4.1.2 网络言论的性质4.1.3 客观后果4.2 完善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4.2.1 完善刑事立法4.2.2 提高网络谣言犯罪的刑期4.2.3 增强刑法法律条文的明确性4.3 完善网络谣言的民法规制4.3.1 加强法律对侵害名誉权行为的规制4.3.2 增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4.4 完善网络谣言的行政法规制4.4.1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4.4.2实现公众参与常规化4.4.3强化政府相关职能4.5 推行网络实名制推行4.5.1 网络实名制的益处4.5.2 审慎推行网络实名制4.6 加强互联网行业及网民自律4.6.1 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4.6.2 加强网民自律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方案(一)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参考和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然后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研究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关理论提出改进措施。
2.对比分析法本文将我国网路谣言的法律规制与境内外相比较,发现所存在的不足,从而指出完善的建议。
3.实证主义方法本文以网络谣言的相关法理概念为基础,从网络谣言法律的实施情况入手,对我国网络谣言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法律在实施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
(二)研究方案(具体时间根据学校要求填写)2018.07—2016.08 基础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2018.08—2018.09 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2018.09—2018.10 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完成论文提纲2018.10—2018.01 撰写中期报告2019.01—2019.03 完成论文初稿2019.03—2019.04 结合导师意见,对论文修改,完成论文二稿2019.04—2019.05 与导师进行交流,论文定稿2019.05—2019.06 论文答辩四、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第一,较全面的对网络谣言的概念做出了界定,并全方位、有重点地对网络谣言的特点,影响和传播规律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二,结合相关的法学知识,通过研究我国法律对网络谣言的定性和规制,以此从中探讨其规制的不足之处,以及力求给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第三,对网络谣言的传播影响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是从消极危害和积极意义两个方面来区别对待,并以此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法律规制研究。
第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分析一些典型国家对网络谣言的立法经验,以此希冀为我国的法制实践提供参考。
五、参考文献[1] 陈鹏:《针对网络谣言的政府义务》,载《浙江社会科学》 2012 年第 2 期。
[2] 陈东东:《网络谣言的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3期。
[3] 时飞:《网络过滤技术的正当性批判——对美国网络法学家一个理论论争的观察》,载《环球法律评论》 2011 年第 1 期。
[4] 王鹏翔:《论基本权的规范结构》,载《台湾大学法学论丛》第 34 卷第 2 期。
[5] 肖榕:《网络言论在公民基本权利平衡实现中的地位》,载《法学》 2012 年第 5 期。
[6] 陈志鑫:《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体系性建构——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 >为分析范本》,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5 年第 2 期。
[7] 王锐园:网络谣言的刑法分析及立法完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4.[8] 王涛:网络公共言论的法治内涵与合理规制.法学, 2014(9): 65—73.[9] 于同志:网络诽谤的刑法规制.人民司法,2008(14): 53—58.[10] 于志刚:全媒体时代与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制裁思路.法学, 2014(2):92—100.[11] 于志刚:双层社会中传统刑法的适用空间.法学, 2013(10): 102—110.[12] 湛中乐,高俊杰:论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江海学刊, 2014(1):151—159.[13] 张训:口袋罪视域下的寻衅滋事罪研究.政治与法律, 2013(3): 36—44.[14] [美]安东尼·刘易斯著,徐爽译:言论的边界.法律出版社.2016 年 7 月版.[15] [英]哈耶克著,王名毅等译:通往奴役之路(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 8 月版.[16] [英]约翰·基恩著,卻继红等译:媒体与民主.社会科学出文献出版社.2003年 2 月版.[17]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林毅夫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 6 月版.[18] [英]约翰·穆勒著徐大建译:功利主义.商务印书馆.2014 年 5 月版.[19] [英]罗素著,徐奕春、林国夫译:宗教与科学.商务印书馆.2010 年 9 月版.[20] [英]詹姆斯·密尔著,吴小坤译:论出版自由.上海交通出版社.2008 年 10 月版.[21] 姜胜洪:《网络谣言的形成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载《重庆社会科学》2012 年第 6 期。
[22] 卢山冰,黄孟芳:《网络主体的理性解读》,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 年第 4 期。
[23] 陈晓荣:《虚拟世界的哲学蕴含》,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