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和细菌的区别细菌和病毒的区别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1.形态方面细菌的大小远比病毒大,通常细菌的大小以微米来衡量,而病毒的大小以纳米来衡量。
细菌的外部形态大多为球状、杆状、螺旋状,并且也因此命名为球菌、杆菌以及螺旋菌。
而病毒为多面体结构,为了能达到最佳稳定结构,以及最佳比表面积,病毒多位一十二面体。
2.结构方面虽然细菌没有细胞核只有类似的拟核结构,但是细菌仍具有一定的细胞结构,即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更进一步的,根据细菌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发展出的革兰氏染色机制,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
病毒不具有以上所述的细胞结构,它由核衣壳包裹遗传物质所构成。
3.生存繁殖方面细菌根据其生存方式可以分为自养性和异样性,即一部分细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比如一些蓝藻Cyanobacteria)或者是将无机物转化成为有机物质的化能(比如一些硫细菌)方式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另一部分细菌则和人一样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质供自身的生长繁殖,必须从外界摄取营养来养活自己。
病毒就没细菌那样能干了,它们只能依靠寄生于宿主(host)体内的形式而存活,当然这并不是说病毒完全不能脱离宿主,它们可以暂时脱离宿主,以休眠体的形式待在外界对于它们而言非常"恶劣"的环境中。
在繁殖时细菌主要采用二分裂的方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变两,两变四的方式。
病毒则必须侵入到宿主体内,利用宿主的合成机制来合成它们自己所需的蛋白质等物质来构建自己的"身体"。
细菌是微生物,而病毒是DNA(脱氧核糖核酸),与蛋白质一样,是由氨基酸合成的。
病毒、细菌在结构与感染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它体积小,小到高倍数的光学显微镜也看不到,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它无细胞器,由基因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基因组仅含一种类型的核酸,或者是核糖核酸(RNA)或者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在感染后的生存方式上,细菌与病毒有很大的区别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在人体内合适的条件下,如各种粘膜上就可能自我繁殖使人致病。
只要改变细菌的繁殖条件就可能杀死细菌把病治好。
而病毒则是非细胞微生物,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因而不能像细菌一样进行自我繁殖。
病毒感染后,先进入人体血液内,形成病毒血症。
随后只能严格地寄生在人体靶细胞内,利用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器进行自身的复制并释放子代病毒。
换言之,病毒只有进入了人体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此时只要能识别病毒并能区分哪是被感染细胞哪是健康细胞,把病毒和被感染细胞杀死就能把病治好。
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现有的合成药物和治疗方法还不具备这种识别和区分功能,又不可能把人体所有细胞都杀死。
而具备这种特异性识别功能的只有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
如果感染者此时的免疫力低下,特异性抗体不足以清除病毒,病毒性疾病难治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而且乙型肝炎病毒进入肝细胞后,它还可改变肝细胞膜的性质。
使体内的免疫系统发生紊乱, 误把自身的肝细胞当做"敌人"来破坏,而造成肝细胞损伤。
即使你用抗病毒药物杀死了病毒,但自身的免疫功能仍会继续对肝细胞发生攻击。
因此乙型肝炎比较难治愈,除抗病毒治疗外,还需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细菌是一大类能独立生活的单细胞微生物,它们的新陈代谢就是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以获得能量和合成自身组分的原料。
细菌的表面积大,新陈代谢活跃且多样化,生长繁殖迅速。
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不同菌可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有些产物对人有害,例如细菌产生的毒素和酶与其致病性有关;有些产物对人有利,例如细菌产生的维生素;有些产物对鉴别诊断细菌有作用,例如色素及糖分解产物等。
一、细菌的营养1.水分:占细胞浆的 70%~90%,水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也是良好的溶剂。
2.碳源(carbonsource):碳源既是细菌的组成成分,又是细菌的能量来源。
3.氮源(nitrogensource):氮是组成细菌蛋白质、酶和核酸的成分。
4.无机盐类:细菌所需无机盐包括磷、硫、镁、铁、钾、钠、钙、氯、锰、锌、钴、铜等。
其中磷、硫、镁、钾、钠、铁需要量较多,其他只需微量。
5.生长因子(growthfactors):生长因子是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而其自身又不能合成的一类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嘌呤和嘧啶等。
营养物质主要功用:①供给细菌所需要的碳源和氮源;②用以产生能量;③有的营养物如维生素主要用于调节新陈代谢。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扩散(diffusion):是一种简单的吸收方式。
受渗透压及溶质浓度的调节。
2.促进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不需代谢能,不能逆浓度运输。
需要载体蛋白参与。
3.主动运输(activetransport):细菌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逆浓度梯度积累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透性酶或结合蛋白。
4.基团转位(grouptranslocation):需要代谢能量主要存在于厌氧微生物中。
葡萄糖、果糖等单糖以及核苷与脂肪酸的运输均以此种方式进行。
