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政策主张。
难点是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货币主义学派货币主义亦称货币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先在美国盛行起来。
曾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被认为是该学派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
在美国,货币主义者还有卡尔·布朗纳(Karl Brunner)、艾伦·梅尔泽(Allan Meltzer)等,英国的著名货币主义者有艾伦·沃尔特斯(Alan Walters)、戴维·莱德勒(David Laidler)、迈克尔·帕金(Michael Parkin)等。
货币主义的理论建立在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基础上。
一、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1、现代货币数量论20世纪初期,英美经济学家也提出“货币数量论”,其中美国费雪(Irving Fisher)的“交易方程式”和英国庇古(A.C.Pigou)的“剑桥方程式”最有影响。
费雪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其中P为价格总水平或价格指数;y为一国实际国民收入;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为货币的流通速度。
庇古根据他的老师马歇尔的学说,于1917年发表的《货币的价值》一文中提出了所谓的“剑桥方程式”:其中M代表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即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以货币计量的国民生产总值,即名义国民生产总值;y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k表示货币需求总量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20世纪30年代以前,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盛行于资本主义世界。
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因货币当局未能止住经济大萧条,所以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货币并不重要,货币数量论名声扫地,凯恩斯又以灵活偏好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货币需求方程:其中L表示对货币的总需求;L1表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它是收入水平的函数;L2表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息率的函数;r表示利息率;y表示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特别是其中的货币投机需求,发展了马歇尔和庇古的思想观点。
剑桥方程式中暗含了利息率的作用,而凯恩斯则使利息率在模型中具有明显作用。
弗里德曼沿着“剑桥方程式”重新表述了他对“货币数量论”的见解。
他在1956年发表的《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中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
在费里德曼看来,决定货币供应量(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角度讲,也是人们所保有的名义货币数量)的因素主要在于货币制度,即由法律和货币当局决定货币量。
至于决定货币需求(社会需要保有的实际货币数量)的因素,弗里德曼列出了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以表示之。
该货币需求函数的形式为:式中M表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名义货币量;P为一般价格水平;(M/P)表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实际货币量;f为函数符号;rb表示市场债券利息率;re表示预期的股票收益率;(1/p)·(dp/dt)为预期的物质资产收益率,即预期通货膨胀率(t表示时间);w为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y为真实收入;u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不属于收入方面的因素。
弗里德曼认为,如果略去分配上的影响,把货币量和收入分别理解为人均货币持有量和人均收入,则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也适用于整个社会。
从货币需求函数可以看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1)总财富。
(2)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
(3)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
(4)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如关于将来经济稳定程度的预期、资本品的转手量等,以变量u来概括。
2、自然率假说按照自然率假说,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力市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达到均衡时,一切愿意按照市场价格出卖劳动力的人都能够就业。
如果有人找不到工作,那不是由于没有工作机会,而是由于他们认为现行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太低,不愿意就业。
因此,一切愿意按照现行工资水平出卖劳动力的人都找到了工作,就算实现了充分就业。
在充分就业条件下仍然找不到工作的人被认为是自愿失业者。
自愿失业者以及少量的摩擦性失业者在全体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被称为自然失业率。
相应地,充分就业条件下,就业人数在全体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为自然就业率。
在不至于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自然率既可以指自然失业率,又可以指自然就业率,因为二者之和为100%,知道其中之一,就可以推导出另外一个。
按照西方经济学者的说法,自然率的大小取决于实际因素,即取决于一国的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而与货币因素无关。
当失业率处于自然率水平时,通货膨胀率为零。
而且,资本主义社会宏观经济运行被认为是趋向于自然就业率水平的。
弗里德曼利用自然率的概念来说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能够降低失业率,但在长期却对就业情况没有任何影响,只会提高通货膨胀率。
他利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论证自己的理论。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
弗里德曼认为: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有效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交替关系,但在长期中,这种关系却不存在。
虽然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可以使失业率小于自然失业率,但是却必须以持续的通货膨胀恶化为代价。
在长期中,失业率则会一直维持在DB这条垂直线上,即货币政策在长期内无效。