三、细菌的营养类型根据细菌对碳源利用情况的差异,可将细菌分为两大营养类型:1.自养菌(autotrophicbacteria):此类细菌能利用二氧化碳或碳酸盐作为唯一碳源。
2.异养菌(heterotrophicbacteria):需要利用有机物质碳作为营养和能源的细菌。
异养菌又可以分为两类:(1)腐生菌(saprophytes):有些异养菌能从无生命的有机物质中摄取营养。
(2)寄生菌:有些异养菌寄生于活的动植物体内,从宿主体内的有机物质中获得营养和能量,这类细菌称为寄生菌(parasites)。
大部分致病菌属于寄生菌。
1、细菌:原核生物的一种,主要特点是没有核膜,其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内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称为核区。
细菌的外边包裹着一层细胞壁,一般为多糖聚合而成。
2、病毒:构造很简单,外面是一层蛋白质,称为病毒外壳。
蛋白质外壳内部包裹着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
病毒自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也不能完成繁殖,需要寄生在其它细胞内完成。
病毒和细菌的绝大部分是对人类没有害的,有害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有的病毒对人类是有益的,比方说烟草花叶病毒,是使植物烟草叶片感染的一种植物病毒,感染的烟草叶片象绣上了美丽的花纹。
这种病毒用来进行转基因研究,对科学家帮助很大。
细菌也有很多是有益的。
如人体大肠内寄生的大肠杆菌,帮助人类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可以给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
牛、羊等动物能够消化植物纤维,是因为他们的消化道内寄生了一种细菌,这种细菌可以分解纤维素;要是没有这种细菌的话牛和羊是没法吃草的。
同时人们依靠细菌生产药品、食品、饲料、抗生素、味精、调料等。
同时细菌也是大自然的分解者,分解动物的粪便、动植物的尸体等。
没有细菌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世界,所有的生物将无法生存。
抗生素只能杀灭细菌。
比方说青霉素,能破坏细菌细胞壁上的多糖,使细菌的表面暴露,失去了应有的保护作用,细菌也就不能生存了。
病毒外部是蛋白质,抗生素对它们是没有作用的。
但干扰素可以干扰病毒DNA或RNA的复制,使病毒的数量不再增加,然后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剩下的病毒。
人得病的时候发烧,发烧是人体对外界侵入的积极反应.许多人认为发烧就是感冒,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通常引起发烧的最常见的原因有感冒、肠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四种。
这些病很好区别。
使用排除法:中耳炎,使用鼻子闻耳朵,可能存在臭味。
一般儿童容易得,因为小孩的耳道短,容易感染。
肠炎,经常伴随拉肚子,消化不良等。
呼吸道感染:一般咳嗽,严重气喘。
剩下的一般属于感冒了。
而发烧分为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
如果是病毒感染那么就要用抗病毒的药,细菌感染就要用抗生素。
不要见发烧了同使用抗生素。
这里的生就是指细菌。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不在一个数量级别上。
细菌特点:1:细菌是由真正的细胞构成的。
2:它有自我繁殖的能力。
3:体积在0.2~100微米不等,在显微镜下可以被观察到。
病毒特点1:不是由细胞构成的,而是由DNA或RNA的一个分子构成的,这个分子被包裹在一个蛋白膜内,因此病毒实质上是一种基因信息。
2:它们不吸收营养、不呼吸、不能靠自身力量繁殖,但它们能在进入生物细胞后增殖(生物细胞包括细菌细胞和人类的细胞)。
所以有一些科学家对把病毒归类为有机生物持怀疑态度。
因为有机"生物"就意味着有能力吸收营养,能自身繁殖。
3:病毒要比细菌小千百倍,它们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被观察到。
按照通俗的解释就是:病毒就是还没有达到细胞的结构,比细胞小得多。
另外病毒因为还没有达到细胞的结构,所以不能单独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繁殖,只有进入到别的动物的细胞,寄生其中才能法制。
病毒很多由简单的蛋白质构成。
正因为病毒小,是寄存在细胞中,所以很难被杀死,现代人类还没有很好的治疗病毒的方法。
所以病毒也是人类的克星。
一般采取干扰素,干扰病毒的复制,或者破坏病毒的蛋白质壳。
而对于细菌,人类已经找到了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抗生素。
最典型的是早期的青霉素。
现在叫阿莫西林。
常见的病毒有,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人得了这些病难于医治的原因了。
例如非典中的象皇冠的冠形状病毒,就是很吓人的。
而细菌就很多了,人体内凡是和空气接触的地方都存在细菌。
一般是腔肠的地方。
细菌存在有益人体的,也存在有害的,所以不能一概否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尽量减少使用抗生素,防止杀死对人体有意的,也是怕有害的产生抗体。
尤其对于肠道,要维持细菌群体的平衡。
以经常出现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为例:包括鼻部、咽部、喉部及扁桃体等处。
在上呼吸道感染中,90%为病毒感染,而一旦出现咳嗽、有痰、嗓子疼、扁桃体红肿、脓性分泌物则多为细菌感染,由此可区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与仅仅根据白细胞的数量多少是不全面的,首先明确了发病病原和部位,才有可能更好地进行早期治疗,达到较好功效,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可能。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但药物的治疗却不相同。
因此,正确的鉴别对保证合理用药极为重要。
下面从五个方面介绍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鉴别。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
如果容易群体传染,多是病毒。
细菌很少这样。
因为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溅等方式传播。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
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
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和脓痰的形成原因很有关系。