二、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在上述两个理论基础上,货币主义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理论观点。
第一,货币供给量对名义国民收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市场经济具有自身的稳定性,而凯恩斯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干预使这种稳定性遭到破坏。
第三,在短期内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而在长期中,却只能影响物价和劳务价格,对实际国民收入和就业量没有影响。
三、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1、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策货币主义者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鼓吹经济自由是货币主义经济政策主张的基调。
弗里德曼在196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和自由》,以及1975年发行的《自由选择》中系统地表述了自由经济的思想。
2、反对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者不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也反对凯恩斯主义者所倡导的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情况所采取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
3、单一政策规则弗里德曼的单一政策规则是指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供给学派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德尔被公认为供给学派的先驱,其他代表人物还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阿瑟·拉弗、《华尔街日报》的罗伯特·巴雷特、裘德·万尼斯基、保罗·罗伯茨、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哥伦比亚大学的罗伯特·门德尔、密契尔·伊文斯和乔治·吉尔德等人。
一、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1、否定凯恩斯定律,肯定萨伊定律。
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的理论建立在社会存在闲置资源和设备的假设条件上。
2、强调国民产量增长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是经济中的劳动和资本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供给学派认为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为生产率的增长从而国民产量的增长主要决定于投资规模。
他们把美国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固定资本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比率、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比率进行对比,证明凡是储蓄比率和投资比率较高的国家,其生产率增长和生产增长都比较快,因而认定储蓄和投资是生产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3、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
供给学派认为,企业与个人作为经济主体,其经济活动取决于刺激的吸引力。
二、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供给学派在以上主要理论观点基础上提出其经济政策主张。
1、减税。
如上所述,边际税率是供给学派经济理论的中心问题,因此,减税即降低边际税率也就成为供给学派经济政策主张的核心内容。
供给学派认为,高边际税率条件下劳动量和投资量的减少,一方面会提高失业率,另一方面会降低产量,导致供给小于需求,从而造成通货膨胀,同时又使经济增长缓慢。
因此,解决滞涨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降低税率。
供给学派从三方面阐述了减税效应问题。
(1)减税不会加剧通货膨胀。
供给学派认为,通货膨胀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太少,而减税能刺激储蓄和投资,刺激供给,所以,如果产量增加了,“货币充斥而商品匮乏”的通货膨胀也就会消失。
(2)减税不会加剧社会阶层的贫富悬殊。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税收具有维持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双重效应。
(3)减税政策存在“滞后性”,但时间不会太长久。
供给学派认为减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些影响需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也有一些影响是迅速和直接的。
2、削减社会福利支出。
供给学派主张减税的同时削减政府支出。
在他们看来,政府支出过多会形成赤字,而为了弥补赤字需增发政府公债,这又会挤占企业和个人用于生产性投资的基金,导致投资率下降,经济萎缩。
因此减税和控制政府支出双管齐下是治理“滞胀”的良方。
3、控制货币供给量,稳定币值。
供给学派认为,用紧缩性政策反通货膨胀会产生不利的供给效应,结果反而引起价格水平上涨。
理由是,反通货膨胀的需求管理是提高税率和减少货币供给。
提高税率会减少劳动供给和资本形成;减少货币供给会提高利率,抑制投资,这些都会减少产量,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使价格水平提高。
4、精简规章制度,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他们主张精简束缚企业手脚的规章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活动的限制,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让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经济活动。
供给学派相信减少政府干预,能增强私人经济的运行效率,因而敦促政府撤消限制价格、最低工资法令,放宽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商品检验等条件以刺激企业的经济活动,增加供给。
第三节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穆斯于1960~1961年首次提出的。
70年代初以来,美国的一些青年经济学家,首先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然后有托马斯·萨金特、罗伯特·巴罗、尼尔·华莱士等以理性预期假说为基础,运用经济计量学研究方法向新古典综合宏观经济模型提出全面挑战。
由于他们强调“理性预期”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影响作用,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
一、理性预期与市场出清1、理性预期。
经济学中的预期,是指经济主体对于与其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在未来某一时期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
所以预期在本质上是主观的,但它又支配着经济当事人的现实行为,联结着经济事物的现在和未来。
以前许多经济学者都谈到过预期的重要性。
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经济学家在论及预期时,都没能以明确的形式来表示预期的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